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5 评论 6119 浏览 74 收藏 38 分钟

编辑导语:面对裁员,每个人的心态都不同,而大多数人,是会有些失落吧。如何面对时代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节奏呢?本文作者回顾自己20年的职场实践经历,写出了这篇文章,希望你看完能得到一些启发。

近期,一波又一波裁员消息在流传,遭遇裁员晒工卡聊感受谈对策,在小红书、抖音成为一个内容形态。

面对裁员,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大多数人,我想是有些失落的吧,至少我曾经在遇到裁员的时候,会有失落感,虽然,在职场多年,已经逐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林林种种的人和事,但如果遇到一些突发,心里还是会有波澜。

如何面对时代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节奏?

我回顾自己20年的职场实践经历,借鉴数字化本质的思维方式对个人成长进行诊断、反思总结,力求让这些方法能给更多人一些参考,该方法或许有些生硬甚至简单粗暴,但从我个人的实践看,行之有效,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欢迎看完交流。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用心写了近万字长文,期待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参考,可以先收藏,后面慢慢看。

现在,是凌晨4点,要做一些事情,是需要花额外的时间的。

面对裁员,多数人首先会产生失落甚至受伤的心理反应,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对于35岁左右的中年人,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忽然遭遇裁员,生活的重担瞬间加重,真的会让人受伤。

因此,面对裁员的第一个方法,是调整心态,避免陷入受害人心理陷阱,如果有,也正常,不要憋着,找朋友沟通求助,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裁员虽然发生在当下,但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本质是人才供需匹配问题。

不匹配有四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1. 个人与业务发展需要不匹配
  2. 当前整个业务与企业发展不匹配
  3. 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不匹配
  4. 行业发展与时代发展不匹配

总之,就是个人当前的能力水平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看起来是被企业裁员,其实是被时代裁员。

在职场,如果没有勇气和能力跑在企业和业务的前列,就有可能被淘汰,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个人不断提升认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技能与能力,引领业务发展。

如果所在企业已经处于衰退期,与其等着被裁掉,不如自己把自己裁掉,进入新的发展赛道。

这个话题比较热门,因为这段时间,有几位老同事找我聊30-35岁职业发展问题,为何找我聊呢,估计有一个原因是我经历过这个阶段,已经是奔五的阶段了,汗……正好度过了35岁瓶颈期之后的十年。

回顾自己的20年职场经历,体会到职场问题不只是发生在职场的问题,不能把职场和生活拆开,因为职场是生活的一部分,职场拼搏可以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手段,也可以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某些职场瓶颈,源于自己生活状况没有达到预期,归咎于职场的不给力。

35岁的问题,不是到了35岁才去解决的,35岁可以是一个实数,也可以是虚数。

为什么是35岁?——是指一个阶段,可能是30岁,或许是40岁,也有可能是30岁,因为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处在个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担当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一大家子。这个时候的中年人,必须独立承担,而且多数无人兜底,由于各种原因,会遇到无法承担家庭和个人生活需要而引发焦虑。

  1. 洞察本质:从数字化思维洞察职业瓶颈本质
  2. 科学诊断:遭遇职业瓶颈的原因诊断
  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竞争力

一、从数字化思维洞察职业瓶颈本质

用数字化思维洞察职业瓶颈,是我在自己20多年职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实践总结的一个方法。

十多年前,我在腾讯QQ秀产品团队,同事们摸索实践运用数据运营方法提升用户和收入的增长,十分深刻的意识到理解业务本质,运用理性的数据运营驱动业务带来的非凡效果。

后来,我尝试用这个思维方式进行自己的职场发展计划分析复盘,更客观地找到自己职场成长瓶颈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在某些环节重点提升,逐步构建了自己的职场发展飞轮,获得极大的职场提升。

1. 什么是数字化思维

先看一张图,来自于陆奇的一门课程《数字化浪潮与创新机会》。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后来,我联想到自己在腾讯学习的数据化运营系统,将数据运营分为五大部分。

