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6 评论 2813 浏览 6 收藏 20 分钟

编辑导语:近一段时间,关于“超长预售”的话题引发了众多讨论,其中不乏用户对这一机制的吐槽。那么,为什么这一机制会导致现在这一局面,超长预售的设置目的究竟在于何处?本文作者就该问题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小红书上#讨厌预售#有1009万浏览,微博热搜#超长预售#有过亿阅读,黑猫投诉上有 46123 条关于#预售#的投诉。

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从左到右依次是:小红书、微博、黑猫投诉

消费者从满心欢喜期待双十一预售,到如今满屏“抵制预售”、“预售滚出地球”、“好恨预售”、“只要你抵制预售我们就是朋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怨气。

本文会讨论:

  1. 消费者为什么生气?
  2. 造成如今局面的幕后推手?
  3. 平台、商家、消费者如何自救?

全文4800字,阅读约10分钟,可以直接跳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

一、消费者生什么气呢

“冬天买的衣服春天才到”、“预售45天,成功让我错过了春天”…… 这种经历在今年春天成为了网购的普遍状态。

小红书上搜索#预售#全是吐槽

预售制度从只运用在 JK 制服、汉服等小众和高定服饰中,到成为双十一大促规则“根据预售订单决定商品生产数量、提前筹备商品避免集中下单消费者等待时间过久”,再到今天常规服饰、日常用品,连买个吊带、一本书、一个搓澡巾都要预售。

预售几天消费者都是可以等的,但事实是从现货24小时、48小时发货,到发货时间单位从“小时”变为“天”;又从7天、15天到45天,再到“天”仅指工作日(我周六日不配叫天吗)。

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预售的底线和基本信任“我先付钱,到约定时间我来拿货”也没了:部分商家各种理由时间延期、到了发货时间被告知没货要求退款。

演变到今天,消费者开始全面抵制,商家还不知道惹了众怒的并不是预售本身,而是逐渐变味的服务:

  1. 标注现货,下单后变预售。
  2. 超长预售,超时还不发货。
  3. 霸王条款,预售不能退换。
  4. 货不对板,拒不承认问题。
  5. 擅自修改已售订单预售时间。
  6. 催发货,客服和小二建议退款。
  7. 直播间以现货低价诱导下单,实际无货。

这一条条“控诉”的背后是消费者感受不到被尊重,也因此带来买卖双方关系的恶性循环:消费者体验差、需求无法满足-> 商家退货率越来越高 -> 商家运营风险变大、预售时间更长 -> 消费者体验更差……

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这些矛头看似指向了商家,其实也指向了消费者自己。而造就今天的局除了矛盾双方,还有淘宝平台和整个电商行业。

二、超长预售的幕后推手

1. 电商进化,预售需求减弱

电商发展至今,有过三个阶段:一是通过双11、618年度大促集中促消费,基于此衍生了凑单满减、定金预售等模式;二是拼多多的出现,承接了中小商家和三四线城市的日常消费需求;三是直播带货,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也改变了消费认知:以前只有双11便宜,现在每天都便宜。

早期预售只存在于小众商品,因需求量少、生产成本高,所以采取先收取部分定金再采购生产;淘宝双11开始采用预售模式,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提前锁定需求,使商家提前储备、按需生产,对消费者而言,可以用少额定金+等待(时间)成本来换取一定的价格优惠。

到现在,预售是全额付款但换来的是不知道何时能拿到自救购买的货物。

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拼多多、直播带货崛起后,百亿补贴和一些头部主播把商品的价格压到非常低,反观双11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优惠力度越来越小、预售也没有比直接下单更便宜。

这个阶段,消费者对年度大促“定金+尾款”预售模式的需求就比较弱了:刚需的商品日常在拼多多、直播间消化了,非刚需商品预售价格也没有优惠到哪里去。

2. 生意难做,商家开始自救

因为疫情,部分地区拉闸限电还有不定时的封控风险,仓储、人工成本变高;平台流量补贴取消、竞争对手变多、流量变贵、商家投放成本变高;市场价格越做越低、同行恶意竞争、抄款打板还低价……

