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产品如何实现冷启动、增加用户粘性(1):工具型产品

20 评论 22474 浏览 155 收藏 17 分钟

本文将从两种维度对产品进行分类,并在本篇中针对工具型产品展开分析,分享四种冷启动方式与四种增加用户粘性的方法。

一、两种维度的产品分类

1. 从产品与用户关系的角度

从产品与用户关系的角度可分为单点、单边、多边。

(1)单点用户型

只要有一个用户使用,就能产生完整的用户价值。

但单点型因为无法形成网络效应,用户的迁移成本较低。

工具类软件居多,例如xmind、天气预报类、地图导航类、日程待办类、照片视频编辑类、笔记类、单机游戏等等。

启动:单点类产品和其他两类比,启动较容易,可以快速解决流量问题,但弱点是黏性低。

之前心肝宝贝的青蛙儿子们现在还有几个人会想起它们?

(2)单边用户型

一群用户同时使用,只有单个用户使用,无法产生用户价值。

电话和微信都是典型的单边类产品。一个人没法单独产生用户价值,需要很多用户一起,产生网络效应和用户价值。

使用产品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的价值就会越大,产品的网络效应也越大。

社交类产品大都具有单边属性。

(3)多边用户型

两种用户或多种一起使用,才能产生产品价值。

比如大众点评网站,需要商家、活跃点评人、围观用户等多种角色的用户共同参与。淘宝平台由买家、卖家、还包括物流、直播带货者等多种类型用户一起参与。这样的产品,即使另一款新产品和它的功能完全一样,也很难把用户吸引过去,因为多边用户形成了强大的壁垒,启动成本很高。

其实像微信虽然单就核心功能–聊天沟通软件来说是单边,但微信发展到今天的体积,已完全是多边的平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比如微信的小程序,让用户不用下载app就可以快捷使用各种程序。微信公众号也是通过自媒体和专业媒体创写文章,才使公众号变成了丰富的内容平台。

2. 从用户需求角度

从用户需求角度可将产品分为6种:工具、内容、社交、平台、交易、游戏。

将上面的用户关系与用户需求两个维度结合,才更容易理解。

今天先说说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大都是从单点产品起步。

工具类的用户需求特点是“有事才会想起你”。没事的时候则不希望过多的打扰。就好像餐厅的服务员,当我需要服务时,需要服务员3秒之内出现在我面前,而没事的时候最好别盯着我吃饭。

用户在使用此类产品时,大都希望不要注册。

由于大多数的工具类产品,使用不会也不需要留下信息,用户的转换成本极低。所以这类应用往往拼的是产品本身的idea、用户体验、技术的差异性、以及谁能更好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

比如市面上有众多修图和拍照相关app,随便数数都可以5款以上(美图秀秀、LR、Snapseed、泼辣修图、B612 、Photofox、VSCO、马卡龙玩图、Foodie、BLACK、Focos等等),修图app的迁移成本很低,我可以下一堆,哪款好用、更能满足我的需求就用哪款,所以这类软件特别重视用户体验。

二、工具类软件如何冷启动

工具类软件启动相对较容易,壁垒较低。产品刚开始往往启动比较低调,一方面从mvp开始不断打磨产品,处于验证阶段。之后通过种子用户口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选择你的产品。(前提是产品真的好用)。

所以前期没有大资金宣传和增长用户的压力。

当验证阶段进行的差不多了,对用户留存建立了信心之后,就开始拉新了。拉新也比单边和多边产品低调的多。

推广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通过相关媒体

通过相关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宣传,让用户了解,比如微博、相关领域公众号、少数派app、最美应用甚至苹果的app store等。

也可以根据软件的目标用户,在相关媒体投放,比如如果是拍照修图app,可以在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感兴趣的媒体和app上投放广告或是通过软文的方式。

2. 相关领域用户的口口相传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情况下了解到xmind并开始下载使用的?其实就是口口相传。