  1. 数据源
  2. 数据传输
  3. 数据存储
  4. 数据调度运算
  5. 数据输出应用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再看计算机的构成: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由此思考,一个人的成长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五个部分进行整理,诊断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导致个人的能力水平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以至于到了一定年纪,譬如35岁,遭遇了这个时期的发展瓶颈。

2. 职业瓶颈的形成原因

如果把一个行业比喻为一个赛道,初始阶段,通常参与的人不多,这个时候,还会有赛道红利,所以行业里面的人,不会感觉拥挤;随着行业快速发展,进入了发展期,人才密度增加,因为依然是尚未饱和状态,所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了成熟期,供需平衡,行业发展速度变慢,对人才需求减弱,甚至开始出现人才过剩,这就开始出现发展瓶颈。

同一赛道的人多了,赛道就变窄了。

作为参赛选手,要通过瓶颈,就需要有能力强跑得快,如果领先者抢先占领市场,坐稳江山,后来者就会进入红海市场,从一开始就是瓶颈。但是传统市场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诞生新的赛道,譬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成熟的汽车市场,辟出一条新能源车的赛道,特斯拉凭借新能源车打开另外一片蓝海。

3. 职业瓶颈的本质思考

遭遇瓶颈的本质是不匹配,交换不等价,没有达到个人预期,背后就是四种不匹配,前文已经说了,这里再说一次:

  1. 个人与业务发展需要不匹配
  2. 当前整个业务与企业发展不匹配
  3. 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不匹配
  4. 行业发展与时代发展不匹配

由此可见,瓶颈的出现,不一定是个人能力问题,打开视野看,有行业的原因、公司的原因、部门的原因。

如果真要较真,也可以说是个人选择能力问题,视野不够长远,导致临近瓶颈才发现走到当前的尴尬境地。

达尔文曾经说过:自然界生存下来的,既不是四肢最强壮的,也不是头脑最聪明的,而是有能力适应变化的物种。

二、运用数字化思维进行成长瓶颈诊断

我们从数据运营的五个阶段进行个人成长发展的回顾诊断,找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引发瓶颈的产生。

1. 数据源

数据源是起点,从什么地方获取什么样的数据,可靠的数据源是基础,可以从信度、深度和广度评估数据质量,是否能获取优质的数据源,对后面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选择靠谱的数据源。

譬如很多数据源是二手知识,看多了二手知识,就容易形成吃快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例如只看一些别人的读书分享、别人的总结分析,而缺少自己基于实践的复盘反思和系统学习,则会停留在表面,杂而不精。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从多渠道进行数据源的选择,善于根据目的出发,有意识的选择和组合更精准高效的数据源,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

譬如了解一个行业,需要从行业分析报告中优先找到具有代表性的20%的信息资料,并尽可能的从这些核心资料中找到一手的信息源,譬如是否能访谈到代表性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获得一线的信息。为什么很多行业引领者能快速获得有效信息,原因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行业资源,持续收集整理行业数据,维护行业人脉,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2. 数据输入

知道了数据在哪儿,就需要获取数据,数据输入过程通常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学生时代到职场,再到职场进阶,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很多人工作了十年,还是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驱动的有意识的去学习提升,一个工作经验复用了十年,自然就遇到瓶颈。

就拿一本书来说,有的人是听完大v说书,就以为得到了,于是不停的听梗概,以为自己很博学,但到了实践环节,只能略知一二,因此,在基于他人的总结分享基础上,需要自己选择方向,主动深入去掌握精通,学以致用,才能称之为得到。

这里要注意聚焦,现在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数据过多,需要聚焦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进行数据持续获取。

