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的论坛是否已经走向衰亡的末路?

2 评论 13549 浏览 15 收藏 8 分钟

年前一直在做一款社区产品,简单的说就是用disxuz搭建一个论坛,应该说搭建论坛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是非常成熟的,我们也只是在discuz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一些修改。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做过论坛类的产品,我个人也不怎么泡论坛,所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对论坛都没什么产品感觉,随着时间长了,在做的过程中才慢慢的增进了对论坛类产品的了解。

在决定做这款产品之前,一些朋友就建议不要做论坛,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因为这产品运营成本太高,第二是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已经过时了,人们现在已经很少去逛论坛了。这两个问题我也有想到,但却并没有砍掉这个项目,第一因为开发成本并不高,已有非常成熟的第三方软件,第二是因为自己对于论坛这产品还是有一定兴趣的,总是想着试一下(自己又理想主义了)。可是论坛开发出来后,公司却迟迟没有招到相匹配的运营人员,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产品要做,结果就是论坛被暂时搁置了。虽然产品不做了,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我熟悉了discuz,也研究了一下其他论坛产品。

论坛确实是非常古老的产品形态,创建好版块,然后让用户将自己的内容发送到某个版块中,点击进入到某个版块,一行一行的标题(可以加上摘要和图片)按时间顺序显示着,运营人员掌握着对内容的控制权,可以修改内容的排列顺序,决定着某条内容是否存在,也可以让好的内容突出显示。

论坛内容由用户产生,如果用户质量高,单纯靠着用户自身的行为,内容的归类和质量也都会有保证,论坛也可以自己运转起来。从内容运营的角度讲可以将产品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靠着网站自身填充内容,典型的为科技博客

一种是靠着用户自主发布内容,例如脉脉。

在产品初期哪种运营成本都不会低,但从我对身边做运营朋友的了解,大多数运营也更愿意做后者,看来相比较自己写内容大家还是更喜欢拉用户的活。

从功能上讲论坛又是非常灵活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更或者是两者结合都可以实现,因为除了论坛之外还有门户的概念,将论坛中的内容推荐出来吸引那些轻度用户。

从内容获取工具上讲,一个编辑器可以收集互联网上各种格式的内容,加上论坛自身的互动功能和用户等级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论坛的功能已经非常完善了。

论坛的功能虽然强大而又灵活,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你会发现些许弊端,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许真的是落后了。

细数一下用户发的内容无非就是三种形式,图片、文字和视频。虽然说论坛的一个编辑器可以收集互联网上所有形式的内容,但是太泛又意味着不专,拿游记来说,如果你要写一篇游记,在编写的过程中你还想就某一项信息标注出来,例如地点,要知道论坛是无法将特定的信息个性化的,你能做的只能是改文字颜色,加粗这样的操作。从技术上讲,在信息上传的过程中无法以特定的形式填充,自然也就无法以特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也就无法满足一些产品对于展示形式的要求。

大家都在讲碎片化,用户使用手机上传内容除了便利性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内容上传的频次高了但是单次内容数量却少了

之前大家的行为往往是将内容写完以后一起上传,但是在手机上却不同,由于移动产品的特性,用户的操作行为是完全分离的,单独撰写文字或单独上传图片。所以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当大家的内容在手机端分散上传后,到了论坛上而无内容可传。

相对应的在移动产品中内容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用户的内容以时间流形式展现,而将内容以某种主题汇集则更多的是由产品运营人员或者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不要因为社交对论坛过于迷恋,论坛的存在或者说用户上论坛更多的是想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创建论坛前通常要选择某一个兴趣方向,这就要考虑用户的问题是否能通过人为帮助解决或者是围绕着某一话题用户是否有内容可分享。

在分析论坛产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论坛虽然设计的挺烂,体验也不是很好,但是用户的活跃度依然很高,因为大家在论坛上交流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用户接收信息的角度讲,其实通过论坛解决问题并不算高效,如果有了别的途径能够让用户更快速的获取到需要的信息,有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论坛似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最近一直在看旅游类产品,我发现好多旅游产品的形态都是论坛,或者说最初是靠论坛起家的。如果是低成本的做产品,论坛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原本应该做专题的活动都完全可以在论坛中靠发帖来完成,这也让我不禁感想一个产品有了用户需求,至于产品形态并不是特别重要。

 

本文为作者 @云瑞 (微信公众号为:mahuyan)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如何看待或确定 内容和评论进行独立管理的设定

    来自江苏 回复
  2. 垂直论坛的活跃度还是不低的,但是好多论坛的移动化非常糟糕。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