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求职者:为什么你的简历和作品不受青睐?

2 评论 22359 浏览 119 收藏 9 分钟

最近一个多月,公司的招聘广告一直保持在对外发布中。对于每一个投递简历和作品的人,我都会亲自查看备选,因此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每一个投递职位的人实力水平究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渐渐的能够通过他们的简历、作品、信箱留言、看到他们在投递作品时的心态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求职行为,这就好像从一种上帝的视角在观察。站在这个立场,个人的求职行为与公司的招聘行为其实是不平等的,个人的处境是低纬,而公司的处境是高纬。

为了尊重每一位求职者,我会亲自回复他们的邮件,内容通常是根据他们的作品提出的意见,以及为什么公司没有入选他们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极少部分求职者回执了感谢。绝大多数仅仅是将投递简历的的行为看作是一次投机,就好像买一次性彩票,这里不行再试试那里,其实这样的行为毫无用处,因为如果这里不行通常那里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更多的是个人对职业需求认知的局限性。

只有少数的求职者能够分清个人技能与商业制作之间的差别

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我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求职者之间彼此职业素养的差距,这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是否能够知晓商业投放与个人展示的差别。很多人很有才华,技法也不错,但很明显没有经历过任何商业制作,作品中完全是自我表达。充满了新鲜,原始,纯粹和未经雕琢的艺术感。对于求职者,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个优势,但站在公司的立场,除非真的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娴熟的技艺,否则录用这样的人就意味着要花费时间去纠正他,塑造他,培养他,将他从一个喜欢设计的爱好者变成一个符合商业运用投放的职业设计师。

专业的前提是职业,如果没有职业,那只能是艺术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把个人爱好代替职业需求是很多求职者在认知上的误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自己明明水平还不错(这种不错更多是的和同类设计爱好者相比而言),但就是没有公司的Offter。的确,从技法上看是很不错,但从设计与构思意识上看离实际的市场投放还很远,或者说经验远远不足。

大多数人提交的作品集不具备整合度

作品的整合度会极大的提升求职者的专业性,整合度包括作品的门类整理,作品统一的版式,作品完成的精致度,不同风格的统一性等等。在这当中,具备商业运作经验的求职者与单纯设计爱好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并不是说那些专业的人作品集更漂亮,而是说他们之间的职业意识有差别。事实上没有商业经验的求职者做的不够漂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并不会成为竞争时的弱势和缺点,真正的缺点是根本没有意识到作品要做整合(通常这样的作品集都十分凌乱粗糙),而不是因为经验缺失做的不够漂亮。

在实际选择作品中,绝大多数人都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彼此的差距仅仅在于细节的处理,哪怕是一个文件夹中作品使用了排放顺序或者作品展示时使用了设计模版,都有极大的可能性让求职者脱颖而出。试想一下,你一天看100份凌乱的设计图,大大小小,内容又分散,突然看到一份做了样式整合的作品集,你会对哪一份更有印象和好感?

把专业当作技法体现是对专业的误读

很多设计师把专业仅仅看作是作品的体现,似乎有了好作品就能证明自己的专业,这完全是一种误读,对公司而言能够经过两轮筛选保留下来的简历和作品都具备同等的能力和水平,真正的专业不再是技术的层面,而是求职者对即将从事这个工作的认知。

比如:

  • 能够理解商业的设计需求吗?
  • 是否可以客观的看待自己目前的水平?
  • 能否平等的看待同时参与的竞争者?
  • 在公司面前是否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

这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答案与技术本身有关,但这恰恰是最后决胜的关键。我的面试终极10大问答,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请你评价一下你竞争对手的作品,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这个问题我并不介意对方的评价在专业上是否正确,因为设计本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仅仅是看对方是否能够公允的看待别人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可能会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求职者。如果能够做到实事求是那就是一个可以让公司信任的人。

责任感不是简历上的一句话

求职者在简历中最常写的个性优点就是具备责任感,这是公司喜欢看到的一种表达,但责任感意味着什么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并没有确切的概念。

  • 能按时完成不拖搞是责任感
  • 能够领会设计图纸上的创意也是责任感
  • 对设计的优化和修改具有耐性也是责任感
  • 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主动提出更好的方案是责任感
  • 能够完善设计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的精进技术也是责任感

……

责任感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现,如果一份作品集连整合都做不到,却在简历中说自己对工作具备责任感,我想这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求职套路。事实上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而言,职业的责任感会时刻体现在细节里,而细节是最花费时间、最花精力才能达到的结果。如果没有责任感,根本不会有任何耐心去修正设计中的微小遐思。

当求职者认为作品足够可以代表自己全部的时候,实际上公司的观察纬度会比个人预料到的还要多,作品仅仅只是一个部分,甚至没有求职者想象中那么重要(至少我并不看重风格画法是否一定要符合公司的需要,因为创意表现手法对每一人来说都是不同的,要求完全一致既不专业,也不现实),但如果求职者只看到技术这一面,那么最终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对职业认知的狭隘中。由于认知差异所产生的心里落差会让人原地碰壁,不可自拔,从而导致职业的困顿。

 

作者:王沛(微信号:106799482,公众号:翕和设计),自由人,独立设计师。14年创建上海翕和视觉设计事务所,以自由人身份入驻企业团队,提供IT互联网项目研发设计服务。崇尚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相信自由商业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独立和尊严。

本文由 @王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完这个我感觉我要给回我邮件的hr回个邮件了

    回复
  2. 很受教!真的有时候在想,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为什么自己或者对方会被淘汰。感谢!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