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9:行业变化、岗位变革、个人提升

1 评论 3123 浏览 19 收藏 18 分钟

许多人用“寒冬”来形容2019年的经济和行业环境,直至步入2019年末,当面临被“优化”后,大多数职场人或许才真的感受到“至暗时刻”。

监管日趋严格、资本谨慎、行业加速洗牌,内外夹击下,各行各业在2019年都不太好过。

许多人用“寒冬”来形容2019年的经济和行业环境,直至步入2019年末,当面临被“优化”后,大多数职场人或许才真的感受到“至暗时刻”。

这一年也无疑给职场人们上了生动又深刻的一课,许多互联网人陷入焦虑与彷徨。

一、行业变化

1. 资本寒冬,公司普遍裁员

一路高歌猛进的资本在2019踩下刹车,投资机构迎来倒闭潮,基金募资难成为普遍性问题。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742支基金,2015年,这一数据翻了2.7倍,有4757支基金。但截至2019年11月,仅剩下480支基金。2019年春节过后,资本开始集中撤离,只剩下少数会押注头部企业。

19年,深圳平均每天都有5、6家投资公司倒闭。

资本环境不好,行业没钱,企业融资困难。2019年,倒闭327家企业,其中有55%的公司没有拿到融资。用户规模已经不小的公司快速倒闭,如生鲜电商呆萝卜、淘集集。

企业也想办法从内部着手: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消减广告投入等方面开支……所以近乎一整年都在听到某某公司裁员。

2. C端流量红利见底,企业转型TO B

中国互联网行业用25年,完成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多年,C端流量池基本饱和。2019年11月,月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速首次跌破1%,仅为0.7%;用户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达6.2小时,创下历史新高。做增长越来越难,部分做C端增长的产品开始转向B端。

B端有市场,但是B端市场太难做了!

B端产品的关键要仅仅围绕客户的业务场景,要吃透场景就要去理解产业特性、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针对性地做产品或者解决方案,需要对该行业和产业有深厚的理解。

3.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是指软件即产品,也叫短价值链产品。网站、软件本身就能满足用户需求,且通过线上把产品交付给用户。这样的纯互联网产品窗口期很短,所以要求产品迭代的足够快。比如美图秀秀、QQ、百度。产业互联网是指软件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也叫长价值链产品。网站、软件本身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且通过线下把产品交付给用户。

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只是解决用户需求的载体,重产业规律。更多的是追求用户效率,以时效和成本为核心指标。比如小米、饿了么、盒马。

消费互联网降温,18年下半年BAT同时应对产业互联网进行内部的架构调整和组织升级,产业互联网成为2019年主旋律。

腾讯在18年9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架构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事业群重组整合为六大事业群,其中最受关注的当数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该事业群成为了腾讯toB的重头部门。

2019年整年,腾讯云完成100亿营收目标;阿里烧了10亿推钉钉;今日头条在海外主推Lark;美团投入110亿助力商家升级,在行业营销、数字化升级、供应链服务、商户奖励等方面重点补贴商家。

4. 商业价值回归,产品本质回归

商业的本质要赚钱,企业开始从追求规模转为追求盈利。

过去以烧钱换增长,取得规模化优势后再盈利的模式已不适用当下,正向的现金流才是一个公司穿越经济周期的根基所在,考虑成本、质量、效率的情况下获取增长,达成全盘的精细化运营。

没有了疯狂的补贴大战,战火在更多的赛道里逐渐停息。

比如:

  • 滴滴逐渐提高抽成比例和客单价;
  • 快车起步价方面,除10时至17时平峰时段,从13元上涨至14元;
  • 美团和饿了吗没有了大力的补贴;
  • 共享充电宝在2019年最高收费标准已经达到每小时8元,涨幅达6倍;
  • 淘票票、猫眼等企业相继在2019年宣布实现盈利。

我们的钱要从哪里赚来?要找用户买单,产品则要回归本质,要真实。

记得有天晚上,大Boss 召集我们所有的产品、开发和测试在一个小会议室,问到:“如果你是用户,你买一件东西时会考虑什么?”

大家众说纷纭,品牌、包装、服务、价格、售后等词写满了整个白板。

然后他又说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会每天讨论的都是开发交付时长,投入人时天、项目价值等词,却几乎没有提到和用户相关的词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慢慢忘记了我们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最基本诉求的初心…..”

再看2019年大火的李子柒,她的视频里,我们看到的生活是清早山谷骑马,是桃花树下叼着狗尾巴草的悠然自得。我们看到了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激起我们心中无限美好的向往。

现在我们说什么样的产品算的上好产品,其实就是要激发出人性中最需要的点,并能够还原出来。所以2020年,自己公司也把用户体验当做了高优先级目标。

互联网行业面临寒冬,不如说是一个行业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因为行业的生存空间就这么大,不可能让所有的公司都成为独角兽企业,因此就会产生“马太效应”。

所以我们怀念的过去的“好日子”其实是不正常的“资本泡沫”时代,现在才是回归理性的时代。

总体来说,过去大家都忙于拓展边界,野蛮式增长,2019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回撤收缩,聚焦核心业务,精细化运营,将是更多互联网公司当下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产品岗位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产品经理能力变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始人老曹在2019年产品经理大会上讲:

产品经理1.0时代—生产阶段(2010-2017),核心能力要求更多的是需求挖掘、产品规划、功能实现、交互体验、项目管理、沟通协作;

