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身经历出发,聊聊产品发展路上的三个大坑

2 评论 4911 浏览 11 收藏 19 分钟

编辑导读:对于很多工作1-2年的产品新人来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踩过了或者现在就身处“坑中央”。本文为作者工作两年以来的经历总结,作者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结合相关经验,对产品职业发展中踩到的“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对产品路上的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在一个古希腊神话中,众神惩罚西西弗斯永无休止地把巨石推向山顶,但巨石到了山顶会滚落下来,然后要继续将巨石推向山顶,就这样日复一日,无限循环。

从众神的视角看,这样周而复始、无意义的徒劳,是一种最令人绝望、最痛苦的惩罚。

这也有些像大多数人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至死方休,似乎毫无意义。

但从身处其中的西西弗斯的视角看,他会经历每一步向上的兴奋、到达山顶的喜悦、巨石滚落的苦闷,以及再次发力时的斗志和希望

谁又能说西西弗斯一定是痛苦的?西西弗斯又何尝不能是快乐的?

若西西弗斯是快乐的,他便蔑视了众神。

若西西弗斯在整个过程找到了意义,他便超脱于众神。

在生活中不断体验、经历、感受,就是生活的意义本身。

生活是这样的,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也是。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踩坑,又不断爬坑,会经历无数这样的循环,分明和西西弗斯一样。

这就要看自己是去做快乐的西西弗斯还是受难的西西弗斯。

但只是经历和体验还不够,还需要不断总结和思考,把推石头上山这件事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也去寻找意义所在。

回顾这两年自己做产品经理的职业之路,细想来,经历了三次大坑:选择行业的坑、选择公司的坑和选择项目的坑。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职业发展道路上经常会遇到的三个大坑了,不过幸运的是,我能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快速经历这三个大坑,不至于未来付出更多成本和代价去填坑了。

01 一个没落的行业

毕业那一年,懵懂无知,也没有什么行业的认知能力,直接就跳了一个行业的大坑——P2P行业。

当时正值春招,还在招聘的公司很少,这家公司的面试官吹了一通公司背景多深厚、业务发展情况多好,又给了自己一个薪资还可以的offer,自然就心动了。

经常说要具有信息收集能力,自己自然也在网上各个渠道了解什么是P2P和这个公司怎么样。

其实已经有很多信息表明P2P行业发展并不好了,甚至出现了爆雷潮。

但自己看这家公司还算是实力雄厚,而且还有很多知名的P2P公司发展也挺不错,所以自己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至于这家公司刚好就不行了吧?

人都有侥幸心理,会高估自己的运气。

在做一个决定时,已经开始赌了,那最终往往会输。

  1. 在入职前的几个月,自己一直在关注P2P的行业动态,但似乎局势越来越差,接连不断有公司爆雷,自己也一直担心会不会还没入职公司就没了。
  2. 等到自己终于在7月入职了,发现公司内部的氛围还挺不错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征兆,只是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太久。
  3. 3个月的试用期还没过,公司就突然裁员了,把上一届毕业、刚工作一年的新人全裁掉了,虽然没有裁今年刚毕业的应届生的,但自己也忐忑不已,兔死狐悲。
  4. 紧接着就是组织架构调整,自己的领导被换掉了,人事动荡,自己也被晾在一旁了一个月。
  5. 终于熬过了春节,公司开始谋求上市,似乎一切回到了正规,甚至在4月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6. 但奇怪的是,公司反而对上市遮遮掩掩,没有大力宣传,没多久,公司的股票就被停牌了。
  7. 到了6月底,公司CEO在半夜宣布爆雷,一切戛然而止,而宣布前的那天下午我还在组织需求评审。

不过庆幸的是,自己本来就计划去读研了,本科毕业前夕临时改变计划,先留给自己一年时间体验产品经理工作,然后再接着读研。

没有想到,在自己准备提离职申请的前一周,公司倒了。

从入职到公司倒掉,刚好一整年。

但此时自己也心有余悸,要是自己没有后续计划,突然失业,只有一年工作经验,自己还能找到工作吗?

