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20 评论 4227 浏览 7 收藏 14 分钟

编辑导语:数字看似是绝对客观的存在,可事实却不是如此。利用数字,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下制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对于营销行业,灵活运用数字甚至可以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本文讲述了一些常见的数据陷阱,一起来看看吧!

商业分析中,数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做人群画像,做用户调研,做商业模式分析,都要用到数字,把数字汇集成数据,供决策参考。

但数字就是完全客观,有了数字就能让人洞悉真相吗?也不尽然。相反,数字有时还会制造一些骗局,误导你的决策。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也遇到过一些数字骗局,今天跟你分享下:我们是如何被数字欺骗的。

一、从卖家手里占了便宜?也许是中了圈套

作为营销从业者,通过各种心理或视觉手法,让价格看起来没那么贵,让消费者更心甘情愿多掏钱购买产品,这是营销中常见的操作,给你举两个例子。

1. 打折和立减,哪个优惠大?

比如你这顿饭吃了200元,服务员告诉你,现在办1000元充值卡,这顿包括以后吃饭就可以打八折。你可能会觉得吸引力一般,因为就省了40元,却搭进去1000元办卡。

现在换另一种方式,办1000元充值卡,这顿200元的饭立刻免单,我想你大概率就心动办卡了。实际也是如此,用第二种方式,餐厅销售出更多充值卡。

而计算后发现,同样是1000元办卡,第一种方式总共吃了1250元,第二种方式吃了1200元,甚至第二种还要少吃50元。

这就是「数字骗局」,利用200元的大额、立减刺激,让消费者花费更多,没准他还觉得占了商家便宜。

2. 第二件1元,正好薅羊毛?

瓶装饮料刚上市,最喜欢用这种促销方式。

不要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促销活动,新品牌做推广,没钱做广告,也没有知名度,靠的就是细节上的运营效率。比如上图,简单给你分析下:

  • 单瓶价格锚定在15元左右,容易建立品牌高质、高价印象,第二瓶1元,平均每瓶7~8元,也会觉得很划算;
  • 大部分人自己喝不了两瓶,那么随手给同事、朋友带一瓶,既增加了情谊,也帮品牌获得一个新用户;
  • 定价高则利润大,在渠道上的优惠政策更多,经销商、便利店更愿意卖你的货;
  • 定价高能操作的促销活动也多,比如第二瓶半价、搭配早餐促销、节日打折等;
  • 新品如定价高卖不动,后期可以降价。但初期定价低,之后想提高价格,则会很难;
  • 这个活动和便利蜂APP绑定,需要下载APP支付享受优惠。要知道APP获客成本几十上百元,通过一瓶十多元的咖啡获得新用户,已经赚了,何况它的成本只有几块钱。节省了推广成本,便利蜂也会主动推产品。

你以为第二件1元薅了新品的羊毛,实际上帮企业做了市场验证、品牌推广的工作,他们高兴还来不及。

国内把这一套路运用到极致的,当属瑞幸咖啡,用30元价格锚定高品质,对标星巴克;用赠一杯活动做拉新,广泛获客;后长期发券、打折,引导APP、小程序激活量,快速扩张。

表面看,价格优惠活动就是降价促销,实际与渠道、推广、经营有着紧密联系,这也是营销策略设计的结果。

你可能觉得上述计算过于繁琐,流程复杂才会被数字欺骗。实际上,同样的数字,用不同表现方式,感知也会不同,这在定价中也极为常见。

比如左位定价法,1999比2000觉得便宜好多,1比0.99贵一个梯度,一件礼品定价108比98好卖,因为108就是一百多,98就是几十块钱,反倒拿不出手。

再比如卖家具,「620元包邮,自提再减20元」就比「600元不包邮,邮费20元」好卖,这利用的是损失厌恶和和心理账户的原理。

再直接点,用小一号的字体标注价格。因为面对同样价格,消费者认为字体更小的更便宜(Coulter & Coulter, 2005)。

所以,再面对任何价格优惠时,先别激动,因为此刻薅掉的羊毛,其实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只是你没发现出在自己身上罢了。

二、射手座爱闯红灯?警惕数据相关性陷阱

之前深圳、宁波的交警发过一条交通事故与星座的报告,据说天蝎座(10.24~11.22)、射手座(11.23~12.21)、摩羯座(12.22~1.19)交通违章最多。此后,星座分析中便把交通事故与星座做了绑定,很多人也信以为真。

我不太信星座,交通事故是纯概率原因,背后一定有科学解释。后来研究发现,是因为国内这三个星座出生的人口最多。

数据基于2016年人口普查结果

中国是人口流动大国,春节时家人团聚更多,小别胜新婚,加上天气比较冷,怀孕几率更高。十月怀胎,对应这三个星座出生的人口就最多。那无论什么事儿,肯定是这三个星座的占比较高。

星座与交通事故存在相关性,但不存在因果性。搞明白这件事,在市场调研中也极为重要。

我们做用户调研,会做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画像,希望找到产品的典型用户,在推广时更有针对性。但有时,这种调研也有问题,就是产品的消费场景与用户画像的数据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

比如美国有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森林火灾率和冰激凌销量呈正相关关系。

《信号与噪声》作者纳特·西尔弗说,冰激淋销量和森林火灾之间存在关联,因为二者在夏日酷暑天气中出现的概率都更高些。但不代表二者间具有因果关系,在购买一支冰激凌时,你并不需要点燃一根树枝。

我们调研出某健身房的用户多数是白领,不能说因为是白领,所以喜欢来这个健身房。这是数据的相关性,那么因果性是什么?

