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90后员工的角度,谈谈我为什么喜欢飞书

7 评论 17241 浏览 80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语:飞书是一款协作办公产品,具有无缝协作、有效沟通、高效协同的特点。它将即时沟通、日历、在线文档、云盘和工作台深度整合,通过开放兼容的平台,让成员在一处即可实现高效的沟通和流畅的协作,全方位提升企业效率。本文作者从员工的角度,谈了谈她为什么对飞书情有独钟。

我经常跟人说:即使我不在飞书工作、不会因此获得任何报酬,我也会真心地把飞书推荐给身边每一个人。

为什么呢?

——飞书刷新了我对“工具”的认知。

加入字节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工具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当时只是经常听说“飞书是一个很好用的产品”,但是完全低估了飞书能给一个组织和其中的个体创造的价值。

飞书绝不仅仅是一个“集即时通讯、日历、文档、云盘、音视频会议、开放平台为一体的协作办公套件”。对于我个人来说,飞书是我在字节跳动这家公司工作时的创造感、成就感、贡献感、被尊重感、参与感、使命感的源泉。

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因此平时比较愿意思考工具带给我的心理活动。我深入剖析了一下飞书给我带来的“爽”感,以及作为一个90后,我在一份工作中追求的什么?

一、创造感

我最喜欢创意类工作,最讨厌机械类纯执行的工作,相信很多其他年轻的朋友也是如此。我也非常喜欢写作和分享,从14年开始写英文博客,也通过博客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之前的大部分工作和实习经历都是“文字工作者”(比如记者、市场等等)。

我本来以为加入了互联网公司以后,写作机会就没有以前多了,结果发现来了字节以后写作反倒比以前多了——因为每天都会写文档(虽然大家可能看不到这些,因为大部分是内部文档)。

在字节内部,有一个“用飞书文档写博客”的文化;我也有一个内部博客链接挂在我的飞书签名档里面,权限是“组织内获的链接的人可访问”,所以字节内任何同事都可以随时点开看。

我觉得文档真的是激发了我的创造力,我会用blog记录平时工作中的很多想法和心得。写下来不仅能让自己的想法被传播,也会让我思考的更清晰、更有调理。

同事们可以通过划线评论功能给我反馈,这些反馈又给了我更多灵感。从去年12月开始写,截至目前共有1100多名同事看过我的Blog。

甚至通过博客认识了不少同事,促成了一些业务上的交流和合作:

除了blog以外,我也经常把一些关于业务的思考写成文档,发给各种同事。文档的传播让我觉得我作为员工给团队创造了价值,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飞书文档这个媒介。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飞书文档的话,我是不可能把这么大量的信息用这么轻量的形式传达给1000多个人的;即使我组织一个“线下分享会”,也不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的同事同时有时间来听,而且大家在知道内容之前也不一定会有兴趣。

因为有了飞书文档,我的idea可以被快速地传播到各种团队,而且大家还可以用评论功能来针对文档细节跟我互动。没时间写双语文档的时候,海外同事也可以用文档翻译功能,一键把我的中文文档转成英文去阅读。

最近还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分享形式,用飞书视频会议的录制功能录Vlog:

想象一下,如果我在一个不用飞书的公司工作,这些想法我很可能就不写下来了:一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媒介;二是因为很难实时收到反馈,导致缺乏激励。

给同事群发邮件会显得很奇怪,写个石墨文档/Google Docs也不会有合适的地方放,也不会有很好的互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文档单品,没有真正跟聊天工具和组织架构打通。

二、成就感

飞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bot,其中我喜欢的一只叫“云文档助手”。别看只是小小的一个机器人,它给我日常工作带来了非常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每次有人把我写的文档分享到某个群聊里时,它都会给我发一个提醒;如果有人在我写的文档上点赞,它也会汇总起来,第二天发给我。

想象一下:每天早上起来,有一个机器人来高兴地告诉你说,昨天有这些同事看到了你工作的价值、觉得你的想法/作品很赞,想让更多人看到;而且里面可能包括不少你很尊敬的leader/大佬,你能不开心吗?