3. 数据存储

从外界获取的知识,多数时候就是存储在大脑,称之为记忆,有的人将大脑的记忆比喻为硬盘的存储,其实大脑记忆是不如硬盘记忆的数据准确的,因为,大脑的信息存储到提取,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到了提取的时候,有时候会不完整,俗话说记不住了。而且大脑记忆这个过程是黑盒的,人类或许至今未能破解大脑的记忆密码。

人类从外界获取的各种信息,需要经过一个知道、理解、掌握到应用的过程,只有最后输出应用阶段的检验,才能说知识被自己消化吸收了,成为个人的能力。

可以和人体获取食物做个类比,消化系统有六个主要活动,分别是摄入、推进,机械分解、化学消化、吸收和排泄。首先,食物是数据源,被摄入、咀嚼和吞咽,就是数据获取。接下来,肌肉收缩推动其通过消化道,并将其物理分解成小块,就是数据传输过程。消化液将化学物质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足够小的分子以便吸收,将难消化的物质作为废物排泄,这个过程就是数据的处理过程。人体存储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在小肠被人体吸收,满足人体正常活动需要。

除了大脑记忆,我们务必采用更多的方式进行知识习得的存储,譬如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笔记本,譬如现在流行的各种电子工具,譬如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规范存储,以方便后面需要时候高效的提取。

4. 数据计算处理

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团队,做类似的工作,读同样的书,学同样的课程,过了三年,在能力上出现差异,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每个人对数据的计算处理的能力差异,也就是算力的差异。

如果把人脑对比电脑,算力就是每个人的CPU的数据计算处理能力,是个体基于对事物数据源的获取基础上,进行判断、洞察、决策应用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事情,学了很多课程,但依然达不到职场的更高阶段,就是个体的算力没有提升,只是简单的重复,就是俗话说的一年的经验用了十年。

有的人,对知识仅仅是数据记忆,缺乏深度分析,即使有,也是短期的解决眼前问题,每次的知识习得都是割裂的,缺乏持续性成长的规划和行动,没有复利思维的加持。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进行长远规划,找到自己的终身学习方向、方法路径,并付诸行动,迭代更新知识技能。

5. 数据输出应用

这是数据获取的最终目的,输出应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在过程中发现不足,持续获得更多外部数据,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循环,形成所谓的“飞轮效应”,具体方法和案例可以见第三部分。

1. 各成长阶段的数字化思维分析

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输入方式,源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理论将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参见下面的表格: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2. 我的数字化成长思维应用

从五个方面归纳我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法,供参考:

1)数据源

生活与工作实践反馈记录反思,来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手信息,是最值得自己复盘反思的内容。有的人,一个方法用了十年,没有进步,就是缺乏复盘总结创新意识,因循守旧是没有成长的。

  • 公司财报、行业报告、论文等资料。
  • 图书:主要用微信读书和纸质书阅读,每年读书30-50册。
  • 导师:从身边的老师、同事、同学、朋友当中发现自己值得学习的导师,虚心求教。你能达到或超越的水平,多数时候就是你看见过、接触过、跟随过的人的水平。
  • 行业标杆:乔布斯、马斯克、马化腾、张小龙、德鲁克等。持续跟踪学习分析他们的产品服务、演讲、书籍等。
  • 连接者:刘润、樊登、罗振宇等。作为总结和表达能力特别棒的人,通常有大量的输出,连接者可以将很多知识咀嚼后后再吐出来,非常通俗的讲述出来,让学习者有很强的“得到”感觉,如果一味跟随,听听讲书,就以为自己得到了,就会掉入看起来勤奋博学而眼高手低的陷阱,很多专业领域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实践的,不是看几本书就能成为专家的,顶多摸到了门槛。
  • 课程:起点学院、得到、混沌、一堂、极客时间、网易云课堂,都有课程,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视实践案例的课程,对新领域的知识入门和实践反思,结交同行互相学习是有帮助的。
  • 碎片时间管理: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快手、得到等杀时间的产品填满了很多人的碎片时间。我们需要做好碎片时间管理,碎片时间就是碎片时间,是比较难以系统和深入学习思考的,不能沉迷于算法的樊笼。譬如规划好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碎片时间把获得的信息分类汇总到框架里面,为系统化的思考积累素材。

