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复盘:高级产品经理成长路径上的 5个核心转化

2 评论 5277 浏览 27 收藏 10 分钟

编辑导语:在工作过程中,思考复盘很重要,保持思考的习惯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有利于想出一些好点子;而复盘则可以弥补身体长期记忆的缺陷,方便我们不断总结出成熟地方法论。本文作者通过思考复盘,总结了高级产品经理成长路径上的 5个核心转化,一起来阅读吧~

过去的一段新工作让自己又对产品经理这份工作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趁着这些点滴感受还没有从脑子里溜走,赶紧总结下来分享给大家,也作为自己后续复盘回顾的一些思维素材。

关于产品经理的技能树,前面已经讲过几次,这里就不必再重复了,想看的同学可以去历史文章里,去看之前的一些文章。

但是,所谓的产品经理技能树,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讲述和思考的时候,都很很容易犯一个毛病:总是单点描述,缺乏系统的链状的思考。

所以,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变动中,小胖一直在反复思考(甚至有一些焦虑),这两天有了一些心得,大家不妨花几分钟一起探讨一下。

先上核心观点:产品经理在具备基本的技能树之后,要更快的学会“链接”和“转化”,发挥好“中间人”的角色。

一、对业务的理解和业务的需求转化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试着排除掉诸如创业公司创始人,尤其是担任产品角色的老板。那么,在大部分产品经理虽然顶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但仍然不免在心态上都是一个“打工人”的现状下,你是如何面对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的呢?

大部分人可能是这样处理的:接到业务方的需求,一边骂业务笨蛋,一边还是照着需求做了;第二类,也是骂完业务去写需求的,只是会据理力争一些,在一些设计上有一些坚持。

只是,从现实来看,这两类pm做的都不是太好,更好一些的产品应该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先思考业务的目的,再思考用户的体验,基于这两点再进行产品方案的设计。

当然许多人会说,现实工作中大家都是按照“流水线”作业,每天的工作都做不过来,还有时间去管“范围之外”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只由工作能力和对成长的渴望度决定,只能说不可强求。但是,只有产品能够了解业务甚至懂一些业务,才能更好的从业务的诉求出发,更好的产生两者的合作,而非只是做一个“保姆”。

二、对数据理解和数据的问题转化

最近的工作逼着自己对数据埋点和数据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的价值?

其实业界(产品运营市场岗位更相关)对数据和数据分析的使用和用途大概分为几派。

  • 一派是通过结论找数据,就是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沿着这个目标去找可以”佐证“的数据,所以我们可以暂且叫这个派别为“掩耳盗铃派”。
  • 第二派是通过数据找问题,这一派比上一派自然是好一些,但是能否将数据和业务紧密结合和有效使用是个难点。还有一派,不知所以然派,数据有很多,也要很多,但是真正能指导业务的数据武器较少。

对于刚刚提到的几种对于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场景,或许大家心里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和触动,但是也不要对号入座。其实对于数据分析我们坚持一个要点即可:永远怀疑数据和怀疑你看到的,然后一层层验证你的假设。然后,尽量做第二派。

三、对沟通的理解和沟通的良性转化

所有的沟通问题都是“信任问题”。

为什么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刚刚已经聊了2个小时的会议,会议上大家也都点头,happyending。但是,产品上线后怎么就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呢?

究其原因,无论是kpi的压力使然,还是某些人的乖戾,根本在于两点:

  1. 猫跟狗不同域,就像两根平行线,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相交的,相交的都靠缘分。
  2. 沟通的深度不够。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王懂了才避开话题,最害怕的是一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另一方却“只取一瓢饮”。

信任是相互的。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永远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这就造成了产品与业务双方之间永远无法填补的一条缝隙。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让缝隙更小,而非更大。

每一次的沟通可以问多几个why,每一次的合作尽量保证准时和稳定的交付,答应的就做到,做不到不要答应,少一点套路。然后再加一点耐心,剩下的留给时间。

四、对系统的架构和系统的单点突破

在电商的产品设计中,我们很重视正向的流程,但是很多问题和难点都出在逆向流程上。

同样,我们在实现一个功能或者一个业务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教育要做到完美和体系,因为从正向的逻辑来讲,系统的完整和体系化是技术小伙伴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后续一个系统能否平滑过渡的重要支撑。

但是,很多事情又是从点到面的发展和成长路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取舍呢?

在许多面试简历里面我们看到“从零到一”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沟通下来这些个“项目”都是点状的,为什么这么多从零到一,因为从零到一重点在功能的实现,如果从1到n那么这个事情就是质变了,基本上成功了一半了。

其实讲这个例子的目的不是在于讲许多人都没成或者很难成,从这个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讲从零到一,却在实际操作中又想做的繁琐、复杂、庞大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

  1. 不够自信,不自信可能源于对一件事情没有整体的、系统的架构。
  2. 考虑太多产品和业务之外的东西。

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讲,业绩才是最终说话的保证,尽管这很难。但是,如果还可以,就不妨一试,放手一搏,单点突破,然后等待时间的玫瑰。

五、其他

包括但不限于审美、交互、编程的基本了解等,这些都会在未来的某个点上交叉转化

在自己每年读书复盘的时候,我都会去思考过去一年主要读了什么方向的书?过去三年又主要读了什么书?

其实读书是一件对周边知识汲取和再利用的过程。在工作和生活的某个节点,我们需要一些别人的智慧去帮我们填补一些盲区,找到一些指路明灯。

从产品经理的分类来讲,主要分为:后端产品经理、前端产品经理、策略产品经理(大数据产品经理)等,除了后端产品经理跟业务稍微远一些之外,尤其是前端产品经理其实需要很庞杂的知识体系来支撑我们的成长。

但是这些知识由于散乱、繁多,所以也许在某一个横截面上我们并不能感受到这其中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但是当我们将视线拉远,俯瞰之下,便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

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做好小事情,等待量变产生质变吧,这个过程会有一点苦、或者很苦,但是很酷。

2021年始,万物生长。

#专栏作家#

小P。微信公众号:punkboy的理想星球。组成世界的是故事,而非原子。7年电商和零售产品经理,不断复盘,持续超越。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胖子,我想问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行业的天花板现在到哪了?需要什么数据支撑?如何能很好的精准的判断。另外看到这个问题的话该如何拆解问题?

    来自北京 回复
    1. 问题比较大,我尝试着回答~ 第一,行业的天花板约等于行业的体量,可以通过计算有个大概,比如一款给20-30,女性,用的产品,那么用户体量可以通过一些行业数据得出来;然后产品本身的价值也是有一个平均,这两个的乘积就是行业的体量;最后加一个时间的维度,或者是发展占比,就是当前的体量;从而可以估算出这个行业的未来是怎样,自己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占比和位置是怎样的。不过这个计算是粗的,说白了还是忽悠老板和投资人的。第二,关于问题的拆解。看你是面向谁,如果是面向老板,这个问题可以拆解为给老板一份报告,提升一下老板对这个业务的信心;如果是面向自己创业,我觉着也就是个参考,价值不大。不知道是否解答了你的一些疑虑?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