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具备多维视角

1 评论 3083 浏览 12 收藏 11 分钟

具备多维视角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阅读文章,获得关于如何拥有和利用多维视角思维的详细讲解吧~

因为在做自媒体,所以总是被问到:你是如何做到每天都有内容输出的,而且都不会太水?你的阅读量很大吗?

我都会笑着说:我一年阅读的书籍差不多也就30多本,相比很多人来说并不算多。之所以能做到大量输出,不过是呈现出了不同视角下对同个事情的不同观点罢了。

是的,「视角」特别重要,对于我们吃内容饭的人更是。

如果你的观点和市面上其他人写的观点相差无几,那么你就只是大号观点的复读机。要想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寻找不同观点,就要切换到不同「视角」才能找到。所以我都会时不时地训练自己,让自己具备「多维视角」。

什么是多维视角?

多维视角指的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审视问题或事物的思考方式。这种视角超越了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方式,允许人们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层次,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为什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多维视角?

一、避免被情绪干扰,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比如薪资倒挂这件事,有一些同学肯定疑惑过:为什么老员工的工资不如新员工?

在外部招聘时,企业会对候选人进行“估值”。当你的简历被HR看到时,整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简历里的title,团队管理经验,带人情况,以往工作过的企业规模、口碑,都会影响着这个“估值”。面试时,从自我介绍开始,到最后向企业的提问,整个过程的综合表现,也在同样在影响着这个“估值”。除了这些因素之外,企业还要考虑当前市场供求下的招聘成本。

所以说,一个人的工资是由简历情况、面试表现、招聘成本综合决定的。

这里就存在个时间差:评估老员工采用的参考线是几年前的,而新员工的参考线是现在的。

如果不具备多维视角,你会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自动代入老员工立场然后一起抱怨,整个人变得狭隘。

二、看待问题更加全面,获得更立体的认知

在案例拆解这件事上,我被很多人夸过。

为什么我能做的更接近本质一些?主要是我采用的是操盘手的视角。

我一直思考的是:如果我是对方的操盘手,我这样做的意图是为了什么?

以私域流量案例拆解这件事为例,很多人在做拆解时,是将自己代入到典型用户视角里的。他们会按照指引流程,完成一个页面到一个页面的跳转,在这个过程里,去看看海报、话术等相关信息。稍做分析,就直接得出结论了。

由于切换到了操盘手视角,当我去做拆解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机制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些资源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它是一开始就呈现这个样子的吗?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些阶段等等等等。

再比如,有些同学会听到过一些知名企业的社群做的非常好,于是就自己进去体验了一番。当他看到自己所在的那个群里并不是那么活跃时,他就会直接得出结论:对方的私域做的不咋地,对方的社群不活跃。

根据自己看到的东西直接得出结论,是我们人性使然,然而要想真正全面的了解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有特别难挖的地方,这个过程是反人性的,但努力克服才会收获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我之前曾和小伙伴一起去了解某知名教育社群是如何运转的,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的东西,包括他们团队的配置,背后的组织规则,以及由里到外一层层延伸出来的一环扣一环的机制,才算真正意义上了解为什么别人做的好。这个过程你猜多久?是一个月。

视角切换的时候,你看待一件事物的维度也会丰富起来,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更容易理解他人,获得支持

过去我曾为某连锁企业提供私域流量的运营服务。客户需要让底下的店长、员工使用我们的工具,把每个加到微信里的人都按要求打上标签,并且同步数据到后台中去,以便集中管理。

整个过程涉及到工具的部署、安装、测试、培训、落地执行、平稳运行等诸多环节。在推进过程中,一开始我也犯了在做b端业务时会犯的错误,比如试图去给店长和员工做功能讲解,最后的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呢?在他们的眼里使用新工具意味着改变现有工作流程,除了要花时间学习适应,还耽误自己的成交速度。业绩如果完成的不好,又要被扣钱。所以对他们来说,不配合顶多挨骂,拖到一定时间后,公司就会放弃这个合作,之后就会一切如昨。

理解到这一层视角后,我们就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只需要和他们讲和他们业绩直接相关的功能,另外就是从业绩考核上做一些关联,让配合的人先吃到螃蟹。

在这之后,我们就发现,整个结果逐渐好了起来。

总的来说:培养自己具备多维视角,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狭隘,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更容易获得支持。

那有什么提升的方法吗?

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六顶思考帽模型,这里不展开。

分享一下我日常提升的一个小方法:相关角色梳理。

我会在看到某个事情之后提取其中的相关角色,再将他们全部列出来,然后针对每个角色,列出他们的立场、利益、常见思维、沟通方式等。代入到这个视角里,我就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模式存在。

另一个小方法:定期回看我和别人的聊天记录,做角色对调。

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你拥有更多视角,还能对沟通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一类典型的场景就是文档沟通。

很多人表示自己辛辛苦苦做了方案,然后发给同事请求建议时,遭到了直接无视。

如果做了角色对调你就会知道,当你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你压根不懂对方要干啥,或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关联。你自然是不会想要去打开的。

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顺着去总结,当你把文档发给同事的时候,可以参考这3个点:

(1)可以先描述文档的主要作用(必要时补充背景信息,以及提醒对方应该重点看哪里)。

(2)强调与对方有关的信息以及对方应该了解什么(多数人在接触你文档的时候都会认为他最多给一些意见,只会认为文档是你做的,和他没什么关系)。

(3)强调对方看后给出什么反馈,必要时给参考案例或者标准(这个反馈最好包含时间、形式、样式,需要同步的对象,一般来说最好不要是开放式的,而是封闭式的反馈)。

就目前而言,我们辛辛苦苦做的文档,都希望对方能仔细阅读,然后给出你期望的反馈。如果你能把整个过程的信息传递变得明确,会省去很多时间。

然后我们在发出去之前,最好切换一下视角,如果是别人发给你这样一个文档,你会得到什么信息。双视角下都是通顺的,大概在协作起来也会更容易。

希望,你也能具备多维视角。

专栏作家

志忠,微信公众号:事现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私域流量体系搭建,运营策略制定。曾负责搭建并管理全国高校社群运营体系,拥有全国100+所高校官方授权社团,200+公益创业项目团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学习了,忠老师说的很棒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