2)数据传输

记录的过程也是数据从外部进入大脑的过程。

  • 阅读、听书、看视频
  • 在线课程学习
  • 专家拜访交流
  • 工作实践:讨论、观察、复盘总结

譬如阅读,我们每次阅读一本书,都思考回答读书四个基本问题:

  1. 这本书整体在谈些什么?
  2. 自己关注的有哪些重要部分,哪些细节?
  3. 我赞同什么,不赞同什么?
  4.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是否达到预期?

随手摘录书中内容和记录自己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信息,我会沉淀在印象笔记。

3)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解决的问题是:存什么,怎么存?

  1. 大脑记忆;分享讲授,强化记忆
  2. 知识库建立:按照不同领域建立知识框架,将碎片知识、案例分类汇总到自己的框架体系
  3. 长期跟踪感兴趣的产品,存储发版记录、大事件、界面图片;公司财报、行业报告
  4. 按照人物线索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5. 聚焦再聚焦,一个阶段,聚焦在一个领域,才有可能有效存储和转化知识内化为能力

4)数据调度运算

  • 区分事实与观点
  • 持续分析(譬如公司年报拆解分类,持续跟踪)
  • 关键思想是什么?这些信息可以归属到哪些框架类别
  • 我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从目的和目标反推
  • 哪些技能是需要持续练习提升的?譬如写作、演讲、数据分析技能
  • 课程创造:产品经理课程、数据运营课程、产品管理者课程、沟通课程
  • 构建思维模型,提升后续效率

5)数据输出应用

学以致用,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

  • 利己:自己的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与工作问题
  • 利他:分享传授给他人:公众号运营、课程讲授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竞争力

1. 提升认知

人与人的发展差异产生,多数源于认知差异。

1)知道与不知道

这里先说一下达克效应,也叫做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的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就是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主动把自己放入绝望的山谷,去思考未来之路。

也不能妄自菲薄,坚信科学方法,刻意训练会有效提升自己的成长效率。

马丁·塞利格曼的成名作《习得性无助感》展示了当人们觉得做任何事都没有用时,会表现出绝望和无助,这样的心态进而让人出现胃溃疡,甚至精神疾病。

如何走出绝望山谷,认知的转变是第一步,阅读和求助导师是我验证过的好方法。

2)目的与目标

目的是预期结果,强调动机意图,是长期的;目标是方向节点,强调具体怎么做,相对短期,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目的常常与人们的需求相对应,而人们的万千需求往往都是为了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五个基本需要(need),只是满足载体和形式不一样。

目标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关键节点,制定目标通常可以依据SMART原则,这是职场基本功,就不细说了。

职场遇到瓶颈,通常是目的不明确,但是当事人往往纠结于当前目标,而搞不清楚目的是什么。

当目标的无法实现,需要与团队进行沟通和诊断,找出进度问题的原因,可以重新审视目的,根据目的调整目标和计划方案。如果懂得项目管理,就可以从四要素进行分析,质量、范围、成本、时间,是哪个方面产生问题,再磋商解决。

譬如我所在的产品经理职业,需要明确做产品的目的,提供什么样的用户的价值,用什么目标来衡量这个目的的达成,而后进行目标的拆解,制订行动计划,并在迭代研发和运营中不断优化调整,通过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目标达成,用户增长或者营收的增长,一步步的实现最初的目的。

如果将个人目的设定为自我实现,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可以参照俞军提出的产品经理晋升的因素进行目标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目标设定,制订学习提升计划,并在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 能力:专业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 素质:职业化、沟通
  • 岗位:业务规模、团队规模、边缘程度
  • 绩效:战功、绩优、业务增长
  • 资历:领域经验、工龄、毕业学校、大学专业、行业口碑
  • 博弈:稀缺性、谈判能力、跳槽升级、高薪倒推、离职挽留、让位补偿
  • 评审:随机性、临场发挥、评委水平、作弊、领导强推

