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裁员启示:如何创造个人增量价值?

唐韧
13 评论 152865 浏览 328 收藏 19 分钟
渴望踏入产品经理行业但无从下手?我们的1V1私教陪跑实战营,由大厂导师手把手带你入门,从理论到实践,助你快速掌握核心技能,轻松上手!

互联网年后裁员飓风让许多职场人陷入深深的焦虑,如何挺过互联网寒冬,避免沦为下一个“淘汰者”,成为职场人的“燃眉之急”。本文将从创造“增量价值”、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实现“个人增值”三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2月15日,在月度全员大会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2月18日,无独有偶,人人车CEO李健一口气裁员上千人,硬刚劳动法拒不赔偿,各地员工纷纷抗议。大型经济性裁员毫无补偿,人人车让这场“裁员闹剧”多了几分悲情色彩。

2月19日,在京东集团开年大会上,京东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以10%为裁员标准,京东将淘汰一定数量的高管人才。

滴滴人人车京东相继裁员启示:不是公司没钱,而是你没价值!

互联网寒冬带来的年后裁员飓风,让不少大厂员工深陷其中。轻则几千,重则15%、20%的裁员规模更是让很多职场人陷入了深深的“年后焦虑”

相比裁员,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处于“价值缺失”的状态。

他们没有成熟的职业技能体系,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这些人,才是裁员潮中真正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既不满足于当下,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寻求突破,毫无自驱力、自制力、自控力,于是陷入一种尴尬、焦虑、迷茫的窘境。

接下来,我将从创造“增量价值”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实现“个人增值”三方面,跟大家谈一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从而在“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中谋得一条好出路。

一、创造“增量价值”

大部分拿着一份相对稳定工资的上班族,都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同样的人,甚至是同职能岗位的人,拿到的工资却可能不一样。

这种价格的差异,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个人价值的高低,会反映在个人价格上,你的工资反映了你能提供价值的大小。

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能够创造出多少增量价值?

对公司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滴滴人人车京东相继裁员启示:不是公司没钱,而是你没价值!

增量价值是指:在现有价值体系上,能提供额外的价值产出。这种产出体现在新思想、新方法、新行动上。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创造增量价值,有三个方法供你参考:

1. 形式转换

以淘宝为例:本质上,淘宝是一个买卖双方的线上交易平台,这跟在线下开一个大型商场是一个道理,大家可以自由到这里进行交易。

但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淘宝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原本线下就有的场景,并且利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边界,使得线上化的交易效率极大提升。

此外,淘宝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新的岗位和服务,比如:淘宝模特、店铺装修、第三方物流、电商系统插件等,这些都是在线下交易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增量价值。

所以,很多原本线下就存在的需求和场景,将其线上化后,就在原来的价值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增量价值。电商购物如此,手机打车如此,移动支付亦如此。

2. 组合附加

将传统电商与优质内容结合,通过内容转化销售,升级为内容电商;电商融入社交因素,通过社交关系链产生交易,升级为社交电商。这些创新,都能产生增量价值。

这就是将原本存在的解决方案与其元素进行组合附加,来形成新的方案。

小红书、拼多多都是这样的例子。

3. 规则升级

传统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中心化分发,比如:早年的三大媒体门户新浪、搜狐、网易,自家的编辑团队就能决定网民能看到什么。

但对于用户来说:这种信息投放的精准度是相对较低的。

而基于算法的信息分发,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分发效率,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革,例如:今日头条,通过信息传播规则的升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规则,提升阅读精准度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广告商业价值。

形式转换、组合附加、规则升级,这三种创造增量价值的方法,放在个人身上,也同样能起到创造增量价值的作用。

很多做传统媒体的人,原本在报社、出版社、电视台工作。互联网出现后,他们将自己原本的工作形式转换为互联网模式,成了新媒体人。

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原本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取决于其所在报纸或杂志的发行售卖量,但因为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同一篇文章的阅读和传播量将会呈现指数级提升。