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工作状态、健身喜好决定了会选择这个健身品牌。同样的,符合那个收入水平、工作状态、健身喜好的其他类型消费者,如国企、事业单位员工也有相同的消费偏好。只是地域性原因,白领人数比较多罢了。

这才是通过因果性找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联。

三、连续三年增长20%,就一定是好企业吗?

做商业分析,评估一家企业,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经营数据。但同时,也要防范数据有没有设下陷阱。

比如某企业介绍「本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表面看稳步增长、发展势头正好。实际里边可能有好多坑,给你举几个例子:

  • 收入增长20%,利润增长如何?是否通过烧钱、补贴等形式获得收入增长,也带来了巨额亏损?
  • 看增长基数。初创公司起步的数据都不好看,收入可能为10万,那增长20%也不过2万,所以百分比有强烈的误导性。
  • 看行业平均发展水平。比如行业市场增速为150%,正是高速增长赛道,你才20%,那还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
  • 看收入来源,是主营业务收入还是非主营业务收入。比如公司是互联网性质,但收入增长主要是买写字楼后房租增长带来的,那增长对公司发展没有意义。
  • 增长动力是什么?是否靠降价促销带来的增长?如果是这样,促销停止,则增长停止。

看数据的视角不一样,解读出的信息就不同。做数据分析,不仅要在企业内看、当下看,也要从行业、长远的视角来看。

之前在为某茶饮品牌做数据分析时,发现其中车厘子系列卖得最好,占销售额70%以上。按战略设计的「扬长避短」原则,我们就要说服客户坚持禀赋,将车厘子系列发扬光大。

但我发现,从行业角度看,车厘子在新式茶饮市场中的销售占比并不高,远不如葡萄、芒果等水果的市场份额,而且客户的单店盈利能力远不如同类品牌。这说明车厘子把企业限制在了一个更窄的赛道,做车厘子,没发展;不做车厘子,销量骤减。

与其饮鸩止渴,不如断臂求生、再炼金身。后来我们为客户设计了更宽的产品线,用车厘子做价值感锚定,同时引进主流水果做利润品和常规品。

如果当初错误判断数据,将车厘子系列作为主打品,那样只会更加尾大不掉,结局恐怕不会太乐观。

最后

无论对消费者、市场调研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数字都是我们认识事物、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数字同样也会「说谎」,并不完全可靠。要想通过数据发现更多真相,我有几点经验和建议:

  1. 真实数据是基础,追溯数据真实来源。以一手、权威的数据为基础,不听信别人随口说的;
  2. 多视角看待数据,厘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单一看某项数据是片面的,要放在宏观层面、数据相关的整个系统来看待;
  3. 洞察数据背后的形成原因。数据只是一个结果,要深入洞察背后产生数据的原因和相关关系。相比结果,研究背后的条件和基础更重要。

最后,数字是计算、测量的产物,它能帮你以量化方法做出理性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换算成数字,比如不要拿陪家人的时间与工作成果比,也不要计算在爱情中的投入与产出。

会用数据计算,但也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这句话:

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可以被计算,也不是所有可计算的事物都值得去计算。

#专栏作家#

苏佬师,微信公众号:苏佬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广告营销领域,有趣有料,深受读者喜欢,行业文章被全网几十万人阅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大一点的数字会让用户觉得货真价实,就觉得很值得!

    来自江苏 回复
  2. 确实如此,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误导。

    来自浙江 回复
  3. “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可以被计算,也不是所有可计算的事物都值得去计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来自中国 回复
  4. 有时候看着数字觉得很划算,想剁手的时候我就告诉我自己“买的没有卖的精”

    回复
    1. 别太省,该买还买

      来自北京 回复
  5. 是这个道理,数字营销,好用~作者分析的很好,赞一个

    回复
    1. 一键三连了吗

      来自北京 回复
  6. 消费者是占不了商家便宜的,你觉得你赚了,但事实上你只是陷入了营销陷阱

    来自广东 回复
  7. 真的现在有很多都是数字骗局,真的为了不被骗,就一定要把持住,只要我没有像买的欲望就不会被骗。

    来自河南 回复
  8. 数字会骗人,给人的心理一种很便宜的感觉但其实并没有便宜多少

    来自河北 回复
  9. 真的是应了一句话:眼见都不一定为实。这个像极了淘宝店铺的刷单行为。

    来自山东 回复
  10. 数字骗局这几年越来越多,从拼多多来看就是一个很大的陷阱了,人们总是对0.01很心动

    来自安徽 回复
  11. 数字能够量化,量化后起到的效果被商家也是玩的透透的

    来自江苏 回复
  12. 数字本身是死的,但是被人灵活运用后,有时候就能起到迷惑的作用。

    来自江苏 回复
  13. 数学不好的直接被这数字骗局坑了啊,商家套路深。

    来自广西 回复
  14. 打折办卡的伎俩太多了,但是在结账时并不会过多思考,因此很容易上当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主要是你就算思考了,也是在商家的预料内。

      来自北京 回复
  15. 写的很好,通俗易懂,干货满满,期待更多这类的文章!

    来自浙江 回复
    1. 可以转发给同事、朋友。

      来自北京 回复
  16.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