用2505字跟你讲透如何做职业选择

1 评论 5090 浏览 20 收藏 10 分钟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选择,职业选择;无论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2-3年职场刚稳的职场新人还是执行层转变为管理层的职场“老人”都可能都存在职业选择的苦恼。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建立我们的决策机制?

原本这是一篇没有特定主题的短文,主要是为「快速梳理我个人的一些碎片想法/思考」起个头。

而Push自己陆续以文章的形式发布出来,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

(1)逐步完善我与内外世界交互的「动态」框架

这将涉及「这个框架是什么&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我自己或者说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两部分内容,而后者其实是前者具体的应用场景,也可以简单的看作「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2)尽可能用比较高效的方式帮助到他人

往大了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可以尝试通过梳理商业机会演变的Timeline,发现已被多次验证的事实,寻找机会拐点出现的规律。(此处 Cue 下 Gatner 开发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Hype Cycle)

往小了说:无论作为哪个时代的个体,在其漫长又短暂的一生里,所经历过的世事,面临的诸多困惑、挑战、抉择,悟出的真谛、心得,也总是高度相似。

如果说,做好第一点是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个良性循环进而受益,那么能做到第二点则是为了发挥杠杆作用,创造收益。(P.S.「收益」的呈现形式并不仅限于 Money,就像每个人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与追求,也并不总是以实现财务自由为唯一衡量指标)

关于该系列,我想了想,不如暂且定为「聊聊与选择有关的那些事」吧(保不准写到后面会冒出很多奇葩的 Idea),毕竟「选择」真的是贯穿我们人生非常高频的词汇。

如果要用一段通用的填空句来(尽可能)完整表述「人这一生」,我会考虑以下句式:

这一生,你将选择成为_____的人。为了 Make it happen,你将选择与_____的人同行,选择做_____的事情。为了加快实现的速度和解决过程中衍生出的问题,你会选择_____的方式/工具。(题外话:对此,你们找到自己的答案了么?)

作为该系列的首篇推文,就先来总结&分享下,我对某个特定人群(出身于1990-1995年,工作年限0-5年)在其热议话题之一「职业选择」上的一些想法吧!

一、当我们在谈论职业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可以用「黄金圈法则」来理解这句话:

  • 第一层/Why:你想要什么(终极状态)?为什么想要的是B,而不是C、D、E……
  • 第二层/How:当你选择了A,你可以获得B。但是,为了获得B,你不是一定要选择A。那么,经过一番考虑,你将选择什么以实现你的B?
  • 第三层/What:既要记得仰望星空,也要习得脚踏实地。为自己一点一点的铺设前进的道路,真没什么特别快的捷径。

总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不同时期,可能是刚毕业那会儿,可能是职场菜鸟拼命打怪升级那会儿,可能是从执行层转变为管理层那会儿……会出现阶段性迷茫/困惑,会遇到瓶颈,陷入低潮期,不知所措。

这时候,有的人会选择向外求助,有的人会选择自我对话,但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应对,我想特别需要强调的三点是:

  1. 清楚定义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如果连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都没能诊断正确,你是找不到对的解决方案的;
  2. 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上述提及的第一层/Why,只能自己想清楚,不停的去尝试、去探索,别人真不太能帮到你;
  3. 在再糟糕的境遇里,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否定自己,要自信,哪怕现在做的还不够好。

二、别忘了,条条道路通罗马

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标准,对商业社会上存在的(职业)角色进行划分?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划分维度,分别是:

  • 雇佣方式:一类是以 Full-time 形式受雇于某一家机构;一类是以 Part-Time 形式服务于多家机构;
  • 薪酬计算方式:Full-Time 形式,每月获得的薪酬数额基本是固定的,且有明确的计算方式,个人无太多议价权;Part-Time 形式,每月获得的佣金,虽也有明确的计算方式,但数额不固定且个人拥有较多的议价权;
  • 自由程度:Full-Time 形式,往往受到固定的工作时间、地点等硬性条件的限制,同时工作完成进度受制于TeamWork(即,你需要多人甚至跨团队协同合作才可以完成);Part-Time 形式,个人拥有极高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即,过程中不太需要其他职能人员的参与),且拥有非常灵活的时间支配能力。

如上图所示:三个细分维度将商业社会上存在的(职业)角色分成八大类,可以快速想下,每一类根据其具备的三个属性,分别会对应哪种形态的职业角色,而你又会选择哪一个象限 Or 横跨哪两个象限,帮助你实现目标?

三、要记得,建立起自己的决策机制

虽然不是非常绝对,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个人决策成本以及试错成本是会越来越大的。

举个职场里的例子:

拥有0-1年市场执行工作经验的A、拥有 2-3 年连续市场相关工作经验的B、拥有 4-5 年连续市场经验且已提拔为中层管理的C,假设这三人都在寻找下一份新机会,且都看市场方向;但因所处行业、职业年龄、工作技能、成长速度等因素的不一样,造成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跟机构的议价能力、承受跳槽/裸辞风险的能力是非常不一样的,而现实中则更复杂、更多样。

那么面对潜在的机会,该如何做出选择?(P.S.此处仅针对“以Full-Time形式受雇于某一家机构,获得固定薪酬”的全职人士)

去年我想过这个事,基本的思考框架及实现方式是这样的:罗列你看重的因素,并用权重进行打分。(Attention!每个人都非常不一样,其实也没办法完全用其他人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答案,所以以下说的也只是仅供参考)

我曾用Excel简单制作过一个辅助决策用的计算方式,如下图所示:

“列01”代表我看重的所有因素,且因素的考虑顺序是自上而下(不能反着来);“列02”代表我针对每个因素会具体考量的子选项。

罗列完后,给每个因素、子选项分配权重,你越看重的,权重越高。

“列03”及后续列,均代表机构及职位。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给每一个潜在机会进行打分,算出每个机会的均值。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快速过滤掉“你原以为还不错但其实很一般”的Offer,不足之处则在于你很难通过前期1-2次的沟通,打出接近真实情况的分数,即存在误判 。

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在正式加入某家机构前想尽办法去了解他。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喝可乐不解渴,公众号:cola_Le93

本文由 @喝可乐不解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