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其创造的增量价值就会相差巨大,他们的自身价格自然也就相差悬殊,这就是运用“形式转换”的方法来创造增量价值。

再举一个运用“附加组合”的方法来提升个人价值的例子:当你有机会面向团队,或公司领导做一场产品介绍会时,如果干巴巴地讲产品功能,那么这个分享谁都能做,可替代性太强。

但如果你能把自己对产品价值的思考、对现状不足的分析,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附加上,再附以你对产品未来规划的描述,相信这场介绍一定会让你在团队和公司的价值急速上升。

关于“规则升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规则”——每个人一旦形成自己的“规则”,就会进入舒适区,想突破和改变是很难的。

例如:你一直做前端产品,这时候突然让你去做后端产品,你肯定会手足无措不适应。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规则”,升级自己的技能,那你就有机会成为前后通吃的产品人才。

能提供增量价值的人,个人价值才会大,不管到任何组织里,他都具备不可替代性,他的薪水,对应他的价值,自然就比一般人高。

创造增量价值,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升级认知、改变心态。

滴滴人人车京东相继裁员启示:不是公司没钱,而是你没价值!

打工者心态和创业者心态的共性是把事情完成,但认知和心态的差异,决定了结果的差异。

升级认知,从改变心态开始。

打工者心态永远都是把事情做得刚好,标准是不出错。而创业者心态,则是把事情做得超出预期,标准是更好。

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很努力的工作,他们的目标就是满足老板的需求。只要事情被安排下来,保质保量完成便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

因为这种方式能最保险的让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永远在别人的要求和标准下做事,始终像踩着钢丝绳,更别说,哪天自己就有可能变成先掉下去的那一个。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目标不是刚好完成,而是更有意义的完成。

在成本、效率、体验上寻找突破性的提升,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行动,由此产生了新的增量价值。

能意识到“增量价值”的人,都是在为自己做事,因为这才是不可取代的,有高价值,才会有高价格。

二、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公司要开新业务,派了几个原核心业务的骨干,放下核心业务去做新业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业务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被放弃,那这些原核心业务的骨干,公司是选择放弃他们呢,还是把他们招募回原团队?

大部分情况都是后者,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的价值,他们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所以就算新业务被舍弃,公司裁员,这些人仍然会被需要。

为什么投资人都喜欢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更是青睐那些有成功经验的连续创业者。

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他们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有的人在选工作时,倾向于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

因为创业公司能实现他们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更大。

滴滴人人车京东相继裁员启示:不是公司没钱,而是你没价值!

为了达到价值层的跃升,每天做好本分的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创业者都选择了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能给他们带来长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让他们在财富和自由上获得比别人更高概率的成功回报。

如果你是做技术的,在业余时间钻研产品设计,那他就具备成为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做运营的,在业务时间研究写作,建立新媒体运营能力,那他就拥有了成为一个自媒体品牌的可能性。

具备“可能性”,是这个时代能够突破原有价值圈层的有效方法。创业的人,就是把自己置身于这种可能性之中。

那些厉害的人,你看到的是他们平时工作,甚至按时结束工作。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在利用额外的时间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性”。

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具备主业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能的人,也让自己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前段时间特别流行的词“斜杠青年”,就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多样化能力。

如果当下你还没有成功,也不要紧,只要你开始了,只要你在坚持和尝试,那你已经比别人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时间,会给你带来最好的回报。

三、个人增值,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如今,学历占据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比例越来越低。

高学历,对于职场的新人,是一块不错的敲门砖,它能在无其他标准的情况下,用相对普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但两三年后,学历基本上不会再作为评判一个人能力和价值高低的标准,转而会根据你曾今做出的成绩以及个人能力所处的段位来作为参考。

所以,个人价值,才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增值,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试想一下:每天你下班回家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主要在干什么?

