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发现自己变成了“功能产品经理”?警惕这三个常见的工作陷阱!

0 评论 761 浏览 1 收藏 15 分钟
🔗 产品经理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需求转化为产品,并协调资源推动产品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经常有人问,做产品经理多久跳槽一次比较合适?跳一次应该涨薪多少?一般建议是2-3年跳一次。因为做产品经理刚入行的头3年是打基础,熟悉产品工作流积累项目经验,而3-5年就要开始向上发展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产品规划能力,从搞定单一的功能点进阶负责独立产品线/产品。但也有很多人容易陷入功能细节,把自己培养成“功能型产品经理”,越往后涨薪越难。

“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你先回去等通知吧”

听到这句话,阿华叹了口气,这次面试估计也希望渺茫了。

他悄悄问过HR得知,这家公司只招1个B端产品经理,已经收到了300多份简历,面试结果内部需要花时间评估。

3年产品经验 被面试官1个问题问懵了

这是阿华做B端产品经理的第3个年头。

基本的整理需求、开会、写文档、协调资源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他已经通过几个项目跑熟了,但被项目赶着,被动接需求让他很内耗。

想趁着年前“跳一跳”,换个更好的平台和薪资,在金九银十前摸一下行情。

但连续面试1个月,阿华整个人都麻了。

还记得最初面试时,面试官问了阿华很多关于产品经理的跟进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问题,阿华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回答的非常好。后面聊到熟悉的产品业务领域,他直接蚌住:

面试官问:你觉得某某平台,它为什么会失败?

阿华脑子一空,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很尴尬地结束了那次面试;

另一次被问到:你觉得B端产品经理有哪几个阶段的成长?你觉得你自己在哪个阶段?

阿华虽然有所准备,编了一些思考,结果面试还是挂了。

这些问题如当头一棒,敲醒了阿华,平时做文档、写需求做原型,向外,没有从更高的视角去看过产品的商业模式、业务上下游;向内,也从未梳理自己的能力池,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水平/阶段在哪里?

你是否也陷入了这些B端职业瓶颈?

面试就是一面镜子,当你和更高阶的产品经理“对峙”一轮后,就能把自己逻辑和认知上的差距暴露的一清二楚。

第一:

名曰“B端产品经理”,但实际上却一直未能有独立思考、处理客户需求的机会。没有真正的完整全流程实操锻炼和思路闭环。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里,很多节点把控不足,项目沟通推进难,交付总出问题。

第二:

每天画原型、写PRD、找研发改bug,过于陷入执行细节,沉溺于功能模块的设计,而忽略整体的架构、产品业务价值链梳理和顶层的商业逻辑考虑等,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评估商业价值。

第三:

入行几年,想要跳槽涨薪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梳理过往经历,沉淀出可迁移的B端产品方法论,让面试官觉得你“能抗事儿”“是符合岗位要求的人”。

更多是因为缺乏行业经验/业务理解,而被拒绝。

这上面的任何一点不及时解决,都能直接影响你的:职业发展、职级晋升、薪资涨幅。

那么,作为产品经理,如何更快地抓准方向和节奏感?早日脱离打杂的状态,做有长期职业竞争力的优秀产品人?

03

我的建议是:跟着大佬学系统的B端产品工作方法。

有人带,做事的方式方法是有谱的:大佬经历过各种业务项目,从实操中总结出的方法,不仅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也让你心里对做事的方式方法都有谱。

有人带,提前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一套系统的B端产品工作方法,让你面对复杂的B端产品工作,能够从更整体的视角去看问题,也更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具体怎么做。

比如:在专业的公司,对于产品经理都会有一套成长培养方案,从P1到Pn不同阶段,学习工作的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

△ 图源:起点课堂产品社群

这样即便在新的行业和领域也能很快基于原有的能力去做一些解读,并快速上手。

工作3-5年后,你和别人的差距也快速拉开,因为你不是拿现有经验直接去复用的,而是把经验当中沉淀出来的能力去复用的。

如果你在转型B端产品/做B端产品的过程中,因为行业洞察力不足、业务分析能力弱、设计能力不强等原因屡屡踩坑。

可扫码添加这个顾问老师

帮你理清提升思路

1 次系统学习> 1 年盲目摸索

↓↓↓

如果你想转岗产品不知道如何开始?或者野路子想提升苦于没有资深的产品专家指导?推荐你来学《产品经理私教陪跑实战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课堂”1年时间深度打磨,融合大厂产品经理能力体系,适用B端、C端、AI多业务场景,帮你系统提升AI时代的产品核心能力!

