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拥有“边际效应”的产品

10 评论 8581 浏览 25 收藏 13 分钟

文章介绍了边际成本的概念以及对应的不同线上线下的产品,并分析了这些产品的状态和优劣势。

这次与大家分享的是边际效应对应不同线上线下产品的不同状态以及优势。

现如今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来说,其实都大致会用到“边际效应”这个概念,在看似华丽渲染的互联网背后,真正支撑着的是对人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当然,现如今的产品很多都有规律可循,包括商业模式、变现方式等等,那么这次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在互联网中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的设计。

一、边际成本是什么?

首先呢,在这里我要先为大家解释一下何为边际成本。

从概念性角度解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个单位新增的产品(或购买的产品)所带来的总成本增量。

举例

比如说现如今的共享单车,在仅生产第一辆的时候,其公司花费的成本是极大的,它包含:设计费、电话费、路程费、人工费等等等等……

但是,在生产第100辆的时候,单车的成本就低很多了,在不创新的前提下,只要复制就可以了,而如果在生产第1000辆的时候,那成本就更低了,这就是经济规模带来的效应。

那么,同样的复制,为什么越复制越便宜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对等的增产量对比,由于小车数量的增多,遍布区域的扩大,所以,也就导致公司的机会成本增高,也就是成本更低,所以,考虑边际成本递减的同时,也要考虑机会的增多。

二、边际成本递减

刚才说到的其实就是边际效应里成本递减的模式,也是我们这次讨论产品的核心,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的等量增加,当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同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递减。

我在举个例子:日常的滴滴打车,就是递减的模式,因为滴滴大多数的供给侧平台用户就是私家车出来接单,所以,当平台每多接入一辆车,那么对于滴滴平台来讲边际成本就越趋于零。

其实,类似于滴滴打车这样的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性平台,更加符合互联网的经营模式。

这是因为互联网在21世纪,就是以免费为前提的,随着用户的增多,边际成本的下降,无非就是在完善经营的条件下,多开一些服务器和宽带罢了,其他的成本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产品成为霸主的必要因素之一。

供给侧:经济学术语的一种,意思是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卖出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供给量会不同。供给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供给曲线。

三、边际成本的线下产品案例

1. 奶茶案例

在我们逛街购物时,几乎都会买一杯奶茶饮品,而这里面就运用到了边际效应的负效应模式,他们运用第二杯半价的手段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第一次的贪婪程度,也就是“欲望值”,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销售,但边际成本不变。

当消费者购买后,负效应可能就会产生,因为消费者不一定能喝完。这里就体现的是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和欲望被满足的程度比例。

2. 服装案例

再比如商场内大牌服装都写着全场8折,其实仔细想想,8折的价格真的很划算么?

他们这么做也同样是在运用了边际效应的同时调取了消费者心理的欲望值,在消费者第一次购买时,单纯考虑的爽点而非负效应,但随着商品购买完的数量,才真正会产生负效应。

3. 电影票案例

还有一个是关于电影票的,我的一个朋友会经常去看电影,之前去看电影的时候是在现场买的票,那次售票员给他推送了一个非常超值的套餐,就是单买一张票是原价48元,但是近期有一个限量套餐,这个套餐里包含:5场电影+1桶爆米花,价格是149元,但是需要一次性消费,听起来是不是非常超值?

我的朋友考虑反正也没事,那就多看几场,还便宜。

但是如果按照边际成本递减与负效应来讲,这绝对是一件亏本的买卖,谁能一直做着看十几个小时的电影不走?我想电影院也一定有这样的数据才会推出这样的套餐吧。

但随着消费者购买人数越多,边际成本递减,其他人也会纷纷模仿,这里面包含一个人类固有的“羊群效应”,也就形成了商业价值,但随着消费者看电影时间的延长,负效应也随之而来。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理论,也称羊群行为、从众心理。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四、边际成本的线上产品案例

1. 微信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微信了,这个传奇产品堪称边际成本做的最好的一个。

在我们之前都是运用短信电话的时候,每发一条短信,每打一个电话都要考虑不同的费用,但由于微信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用户的这个痛点,微信已最核心的打字聊天、语音/视频通话为主要支点,并赋予各种特色产品辅助。

在微信最大化的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同时,迅速扩大了用户使用产品的范围区,所以,作为互联网的边际成本,我想微信的在这方面确实做的很好。

2. GoFun出行

这款产品为共享汽车类型,属于线上+线下产品。

Gofun出行的边际成本做的比较合理是,首先是他的供给侧能力较足,因为依托了首汽集团的优势资源,极大的降低了边际成本,并通过对用户的日常作息将碎片打车时间、坐公交时间、出游时间等需求作为整体分析,提供了这一种出行服务;

并且现在的产品里还融合了长时间租车服务,这就极大的又一次挖掘了一批潜在用户,在边际成本递减并趋于零的同时,反响的用户群体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同时这个产品还在登陆时跳出有广告提示,“分享可得免费时长开车券等优惠”,这种手法也是除了在边际成本递减的同时,运用的用户酬赏机制,目的是通过用户引流用户。

3. 摩拜单车

在文章开篇的时候我拿共享单车举过例子,其实摩拜单车的性质与共享汽车的性质大体一致,主线路相似程度可达到80%。

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个定律,关于用户的定律。当产品开发者抓区并成功解决掉某几种目标用户的痛点后,其相等模式可无限制复制,并形成范围值生产从而解决掉这几种用户对等的群体用户痛点。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应该就彻底明白了,就像医药行业诊断,当医生遇到一种从未遇见过的病毒时,其第一次需要花费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但只要一旦得到解决,那么当再次遇到同类型病毒时,就可以快速复制解决,其边际成本迅速降低,反之收益增高,同时同类型病毒则可批量解决。