有的人可能刷朋友圈或抖音,有的看电影。

这些被当成是放松时间的时段,被有心人高效的利用了起来,他们看书、写作,学习,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

这种很多人不曾注意的时间,哪怕是每天 1 小时,一周就相当于多出 1 个工作日的时间,1 个月就多出来 4 个工作日时间,1 年后,这些人相当于自己单独创造了 1 个多月的有效时间。

这些时间,足以让他们超越身边的人。很多人都感叹同龄人如何优秀,但也不想想背后他们是如何把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

关于个人增值,也有三个可以参考的方法:

1. 复制时间

复制时间,是指:让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能持续延展,并且能享受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长尾红利。

二八法则都很熟悉,有时候20%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反而会带来80%的收入或者价值提升。

滴滴人人车京东相继裁员启示:不是公司没钱,而是你没价值!

以我自己为例:阅读和写作在我的整体时间里,可能连20%都不到,但是这两者合并产出的价值,有时候却能给我带来比工资还高的收入。

再比如:写书,如果放在3年的时间周期里看,写书的时间可能只占据这3年中20%的时间,但是却能带来3年或是更长期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更是在个人价值和影响力上的回报。

2. 升级认知

升级认知,是指:将原本你不知道的东西,甚至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

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阅读,是成本最低的提升认知的方式。每一本有质量的书,都能给你传递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3. 扩大视野

扩大视野,是指:通过扩大自己的接触面,来提升思考范畴。

以最近的股市来看,在下跌了一个周期后,股市开始反弹。很多人预测牛市即将到来,但事实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如果你的视野停留在大盘数字上,可能会因为暂时的上涨而让自己入市,这就有被套牢的风险。如果你能从宏观经济和微观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大盘,那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你的视野有多宽,在思考和决策时,你就能从多视角来审视问题。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其个人价值必然就比一般人高。

未来,个人的属性会被越来越放大和认可。

公司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协作方式,很多个人价值提供者,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包装成产品,对外提供服务。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人价值的升级。

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是让个人增值的最佳方法。

个人增值,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四、总结

1. 创造“价值增量”的三种方法

  1. 形式转换
  2. 组合附加
  3. 规则升级

2. 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

为了达到价值层的跃升,每天做好本分的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让自己处于具备“可能性”的环境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只要开始了,只要在坚持和尝试,那你已经比别人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3. 实现“个人增值”的三种方式

  1. 复制时间
  2. 升级认知
  3. 扩大视野

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要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未来,你就是自己最好的产品!

#专栏作家#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说这文章写的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最后,原来是我唐大,点赞👍

    回复
  2. 没有主线,也没说清楚改变的方法

    回复
    1. 回复
  3. 学习和钱,没那么复杂

    回复
  4. 写的好!时间,给我们都能带来更好的回报!

    回复
  5. 有时候想学习,没啥方向

    回复
    1. 契机在不经意时遇到,遇到了但没有好奇心也不行。二者结合生出疑问,刺破疑问,过程中学到的,归纳分类,计入自己的笔记中。一段时间后,就是自己的知识库。

      回复
  6. 但是多少人不思进取却怪罪在上级不识英雄

    回复
  7. 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很有启发性的思路

    来自广东 回复
    1. 很有启发

      回复
  8. 好文章!

    来自浙江 回复
  9. 利用闲余时间提升自己而不是耍朋友有圈抖音,这点很赞同

    回复
  10. 可以推荐几本有质量的书吗?谢谢您

    回复
专题
133912人已学习23篇文章
产品经理,除了会写竞品分析,还要会写产品分析。
专题
1950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B端产品设计中,数据的筛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B端数据筛选查询的设计思路。
专题
3542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有多少用户痛点,你是听回来的,而不是经过深思过后找出来的。
专题
18800人已学习17篇文章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少产品开始了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能生活。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适老化的设计思路。
专题
1428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撰写用户体验报告。
专题
13169人已学习15篇文章
知识付费是内容赛道上的一块高地,有着上百亿的市场规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对知识付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