很多公司社招时,需要的是上来就能干活的人,所以常常将应聘门槛设置为工作经验1~3年或者更高,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相当于刚刚熟悉业务,不上不下,自然就挺难找工作了。

此时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要是之后研究生毕业,如果再陷入这种境遇,自己又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尽量不再有陷入这种境遇的风险。

工作这一年增加了这么多社会阅历,一切都源于自己当初选择公司时的那个决定——自己抱有侥幸,选择了P2P这个夕阳行业。

回想当时自己找工作时的心态,以及周围人的经历,发现应届毕业生常常不会把招聘当做双向选择,而是觉得企业在挑选自己。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要是自己没有很多或者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简历上一片空白,自然也没有什么底气觉得自己可以去挑选企业。

但是依旧要意识到,如果把一个公司给你工作机会当做“施舍”,而又不加选择,这就是赌博,而且大概率会赌输,然后走很多弯路,之后可能会付出成倍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去纠正过往的选择。

那到底怎么选择行业呢?

虽然说预测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很难,但是至少能判断出当下的发展状况。

像P2P这种明显存在发展问题的行业,就不要心存侥幸了,最好远远避开。

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领域,比如金融(基金保险证券信贷)、电商、社交、内容社区等。

毕竟相对成熟的领域,其沉淀了更多可复用的知识和经验。

产品大神梁宁曾提到过”势能“的概念: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点状的,而是线状的。

可以类比爬楼梯和自动扶梯,要是自己只是一步步爬楼梯,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向上爬几步就是几步,这就是一个一个的点。

但是在自动扶梯上,自己每上一步,自动扶梯会带着自己上许多步,最终画出来的就是线。

因此需要去寻找这样的“势能”,而行业就是最大的势能之一。

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努力几年后获得的结果,可能抵得上别人在夕阳行业耕耘几十年的成果。

所以,选行业时,既容易踩坑,也可能会有很好的机遇。

02 一个太小的公司

第二次选公司,我就谨慎了很多,首先会去收集信息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情况,首选一些目前发展较好、且长期有前景的领域,于是,便进入了互联网保险行业。

但我又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公司的规模大小。

面试时,面试官画饼的方向主要是“行业”,说了很多这是个朝阳行业,同时这也是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

但是实际进了公司才发现,公司的规模和业务规模其实很小。

公司规模小,也就意味着平台小、资源少。

比如在腾讯这种大平台,即使是一个边缘产品,也有机会获得远远高于小公司的资源量级,包括流量、人力等。

而小公司既没有流量也没有资源,自然会起步困难。

很典型的例子:在这家公司做了一款小程序,整个过程绞尽脑汁、兴致勃勃、充满期待,但是上线后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并不是把一款打磨好就能获取超预期的自然流量。

自己那段时间一直在收集各种关于微信小程序的信息,发现腾讯自己出的一款小程序【腾讯相册】,和自己策划的小程序逻辑比较类似,但最终的结果完全不同。

这款小程序的产品经理在一个访谈中披露【腾讯相册】小程序累计用户超过3亿,用户增量主要源于QQ空间用户的使用和分享。

而自己做的小程序,上线两个月不过几千人的量级,这些还都是公司的内部客户,自然流量基本忽略不计。

虽然【腾讯相册】小程序背后涉及到的业务复杂度要高很多,但是自己在做小程序时同样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自己这个小公司产品经理影响到的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是几千人量级,腾讯的产品经理则是上亿人。

大公司、大平台可以将自己的工作价值放大许多倍,成就感自然不同,再向外延伸,未来跳槽找工作时,别人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认可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公司平台对工作价值产生影响,还有个问题,就是公司规模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里要区分职场新人(工作不满三年)和职场老手(工作三年以上),

小公司其实不太适合职场新人,因为人少,所以每个人做的事,整体来说是又宽又杂,虽然可以培养整体的格局感,但缺失的是做精做细的能力。

而对于职场老人,小公司则有很多发光发热的好机会。

就像在这家公司时,leader说的一句话:如果不是为了拿期权、做管理层,那么为什么要来小公司呢?