再举一个例子:已读未读。在飞书里,发送的消息右边会出现一个圆圈(左边为单聊的界面,右边为群聊的界面),可以知道收信人是否已读消息。

这里引用我的一篇内部blog:

已读未读:

很多没有用过飞书的人,听说我们有“已读未读”提示的功能后,会跟我说“这样会让我的员工很有压迫感,制造很大的快速回复的压力。”

他们说,这个功能对老板很友好,对普通员工并不友好。我想说:你用用飞书就知道了。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普通员工,仍然很喜欢这个功能?

因为这个功能给我带来的“愉悦”多于“压力”,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到。

“希望自己被看到”是人类最本能的愿望。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几百人的飞书大群里,发了一个自己做的作品/业务进展,逐渐看着消息旁边的绿色圆圈被填满,情不自禁想去点一下、看一下都有哪些同事看到了。你的努力被看到,甚至赞赏。

给自己的上级发一条工作汇报性质的消息时,消息旁边出现了绿色的对号之后会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自己的一条消息被Pin到了群里,说明同事认为你提供的信息很有价值,值得被沉淀。

这种愉悦,真的是“用过才知道”。

三、贡献感

我发现工作很有动力的原因,就是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做的工作对于组织的价值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为其付出努力。

我觉得贡献感来自目标感,而我在字节跳动的目标感很大程度上源自OKR工具的使用。

飞书OKR有“对齐”的功能,当我把我的一条“O”跟我的上级的一条“O”对齐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工作对于组织的价值,以及对于公司整体愿景起到的推动作用。

Patty McCord在《奈飞文化手册》里写道:

The greatest motivation i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Treat people like adults. Great teams are made when every single member knows where they’re going and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re. Great teams are not created with incentives, procedures, and perks.

在飞书中,别人跟我的OKR对齐时我会收到提醒。

在很多公司“跨部门协作”都是一个痛点,而我觉得用OKR可以让跨部门协作顺畅很多。在字节,如果我要跟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一起配合完成一个项目,我们一般都会互相对齐一下OKR。

我觉得OKR可以让跨部门合作变得非常顺畅,当我的同事对齐我的O时,仿佛他在给我一个承诺:我们可以互相帮助彼此完成目标,我们可以齐心协力一起把一件事情做成,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You have my support。

四、被尊重感

我跟不少CEO提起飞书或者OKR时,他们都会担心说:这一套体系和工具是不是只适合自驱的人?你是一个很自驱的人,因此很适合你,但是我们的员工没有那么自驱。

对此,我想说:

  1. 如果你就这样给你的员工下了定论,那可能是你的招聘标准有问题。你认为员工不自驱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你对员工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那员工为什么要尊重公司呢?
  2. 到底是员工不自驱,还是你没有给他们创造自驱的条件?我认为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驱的,都看环境有没有给他创造自驱的条件。

“自驱”的前提是:我能感受到公司对我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飞书这个工具承载了沉甸甸的对员工的尊重。

比如:我们内部非常提倡用写飞书文档/录一个视频会议的形式来做「异步沟通」。

我有一个想法时:第一个反应不是拉一个会议,而是写一个文档 ;然后发给一些同事,他们用评论的形式跟我互动;或者用视频会议录自己讲一个文档,然后把视频发给同事。

异步沟通背后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我没有权利要求你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坐下来跟我讨论一件事情,我知道你的时间很宝贵,因此愿意尊重你自己的安排;你可以在你方便的时候去消化这些内容,然后在方便的时候给我反馈。

比如:我出差的时候大量的时间在路上,可能每天几个小时的时间都在车里;因为有了异步沟通,我就可以充分利用在路上的时间,在滴滴上也可以消化各种内容。

比如:由于飞书有强大的视频会议功能,所以我们平时内部的会议都不会硬性要求一定要线下参加;很多时候我在外面或者在家里接入更方便,远程参加也一样高效。

因此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日程,每天留出一些沉浸式工作思考的时间。

再比如:信息透明是一种对员工的尊重。

当我加入群里能看到聊天记录、并且被共享各种文档(只要是「组织内获得链接的人可访问」的文档,我都是可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的)、邀请到各种会议(飞书支持将日程转发到群里),我能感受到组织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也会愿意加倍珍惜给组织创造价值的机会,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