共享汽车和单车产品正是边际成本与复制的这一体现。

总结

边际成本在20世纪时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概念,因为在20世纪的成本里,几乎都是建立在“原子经济”上的,而直到21世纪互联网形体的出现,边际成本将真实的成倍数下降,这是因为21世纪的成本发生了转移,建立在了“比特经济”上。

所谓原子经济的本质就是需要以大规模生产取胜,它所遵从的是绝对的单一化、标准化、格式化创造。

这种创造,并不能形成边际成本的递减,甭别说是趋于零,它需要的是逐渐递增服务,就像和滴滴打车对抗的线下出租车,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它能做的不是整合,而是新增出租车和司机进行匹配,如果不加入互联网行业,他们将很难维持下去。

而比特经济,则正好是多元化、个性化、小众化、扁平化的。它所崇尚的就是一种主客一体、多元共生共存的理念、可以使使用者分享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的好处是在快速扩大用户群体区值的同时还能使边际成本下降。

 

作者:西瓜,公众号:西瓜的设计

本文由 @西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本文满分10分的话,打个3分吧,可以视作一个初级产品知道了几个经济学名次之后强行输出观点,体现在以下几点,1、边际效应是指,在生产曲线上,扩大产量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况,由于这种变化,使得收益更高,当达到某一个平衡之后,收益降低的情况,这个东西是动态的,讲的是不同生产配置的情况下,不同的情况;2、一个专业的产品经理不提痛点、痒点、爽点这样的非专业词汇,也不张口闭口需求,需求,是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多方判断,让技术、运营支持的工作,以寻求当前业务提升的手段。举例说文章中说微信案例的大段,首当其冲释义——在灾难面前第一个受到攻击(高中语文天天讲),另外你对微信的业务模式判断属于特别稚嫩的阶段,边际成本渐趋于零?人力成本不是成本吗?扩大生产就靠现有的开发人员,不需要加人?还是现有的技术、产品、运营足够做所有的新增功能?你的信息来源是哪里?收益是啥?微信作为腾讯业务的流量入口,包括游戏流量入口、广告等赢利点,扩大生产会不会导致收益提升,在微信这个产品,什么算是扩大生产?新增功能算是?用户量提升算是?其次,再用共享经济来举例,这个业务算是分时租赁业务,你直接把租赁物的成本算进来了,但是分时租赁这个业务模式,不谈租赁物的成本,因为本来就是闲置出租,建议你用自如做分析,租房业务里的支出项,人力、管理、折损、租赁等费用,收入项,房租和服务费,拆完就发现,自如好像不自己盖房子出租,只是管理市面上待出租的房子而已,这才是可以分析的商业模式,扩大产量是什么?收房子对吧,收房子本来就有一个装修费,收多了(多余市场需求)会有房屋闲置的管理费,管家等人力支出成本,如果租出去有保洁等费用支出,收入项就是服务费和租赁费,市场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候服务费打折,有时候提高或者降低租金,这都是根据市场供需环境调控,来控制收益的。忠心劝诫:多做一些产品分析报告,多做一些业务分析报告,多做一些商业分析报告,记住是做分析,而不是做复述!

    来自北京 回复
    1. 仔细阅读,虚心接受,感谢点评!

      回复
    2. 我想这位仁兄想表达的是很多产品就停留在理论上吧?
      对于很多像我这种的小公司产品来说,我们设计产品总是落地可实现为先,理论逻辑靠后。
      只能说各家公司的资源决定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产品经理,有些产品只需要把功能设计出来,完全不考虑公司在推广时的成本,运营人员维护产品的难度,甚至这个功能从长远角度看赚不赚钱都不考虑。
      单单就是觉得这个功能市场上可能有场景需要,就做了,而不是从公司的整体业务能力上去考虑。

      来自上海 回复
    3. 另外,提到前期推广问题,我真的觉得微信是个笑话。
      一开始主推还不是靠摇一摇、漂流瓶这种擦边球东西起来的。

      现在天天说微信这个简约,那个纯净,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很多产品赞不绝口,但微信当年用的伎俩远没有现在的微信描述那么上的了台面。

      但无论怎么说,人家就是起来了。
      利用好人性,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社交终究是人本身的欲望,生理亦是如此。

      毕竟后来的用户是不会去关注第一批种子用户是怎么得到的。

      来自上海 回复
  2. 连续五场电影,这个电影院这个套餐有人买嘛?

    来自江苏 回复
    1. 确实有过这样的套餐,而且也确实有人买了。不过没多久没有了,人家写着就是活动。而且都是精品大型电影,有些人就是冲着没看过,之前嫌贵,这次就买套餐了。不要怀疑咱这个世界,俗话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哇!

      来自北京 回复
  3. 电影票应该是五场不连续的吧?很少有电影院会连续看五场吧

    来自安徽 回复
    1. 确实有过这样的套餐,而且也确实有人买了。不过没多久没有了,人家写着就是活动。而且都是精品大型电影,有些人就是冲着没看过,之前嫌贵,这次就买套餐了。不要怀疑咱这个世界,俗话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哇!

      来自北京 回复
    2. 嗯,也是。。是我孤陋寡闻啦~哈哈~不过这种促销就真的让人觉得好恶心啊..真的就是 看起来很优惠

      来自安徽 回复
    3. 旁观者清,其实谁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买多了或者吃不完,但当事人当初就是图便宜。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反之盈利和流量提升。这些都是常态,只要琢磨清楚,在遇到就会理智对待了。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