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本书」升级成为「得到」战略级产品背后的逻辑

李哲
3 评论 5999 浏览 15 收藏 6 分钟

「每天听本书」为何成为「得到」的战略级产品?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文章对此展开解读。

罗辑思维昨天举行知识发布会002,推出「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产品。

「得到」其实早就有这个服务,找人花30分钟讲透一本书,不过我一直没能成为目标用户。因为看书这件事情,听别人讲精华,总觉得在偷懒,也不过瘾。时间虽然省了不少,但会慢慢失去看完一本书的定力,得不偿失。

不过,倒可以抛开个人“偏见”,试着分析「每天听本书」升级成为战略级产品背后的逻辑。

大V的蜜月期

说起「得到」,最成功的产品就是按年付费专栏,让在某个领域最牛的人去产出最优质的知识,并以音频方式去丰富学习场景,用户可以利用更多的碎片时间完成学习。

本人是重度用户,订阅10个专栏,充分利用开车和等电梯的时间去消化大部分的内容。

截止到现在,有三个专栏已完成一年的更新计划。

李翔直接变成「得到」总编辑,专栏变成固定栏目,每天更新。

《李笑来:通往财富之路》和《万维钢:精英日课》明确预告会有第二季,同时两个专栏都将本季的内容集中装订成书进行出版。

对于有些已订阅用户来说,内容本身已建立口碑,在此基础上实体书就承载两个意义。

强化,方便用户系统复习内容。

纪念,毕竟一年坚持下来不容易。

对于没有订阅的用户来说,一次性去看本书显然比订阅专栏,然后再一篇篇阅读文章的体验要好的多。而且还有这么多用户的口碑背书,购买转化率一定不低。

最重要的是,「碎片生产+碎片消费」+「打包出版+再次消费」,会成为每个专栏的运营模板。

很像美剧,编剧边写边拍,实时的根据用户反馈去调整内容。写书也一样,边写边以线上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发布,灵活调整写作策略,最后能够成册出版的书,确保够精准覆盖到某一群用户的口味。

但「付费专栏+头部大V」模式存在两个最大风险:稳定性和持续性。

极端情况如老罗,直接断更,终止契约。正常情况,从长远看也存在隐患。虽然可以有第二季,但会不会有第三季,第四季?没有人敢拍胸脯,打包票,和外部资源合作总会有个期限,头部大V的总量也有限,不可能都跟李翔一样入职得到吧。

所以,「得到」要想成为最大的知识服务商,必须找到即有创新力又可完全控制,还能持续生产增量的产品形态。

持续+控制

目前看来,「每天听本书」被选择担此重任。

第一,以书为载体的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正如罗胖发布会所介绍的:

2016年,中国共出版图书262,415种。全球每年是220万种。

人类到现在一共出版过多少种书呢?有人算过,3.1亿种。就算你一天能翻看10本,那你准备要活1000辈子,才能大体浏览一遍。

在持续性层面,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未来三年,这个产品将是中文世界里最大的知识转述版权库,至少涵盖一万本书。

在数据价值层面,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二,看书,总结,转述,这个三个环节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甚至可以形成标准化流程,成功弥补「大V模式」严重依赖个人的短板。

而且对产品形成绝对控制后,内容质量和稳定性都有保障。

第三,「每天听本书」并不是替代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正确的使用姿势应该是下面这样子:

听,30分钟精华–>买,一本好书–>读完。

它是书籍海洋的精华池,能提高发现好书的效率。

好了,我已成功把自己转换成目标用户。

小结

知识付费服务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探索道路上会面临很多问题,作为用户,不仅仅能够享受最好知识的服务,还可以作为旁观者,看到优秀公司如何见招拆招,不断创新的全过程,这本身也是极其有价值的事情。

#专栏作家#

李哲,微信公众号:SecondThought,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项目管理,热衷产品设计。目前已跳出纯线上服务的圈子,希望在实体行业中碰出火花。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浮躁的傻子最好骗

    回复
    1. 老人对孙子说一个寓言——
      “我心里住着两只狼。
      一只凶恶,一只仁慈。
      它们不停地战争。”
      孙子问爷爷:“哪只狼会赢呢?”
      爷爷回答:“你喂养的那只。”

      来自湖北 回复
    2. 哇 高深!

      来自上海 回复
专题
1451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SaaS产品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价。
专题
13313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数字营销有着精准度高、成本较低、效果可量化等优点,很多企业都尝试了数字营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字营销的相关内容。
专题
1447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供应链系统设计指南。
专题
1576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与C端调研不一样的是,虽然方法论可能相同,但实际操作的时候,B端和G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和G端的客户调研经验。
专题
1204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和前提条件,没有一种方法论是永远有效的。品牌方法论一直处在变化阶段,它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品牌方法论。
专题
12457人已学习16篇文章
“老板记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这个词就等同与我们现在的“消费金融”,就是把钱借给有消费需求的人用于消费,融合场景:消费时选择分期或借一笔钱去直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