为什么推荐给你?下面详细展开:

解决方案1:名企导师做你的专属私教,护航职场提升和个人成长

整个陪跑计划特邀多位15年+经验的大厂导师1v1陪跑。老师经手过多项复杂大厂业务,目前也还在一线业务上做产品,主导公司产品AI化项目,掌了握前沿业务实践经验,无保留分享。

老师们也带团队,清楚企业产品用人标准,能帮你把关求职简历细节、技能提升、业务难题、试用期规划等方面

向拿到过结果的产品人学习,才能学得更快,学得更准,你遇到的问题他们也都遇到过,且实践出实用的解决方法!

了解更多产品经理私教陪跑详情

立即扫码咨询顾问老师!

↓↓↓

解决方案2:企业级真实项目1v1带练,12周带你进阶全栈型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在实际项目推进中,常常会面临业务类型相互交织的情况。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到上线推广,一个项目既可能涉及 C 端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也可能涵盖 B 端产品的复杂业务流程管理。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对两种业务类型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如果你正因为没有相关行业产品落地经验、没有产品思维、业务理解不深等原因,面试被拒?

不用担心,私教陪跑采用大厂产品人才培养普遍实施的导师制,由一线大厂产品专家1V1带练辅导,肢解出往期真实项目任务,带你从业务、产品、运营、数据、商业等多方面进行实操练习。

还原真实产品设计全流程,涵盖B端、C端和AI产品项目,既提升与强化产品专业能力、夯实行业与业务知识,又从实战中积累来自企业级真实需求的项目经验和项目作品,求职更有底气。

扫码回复【项目实训】获取最新实训安排

↓↓↓

解决方案3:一套大厂产品能力模型,6周帮你夯实产品底层知识架构

由于一些产品行业壁垒比较高,不少产品经理想要跳槽换行,十分容易被面试官以“缺乏业务理解/行业经验”等理由拒绝,从而难以抓住适合自己的行业机遇。

由此,《B端C端产品经理1v1私教陪跑》除了底层能力的传授之外,拓展了11大方向的产品业务知识板块,带你从更上层的企业经营管理视角重新理解全业务链路,挖掘产品核心价值;

还能帮助你系统性的梳理该业务领域从行业到业务再到产品的全链路,以及拓宽行业最佳实践,快速提升业务理解能力。

同时,帮你对标大厂产品能力模型,从“市场竞品分析→B端业务分析/梳理 →洞察需求→产品交互设计→开发与实施→迭代与运营→产品架构设计”帮你梳理全链路产品知识体系

带你捋清楚做产品“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的完整思路,培养产品全局意识,提升你的产品专业能力。

即便没机会进大厂,也能切实大厂规范的产品知识体系&与大厂老师交流学习,帮助你解决产品工作过程中90%的问题。

如果你正为跨行跳槽做准备

立即扫码领取最新优惠和服务安排!

↓↓↓

此外,课程还设置了——求职陪跑服务

如果你还不清楚:

  • 如何定位个人优势,找到适合的职业突破口?
  • 如何写好简历、准备项目作品、面试?求职多环节上严重缺乏技巧和方法。
  • 如何找到匹配适合自己的岗位信息?

不要着急,课程设置有专门的“求职陪跑服务”,报名之后即可享受起点课堂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和行业专家导师共同提供的从职业规划、项目作品集打磨、简历优化、面试陪跑的全套求职陪跑。

帮助你看清各垂直行业赛道的发展前景,整合过往成绩和经验,突击求职面试技巧,冲击新的职业阶段,缩短求职周期。

多位老师护航带你打通学习到求职的多重关卡,也已经助理多位同学拿到心仪的产品经理offer!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心动不已?如果你是想入行产品的学生、传统行业人员、产品小白,或者是想转岗的互联网从业者、想提升想提升产品经理核心技能。这个产品提升方案就很适合你。

最后,我想说的是:AI时代来临,行业整体对于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也进一步升级。

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具备产品专业能力演变成了兼具产品专业技能+行业/业务知识,且能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到具体业务场景中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无论是入行/转岗做产品经理、还是跳槽/晋升遇到问题,你的路径一直没变,那就是学习!

1次体系化学习>1年盲目摸索

想入行转岗产品/野路子产品提升

做懂产品、懂业务的全栈产品经理人才

立即扫码咨询 顾问老师帮你制定专属学习计划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577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费是电商的基础功能模块之一,承担着商品运费计算的作用。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运费规则。
专题
1921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客户服务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主线中是一项持续的互动行为。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做好客户服务设计和体验的思路。
专题
2020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好的用户成长体系可以促进用户活跃、增强用户粘性、留住用户和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搭建用户成长体系的思路。
专题
1299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营销数字化与数字化营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容易混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营销数字化的解读。
专题
1242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瑞幸咖啡和茅台的这次联名合作,无疑让联名营销这类营销方式又掀起了热度。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联名营销指南。
专题
1702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每年一到年底,各家APP平台就会陆续推出年度报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年度报告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