我根据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能力、心智四个层次整理了产品经理的成长地图,其他职业,也可以做参考,供大家参考,这也是我近期准备给高中生讲产品经理课的PPT的一页: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3)肯定与否定

人的进步是在自我肯定到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当人的认知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超越以前的认知,就会感叹到,我以前怎么会这样想,真是个小傻瓜,此时的你和以前的你,思维就产生了变化。

有些人的思维十年不变,多数源于封闭状态,数据源没有变化,数据处理没有变化,缺乏对自己实践过程的反思与不断验证,自然就会认为自己一直是对的,就没有进步。

因此,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实践——反思(否定)——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完成,核心就是开放心态,发现更高效的方法,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循环上升。

4)概率与复利

概率: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具有偶然性。

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某一计息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利说利”,“利滚利”。

需要选择大概率成功,有复利的工作。

巴菲特的滚雪球是对复利最直观的比喻:

第一,你要有一个小雪球;

第二,你需要一个很长的坡;

第三,坡上要有很湿的雪。

巴菲特的秘密是:考虑这家公司未来二十年后生意会如何。一旦拉长时间做决策,买下股票后股价下跌反而成了好事,你就有机会买入更多股票。

对于个人成长,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事情是大概率正确的,并且会产生复利的事情,譬如明确个人目的,制订清晰的目标,而后有针对性的阅读,持续的科学锻炼身体,进入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团队。

5)知识、技能、能力、心智持续提升

下面这张图,你可以参考定义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持续提升心智水平。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6)第二曲线与成长飞轮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提出的。这个理论由“增长”、”供应商”、“选品与便利”、“客户体验”、“流量”、“低成本结构”、“更低价格”七个因素组成。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亚马逊平台为消者提供更多的选品和便利,而丰富的选品和便利操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体验;购物体验足够好,就会产生口碑相传,影响更多身边转化为亚马逊的客户,从而达到了流量的自然增长。

当买家不断积累,销量上涨的时候,产品的生产成本便可以极大的降低,而更低的价格,也让消费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这个环形的过程持续发生,亚马逊平台就沿着这个飞轮状的循环飞速增长,形成飞轮效应。

从亚马逊的飞轮效应出发,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成长飞轮,譬如我实践了自己构建公众号写作飞轮。

如何跨越裁员的寒冬:值得你尝试的职业成长诊断方法与规划实践

关键要素是:优质内容发布、工作实践应用、经验总结反思、公众号文章写作、读者与同行交流社群运营、更多写作素材积累,每一步都会为下一步产生推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自己的飞轮。

下面是构建这个飞轮的具体做法:

  1. 把日常的工作做好记录,这些都是素材。譬如产品策划、产品运营的文档,各个版本的优化过程,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当然,记得做好脱敏,防止信息外泄,也有对信息安全要求非常严格的公司,是一点关于工作的信息也不能泄露的,那就只好抽象总结,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写其他的产品案例。
  2. 行业交流,学会别人的经验方法,用来反思自己的产品,或许会有一些创新思维的迸发。
  3. 读书,读同行文章,结合书中的理论和方法,用来反思分析自己的产品和工作,学以致用,以自己的产品作为案例去验证,成或者不成,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强化过程,这个过程又是生动的案例。
  4.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极好的交流材料,可以获得同行的探讨,与读者成为朋友,交流切磋,促进工作能力提升,同时也为写作提供更多行业素材。
  5. 定位为工作助攻的公众号,更新频次可以1-2个月写一篇,因为在初入职场的前5年,是个人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工作上,相信写文章的时间是不够的,那就做好素材记录和积累。2-3年积累下来,就是一个很赞的输出。
  6. 是否有必要日更和周更。人在职场,要做到日更,是非常难的,也真没有必要,毕竟,当前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精力输出阵地。