可能是看到其他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在文章里用xmind做的脑图效果不错,或者工作中其他同事用到xmind、又或者招聘信息里也会出现会用xmind的职位要求。

口口相传尤其要重视相关领域内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的宣传,这种宣传刚开始可能是恰饭的形式,但当做的真的很好时,KOL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帮你宣传。

比如现在小红书有很多照片类博主,都会在发布自己照片后贴上VSCO的调色截图,这种并不是VSCO的宣传,而是kol觉得你的产品真的有用时,会不自主的帮你宣传。就像《用户思维》里说的这样,用户并不是在帮你刮你的产品,而是在夸自己的调色技巧,但过程中就会夸到你的产品。所以终极产品思维是要让用户觉得用了你的产品自己很棒,“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

说到在其他设计师的文章作品里看到xmind制作的脑图,需要引入一种工具类软件用户拉新的法宝—水印。

3. 通过水印

很多初创公司会忽视水印的效果,其实它的作用在早期启动时引来流量和用户非常有用。水印可以方便潜在用户了解到产品的名字,方便在应用商店里下载。就像上面的场景,一位潜在用户发现公众号里的脑图绘制效果非常好,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是作者用什么软件制作的。通过水印,他就可以立即在应用商店里搜索下载了。

包括照片拍摄修图软件B612和视频编辑软件VUE的流行,我认为都和水印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个用户用VUE制作了一个视频,发到了微信群里给朋友看,他的朋友如果觉得这个视频制作的不错,看到视频里的水印,也可能下载VUE,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出这样好的视频。

水印还可以作为升级会员(pro)的一项权益,当用户成为会员后,可以去除水印。除此之外,水印还可以作为应用内购买,购买不同效果的水印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4. 鼓励 用户分享

除了水印,还要借助其他分享方式,比如把产品的内容分享到app,这方面内容型产品有天然的优势。工具类在分享上会有劣势。比如一款天气预报软件,有谁会分享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到朋友圈?

这时就要没条件,通过创意等方式创造条件。这时常会利用用户的炫耀心理和攀比心理。激发用户分享的欲望。

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运动类app「keep」

用户用「keep」记录自己某次跑步数据后,可以把跑步数据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平台。但如果只是一句“我今天跑了5公里,太棒了”,相信没多少用户会把它分享出去。所以keep采用多种方式,激发用户分享跑步记录。比如可以直接储存跑步记录,更为一张长图,把长图下载到手机,进行分享。除此,也可以直接分享。

也可以一键生成轨迹动画,并且可对动画进行编辑,添加文字和背景音乐等,之后以视频的形式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应用里。

除此还可以选择「方图卡片」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信息,比如把某次跑步消耗的卡路里形象成等量卡路里食物等。

总之,尽量为用户创造分享的动力,让用户展示自我的同时,帮助产品推广、提高拉新

三、工具类软件如何增加用户黏性

1. 鼓励用户注册,提供更个人化的服务

这类软件做到一定程度,往往也会鼓励用户注册,但一定不能强制用户注册(除非你做到adobe这样孤独求败的地步,一般不要轻易尝试),而要采取鼓励激励,告诉用户,注册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例如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

2. 鼓励用户成为付费会员、订阅高级版

这类软件常会提供付费会员服务,把功能分为普通和高级(pro),有一些功能只有付费订阅后才可以使用。如果用户花钱订阅了你的产品,尤其是一年甚至永久的服务,那他跑掉的可能性就小了不少。因为人都会心疼自己的沉没成本。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工具类软件订阅的时间越长,越便宜的原因之一。

例如下图,xmind订阅6个月价格258元,一年388元(按6月算,原价应为516元)。

3. 让用户记录、生产内容

这个方法,回应了上面的思考题,是不是所有的工具型软件黏性都低?

其实也有很多黏性高的,例如豆瓣的记录你的书影音。

我之前曾自己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3款软件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你最不希望的是哪3款?