五、参与感

我在工作中非常追求参与感,希望能够“亲自上战场打仗”,而不是仅仅在旁边围观——飞书是一个营造了很强的参与感的产品。

我觉得“参与感”很多时候来自“上下文”,字节最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就是“Context,not control”,而这里面所说的“Context”往往是通过飞书获得的。

比如:

  • 我每次进到一个新的群里就感到“上下文扑面而来”,不仅可以查看所有聊天记录,还可以用“搜索”一键定位到群里被发过的所有文档、图片等,也可一键跳转至当时的聊天,快速catch up我之前错过的上下文;
  • 我可以查看任何同事的OKR以及每一条的完成进度,还可以在上面通过评论来提问/发表建议;
  • 被转发一个文档时,即使我不认识作者,也可以通过划线评论的方式跟他互动切磋;
  • 内部有很多信息共享群(如“产品反馈群”、“竞品追踪群”等),这些群都是公开、任何人可加入的;由于有了这些公开群,我即使不在相关团队,也可以给产品提意见和反馈,甚至参与了一些产品功能的命名。

我认为,正是因为飞书提高了公司内部信息流转效率,才能让更多员工参与到决策中,发挥“集体智慧”的价值。

六、使命感

这一点是最personal的。

我对于自己个人愿景的定位是: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帮助社会提高效率这件事情当中。

我认为飞书是一个真正能给社会创造很大价值的产品。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效率控,日常生活中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从小就开始研究各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我会为了节省时间几乎做任何事情。

比如:我的英语词汇量都是用点滴碎片时间积累起来的。在这里引用一段我在新加坡读高中期间写的blog:

很多同学说没有时间背单词,下面分享一下我用来背单词的时间:

上厕所、洗澡、刷牙、等公交车、坐公交车、等地铁、坐地铁、等电梯、坐电梯、在食堂排队、在贡茶排队、在饭店等上菜、在staff room门口等老师。

这些零碎的时间是背单词的最佳时间,因为you really have nothing better to do。

除了单词本以外,可以把单词写到post it上,贴在厕所的镜子上和浴室的墙上,还有其他一切你可能发呆的地方。

我对自己的”dream job”的定义就是:能找到一个我自己真心buy in的产品或者理念,并把它推给全世界。所以能在飞书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曾经有字节的前员工说,他们离开字节时最舍不得的就是飞书。我觉得飞书刷新了我对「工具」的认知,字节跳动也刷新了我对「公司」的认知。

如果我有一天需要找一个新的工作,我真的会开始把“工具”作为我选择机会的一个重要元素,我可能无法去一家不用飞书的公司了。

 

作者:张睿(Zara),飞书的产品经理,此前曾就职于风险投资机构GGV纪源资本,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

本文由 @张睿(Zara) 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个PR稿也是没谁了,字节的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没见过什么市面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产品体验,一大堆东西集合在一起的缝合怪就能叫做“产品”了吗?如果想要熟练使用,有不少的学习成本,成然,用熟了之后有些东西还是挺方便的这个没什么好质疑的,但是如此花样繁多的入口,眼花缭乱的功能,高昂的学习成本,真的不知道这玩意到底哪点像一个成熟的产品了,其实更像一个程序员思维下的utils工具库,脑子但凡清醒点都不会觉得飞书上来就很好用

    来自广东 回复
  2. “这一点是最personal的。”必须得加点单词 然后让我翻译一下?

    来自北京 回复
  3. 嗯原来小编是字节的员工啊

    来自北京 回复
  4. “对齐”, 飞书出来的人都会这么讲, 对齐。 然后我们领导学过来,让我们 “拉齐”
    【摊手】

    来自上海 回复
  5. 听起来很不错,在的外企是用skype for bueiness和teams那些,感觉不是很有体系,没有达到完善的完整产品链

    来自天津 回复
  6. 吓得我马上去下载了飞书

    来自湖北 回复
  7. confluence一些协同办公软件确实是很高效,可以形成公司内部的一套机制例如公司wiki等等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