如果说大公司派系林立,那小公司同样充满了明争暗斗。

所以,在这家公司的小半年里,自己不但有机会做了更多、更大的事情,也增加了很多工作以外的见识。

03 一个太早期的项目

第三次,终于进了一个知名互联网公司,而且做的是近期很热的短视频业务。

这一次排除了行业的坑和公司规模的坑,但没想到的是,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项目太早期。

虽然经常说产品经理要选择一个快速发展的项目,这样自己才有很多可以做的空间和机会,但是这里的“快速发展”是有限定条件的。

并不是所有的孵化项目都值得加入,太早期的项目需要的是上来就干活的人,方向也在不断调整,难以沉淀,能否做大全看运气,但99%的新产品都会死掉。

那么职场新人进入这样的项目,加入这样的团队,可能做了一两年后,自己也做了一大堆的工作,产品就死掉了,但自己的能力即不成体系,也没有沉淀。

那么在重新找工作时,自己所做的产品用户量太小甚至已经没了,又怎么体现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呢?

所以,所谓“快速发展”的项目也要分产品阶段,量化项目或产品的发展阶段,则可以借用投资圈的融资轮数。

其实,投资圈的专业人士已经帮你评估了项目的发展情况:

  1. 天使轮&A轮:项目刚具备雏形,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此阶段的项目风险极大;
  2. B轮&C轮:这个阶段的产品不但在快速扩张,而且业务模式相对稳定,因此值得加入;
  3. D轮&更靠后的轮次:处于这些阶段的项目,业务模式已经非常稳定,现金流正向,只是这时候再加入就吃不到早期红利了;

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准确的,只是一般情况,但可以作一定的参考。

因此,拿这个标准来看,我在这一家公司做的项目,大概在天使轮或A轮了。

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孵化项目的打法在不断调整,但依旧没有什么起色,核心的流量来源依旧是背靠公司的大流量池。

同时,也正是业务规模较小,直接导致在公司内部获取不了太多的资源,在接入已沉淀的技术能力时,优先级比较靠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项目进度。

再后来,这个孵化项目就直接停掉了,项目组被整合到成熟项目中。

在整个过程中,自己算是经历了一遍大公司内部孵化新项目的过程,核心的法则非常明确:优胜劣汰,只会给你一定的窗口期和初始资源,如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就会被及时止损,资源重新整合。

这也就非常考验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能不能判断出一个可行的方向并快速验证、能不能争取到更多资源并拥有一定话语权、能不能在短期内做出一定成果并得到认可。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to C产品的自身属性。

做toC产品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不确定因素非常强,一个产品能火的运气成分非常大。

不但需要产品打磨得足够好,还需要足够的资源配合以及很好的机会,赶上时代红利等等。

就像微信、抖音再来一次,也并不一定能再次创造出如今的成功,很多人事后分析出的各种获取成功的理论,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而且,to C产品比较重用户体验,而体验是比较主观的事情,所以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因此项目成员最难达成一致的地方就是交互设计了。

另一方面,目前做to C的产品,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不像是早几年前,百废待兴,市场存在诸多空白,但现在基本都被巨头占据了。

唯一还有机会的就是一些细分领域。

而to B的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有很多领域可以做,同时做to B的产品能够更触及商业的本质,有利于沉淀行业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后来转到了to B的方向。

最后

关于职业发展中的坑,结合个人经历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三条:

  1. 先选行业:优先选择目前发展较好且有前景的行业,收集信息的最好方法是进入这个行业,找从业者聊聊。
  2. 再选公司:职场新人优先选大公司和大平台。
  3. 也要考虑项目发展阶段:优先选B轮&C轮类的项目,可以吃到早期红利。

这些也只是自己目前的个人经验,可能随着经历的增加,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自己也会像西西弗斯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向上推动巨石,一边体验一边从中寻求意义。

#专栏作家#

岳小鱼,微信公众号:岳小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金融科技领域,做过基金、互联网保险等业务,热爱读书与写作,持续输出产品思考与职场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非常真实

    来自福建 回复
  2. 更多产品思考,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岳小鱼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