产品经理2.0时代—商业阶段(2018后),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商业闭环、商业盈利,需要更加懂商业、懂行业、懂业务、懂数据、懂运营推广。

以前我们常常觉得产品这个岗位是把东西做出来,而如何用起来或者让其盈利变现多半是运营推广岗位的事情。所以产品经理和商业化一直保持着距离,貌似我们为了情怀做产品,而不是让产品和金钱产生关系。

从2018年以后,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从生产阶段过渡到了商业阶段,此前生产阶段的那些技能已经变成了基础的专业能力,也就是入门必备。

在过去,产品经理懂商业和行业是加分项,但是到今天,越来越成为必须掌握的技能。仅仅把一个产品功能设计出来不是成功,对于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品经理来说,这只是三分之一的工作,还有三分之一的是产品的商业模式构思与整个架构的设计,最后的三分之一就是产品的盈利和变现。

产品经理要求懂商业和行业恰恰是一种回归,因为老板雇佣任何一个人都是希望产生利益回报,有可能是直接的,有可能是间接的。

雇佣你的直接回报越大,你就越有竞争优势,比起只会执行或者画图做执行的PM来说,你若可以在对商业、行业模式有足够洞察的基础上,深谙业务之道,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才是你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早期的PC互联网产品经理,已被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更替。如今,数据产品经理需求也涌入市场。行业对产品经理要求越来越高,寒冬淘汰的其实是1.0时代的产品。

要想不被行业洗牌,唯有接受变化,应对变化,找到新的成长路径与解决之道,与时俱进才是我们的必需之路,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

三、我的2019产品认知变化

1. 从KPI 到 OKR,开始了解行业与市场大环境,从执行者到规划者

上家公司实行KPI制度,印象很深当时对出现在KPI列表上的一种支付方式茫然无知。自上向下让我的工作思维一直禁锢在每天需要完成哪些具体的工作事项,甚至对于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也毫不关心,更不谈对市场和行业的了解。

现切换到OKR,从执行者到规划者,无论是为了制定OKR主动去了解行业或者竞品,还是和业务方反复确认调整OKR的过程,再或者是向上或者向研发同步OKR,产品Owner意识确实更强了。

2. 从无目标感到项目上线目标到产品目标再到业务目标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沉浸于每天具体的工作事项中,只觉得自己当天是充实的便觉得当天认真活过。项目边走边看,在我看来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项目延期时长发生,现在转变为“以终为始”,过程管控意识比之前稍强。

做项目规划时,被leader 反复灵魂拷问:“做这个项目的目的价值点在哪?”

在这个过程中,先有了产品目标的概念,其次有了业务目标的概念,再有业务场景的概念,和业务达成共识,为同一个业务目标共同努力。是真正踩到实处的感觉,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

3. 产品经理此岗位在组织架构中角色变化

我一直把自己产品经理角色摆的很高,觉得所有的东西有产研技术团队才能供大家使用,经过产品内部判断才决定业务提过来的需求要不要做。

第一次听一名资深产品对我说:“我们要有服务意识,要服务好运营……”

那时甚是不解,大家都是同岗位同事,为何我要服务你?

半年后,随着对业务了解深入,再听“产品是给运营赋能”这样的话时,一下子理解,此时再来看组织架构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业务方会有负责具体业务的人来落实业务的运营,背负指标和KPI,如采销、市场、运营。而研发方更多的是去建设和优化系统来解决业务方所遇到的问题,支撑业务的发展。

通过产品主观能动性去引导运营,若是分析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跟业务共同沟通更换好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

4. 对产品本身的领悟

与之前埋头苦干自己活儿不同,去年下半年以后,向同事交流或请教,开始注意升级自己思维模式或改变工作方法。

做执行层时,我们大部分工作真的只停留在产品设计阶段,与业务沟通较少或不透彻,数据意识薄弱。现在觉得,业务洞察、产品设计和数据分析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三板斧,缺一不可,加深了对业务,对数据的理解程度。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会决定你有没有可能发生转变,否则无限轮回,工作经验6年也可能只停留在3年,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天花板,认知越高,天花板越高。执行力决定你的产品设想是否可以落地。

最后,基于优秀的认知还要做出最优质的决策,产品经理不能太纠结。

也会去思考到底什么在驱动着一个人成长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我们对行业,对业务的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只是我们看到的表层。目前认知水平,认为是:好奇心、同理心、思考问题本质、抽象总结几项底层在驱动着。

说是底层,很大程度上就是和个人相关,有些人天生就好奇心重,有些人天生同理心真的比你强,有些人思考问题就喜欢刨根问题,有些人习惯性去做抽象归纳,为获取这些能力,也是产品思维训练的过程。

最后

工作是一场修行,我常常在痛苦不已的时候,调侃别想不开去做产品经理,要求实在太高了,形势不好找工作不易是事实,但好的产品经理其实极度稀缺。

有挑战,才会有成长,道路很长,2019年整年其实都在焦虑痛苦中成长,2020年预测也不会是太容易的一年,面临的挑战更高,需要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只安慰自己,如果此时觉得很难,说明成长的空间还很大,你我亦如此。

2020年,共勉。

 

作者:花开不败,微信公众号:涵小仙女,产品经理,文艺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爱美、爱跑步、爱旅行,愿我手写我心,余生不将就。

本文由 @花开不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你很棒!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