其中之一我选择的就是豆瓣,主要原因就是我在豆瓣上记录了太多自己看过的书、电影、电视剧,我无法想象这些记录都再也看不到的一天。

(豆瓣虽然已经是平台类产品,但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产品只做豆瓣的记录你在读、看过、想看的书影音的功能,这个功能其实是单边类工具产品。现在也有这样的应用,比如一款叫“私家书藏”的应用)

还有一些笔记记录类产品、效率类产品,包括苹果的备忘录、熊掌记、Notebook、paper,当你在上面记录了很多自己的所感所想后,迁移成本就会增加。如果不是另一款产品能满足用户特别想要的核心需求,一般不会轻易见异思迁。

其他的还有大姨妈这样的产品,用户记录了关于自己的信息越多,时间越久,迁移成本越大。

4. 社区

-3说的是自己记录,就像日记本、笔记本。4讲的是:不光给自己看,还要给其他用户看,并与其他用户互动。这样就形成了社区。

工具类产品往往做到一定级别就会往内容社区转,也就是由单点变成单边、甚至多边。让用户和其他用户产品互动,留下用户关系,增加黏性。

比如刚才提到的修图类、拍照类产品,很多都在往社区发展,不光可以在这里拍照、美化照片,你还可以把照片发在这里,如下图的「in」和美图秀秀的社区功能。

还有视频编辑软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往视频社区发展,例如「一闪」和「vue」,虽然它们都是视频编辑软件,编辑也是产品的核心,但也在逐步增加社区属性。打造生产视频–发布视频–浏览订阅视频上下游一条龙服务。

甚至连「墨迹天气」这样的天气预报类,也会通过增加社区属性增加用户黏性。

这次主要说工具类产品,以后在慢慢说其他类型产品:)

(产品思维没有唯一的中心思想,我的见解难免有局限性和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纠错讨论)

 

本文由 @ 一朵前浪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企查查天眼查这类属于工具型产品吗

    来自广东 回复
  2. 讲的很好。文章的意思是工具类后期想要用户粘性,实际上就是得慢慢通过内容来提升成单边产品吗?

    来自北京 回复
    1. 单边其实是为了通过率增加网络效应,增加用户活跃度以及留存,但方法肯定不只这一点。每种类型产品都有自己的增加黏性、增加留存的方式,即使都是同一种,也有差异性的,因为它们面向的用户可能就不一样啊。不一样的用户,用户特征肯定会有差异。所以具体还是要根据产品、市场、用户等多方因素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黏性。

      来自北京 回复
  3. 工具类产品的冷启动好难啊

    来自安徽 回复
  4. 什么时候更新2呢,期待

    回复
  5. 期待更新

    来自广东 回复
  6. 等更新哈

    来自上海 回复
  7. 这个系列关注了,期待作者更新。另外能否转载?

    来自浙江 回复
    1. 转载公众号吗?

      回复
  8. 期待更新

    回复
    1. 谢谢期待,这个主题是我给自己挖的一个不自量力的大坑,可能更新会慢一些哈

      回复
    2. 哈哈,没有关系,这次对于工具类的产品发展路线和运营思路讲的很系统呀。方便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方式系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

      回复
    3. 其实主要还是自己自己做的项目和平时多看不同产品,多看多思考多记录。刚开始也可以看一些增长黑客相关的书,了解概念。

      回复
    4. 嗯嗯,感谢感谢

      回复
  9. 有机会说说如何提升转化

    来自北京 回复
    1. 好,以后有机会的~

      回复
  10. 浪花兄弟介意不介意说一下, 冷启动的启动阶段如何选取免费的投放渠道,不限于平台,人工运营,甚至换量~,谢谢

    来自上海 回复
    1. 好,以后有机会写不写,ps我主业是用户体验方向的,并不是研究运营方面的

      回复
    2. 你是从用户体验角度给运营提的意见吗

      来自山东 回复
    3. 其实我感觉这篇涉及用户体验方面蛮少的,毕竟是关于启动和黏性方面,虽然做用户体验方面,但上下游都得花时间研究哈。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