我尝试过日更,差不不多坚持了近半年,那个阶段,自己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每天晚上下班9-10点,回家写文章,2点左右才睡,6点半起床上班,真的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之所以可以日更,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我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积累比较多,很多案例都是信手拈来。

还有一个之所以能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重要原因:就是构建了公众号写作与个人职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增长飞轮,这个可以生产出另外一个循环。

你可以尝试将自己在工作之外做的事情进行飞轮的构建,如果与工作相关,固然很好,相辅相成,如果并无直接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主线,也可以持续发展,构建个人成长的第二曲线。

2. 设计三个5年计划,并付诸行动

这个方法源于《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我结合图书中的方法,回顾和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设计,可以给朋友们一些参考。

之所以会遇到职场发展的瓶颈,是因为多数人只规划了一条路径,当这条路径出现前文说的现实与预期不匹配,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就出现了瓶颈。如果,你本来就有多个选择,至少两个选择,就不会在一条路上被阻塞,所以,我们从将要步入职场,或者说,无论何时,都需要准备两个以上的选择,这就是构建三个5年计划的原因。

说到计划A,计划B,计划C,传统思维是计划A是最棒的,是最高目标,当计划A出现问题,我们就退而求其次选择计划B,实在不行就由计划C来兜底。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三个计划,不是这样的传统定义。

构想三个选择,制订三个计划,都是你愿意,非常想做的事情。

第一个选择,A计划,是你生存生活的主线,多数是你当前的职业,已经在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好好想想,不要等到50岁了,才后悔自己没有选择过。

第二个选择,B计划,由于某种原因,你的工作忽然终止,譬如疫情,那么你可以做什么?这个方向也是你想做的,可以算是你的第二曲线。

第三个选择,C计划,在不考虑金钱和限制的情况下,你想做的事情,你想过的生活。

看完这个人生设计理论,我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已经实践了这种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一起看看我初步构想和实践的A计划、B计划、C计划。

A计划:打造一个卓越的教育服务产品,帮助更多老师和学生提升效率。

目前的行动:就是当前的工作,与梅沙科技的伙伴们共同创造梅沙教育的智慧平台产品和服务,助力梅沙教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B计划:总结提炼职场专业知识技能,输出产品与运营、职场发展专业知识,譬如:产品策划与运营、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用户增长等领域,帮助更多团队和个人找到方向,提升效率,获得用户和营收增长,持续发展。

目前的行动:产品经理与职业发展的公众号写作,图书的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外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的职业发展导师;起点学院、南极圈、各大学企业的课程与分享合作。

C计划:致力于个人身心健康的提升,从自我的实践出发,不断提升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总结经验,未来帮助更多人找到个体与家庭的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

目前的行动: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完成马拉松跑步,每个月100-200公里的持续运动;读书与交流学习心理健康;家庭生活,反思学习家庭角色的不断改进,作为丈夫、孩子的父亲、儿子女婿,如何与家人更好相处。

具体如何构建五年计划到实施,《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一书给了具体的建议和表格,你可以找来看看,不一定照着做,至少会给你一个人生设计的思路吧。

#专栏作家#

Blues,微信公众号:BLUE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年丰富的职场经历,历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多次创业失利后求职大厂,历经腾讯、YY语音、迅雷等公司。目前致力于“教育+科技”产品创造,深圳梅沙科技合伙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楼主好文,不知能否转载?会提示出处

    来自广东 回复
  2. ”人与人的发展差异产生,多数源于认知差异“感觉这句话说的很对,认知真的很重要。

    来自浙江 回复
  3. 很底层很有内涵的知识分享 感谢!

    来自广西 回复
  4. 所以考编吧!现在大环境不好,大家也都差不多感觉

    回复
  5. 现在看了太多公司裁员了,作者的这篇还是挺有帮助的,感谢分享!

    来自广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