对商家而言,店铺流量变少、收入减少,收入减少库存积压就变多,仓储成本就更贵,订单少了人工成本也更贵……

跟超长预售说谢谢

于是,一些淘宝店主开始把预售当作自保、降低经营风险的方法:先预售,拿到订单再去生产。一些大网红店每次上新几乎都是预售,少则10天起,多则45天,反而只有一些粉丝量和销量都不高的小店在“48小时”发货。

3. 粉丝经济,消费者愿意等

网红大店正式上新前都会在微博、小红书发布新品剧透图,粉丝会在评论区求多出点,表示自己每次都抢不到,愿意等。而事实也是,现货抢不到商品下架,粉丝也会追着求“复活”。

我不知道这样的消费者占比多少,但这种行为起码在商家眼里看来“只要新品预览图足够吸引,我的老用户是愿意等的”,于是现货越来越少,等待时间越来越长。从只有部分爆款需要预售,到现在几乎每个款都需要等半个月甚至一两个月。

消费者没有错,大家只是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商家也不过是采取了“更安全”的经营手段。可是,最终的“坏果”都被消费者吃了,这才有了开篇提到的热搜。

三、来找找根本矛盾

这次舆论的根本矛盾显而易见:谁来承担主要风险。从结果来看,是消费者。从原则上来看,不应该是消费者。

其实,商家和消费者根本不是对立方,一个想要把店持续开下去,一个希望对方能把店开下去。前者能挣钱,后者能买到心仪的商品,应该是个双赢的局面。

以前是谁做生意谁承担风险,现在恰恰反过来了,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代工厂能不能接单不确定、消费者什么时候收到货不确定、能不能收到货不确定、即便收到货质量是否和宣传匹配不确定…… 所有的不确定最后都落到了一个个消费者身上。

商家很苦,身上扎了两把大刀:一把是流量贵,一把是退货率高。成本一直往上涨,收益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可是,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消费者。

消费者更苦,举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要求坦诚清晰,一面是要求货要对板、价有所值。

消费者的诉求商家可以直接解决,可从结果来看,显然电商预售行为已经开始劣币驱逐良币了。矛盾愈演愈烈,无论是商家对消费者体验的刻意忽视,还是市场恶性竞争引起“低质低价”的应付交差,此时此刻,都应该引起平台的重视和思考。

四、「总得做点什么吧」

电商购物已经变成大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一开始是为了既能让大家能看到更多好商品、更容易买到喜欢的商品,也希望商家的生意更好做。这种“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不应该这么“恶劣”地发展下去。

1. 平台建立规则

平台对超长预售以及超长预售里部分“恶劣手段”的态度很重要,是鼓励、反对还是任由其自然发展。

目前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做预售、预售时间越来越长、联系淘宝小二处理态度永远都是“亲可以退款去别家买”,其实已经说明了平台的态度。

但如果放任这样下去,消费者购物的确定性体验越来越少、需求持续满足不好,对商家、平台的信任逐渐消磨殆尽,商家退货率、投诉率、收益越来越低,对平台和消费者的信任也没有了。

一旦,平台各角色之间失去信任,就会失去流量。这一定不是平台想看到的,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所以,为了维持一个良性的交易生态,恶意预售行为必须监管。

平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非大促的预售规则,包括品类、时间、占比、投诉、监管等;另一方面给商家储备现货的信心,对现货商品进行政策扶持和运营指导建议。

  1. 搜索:现货商品优先展示、低价预售优先展示、可按照预售时间筛选——给现货商品更多曝光机会,帮商家解决一部分流量难题。
  2. 店铺:预售商品不得超过店铺商品30%,上新款预售不能超过可售量50%——避免“空手套白狼”的运营者,又给了一定的空间让商家测款。
  3. 价格:建议预售商品价格更低,根据预售天数来决定,天数越久建议折扣更高——类似咸鱼出二手,商品成色越旧建议售价越低,相当于用少量折扣来弥补消费者的时间成本。
  4. 违约:提高违约成本,超时等待给折扣/补贴,单个商品因为预售发货问题被投诉x,该商品需要下架——像部分餐馆排队超过x分钟整单九折一样,通过价格福利来抵扣消费者的体验差,减少消费者不确定性和损失。

除此之外,平台既要让消费者对平台有信任、有信心,也要帮助大部分商家能把生意做下去。那么,抛开预售,整个平台的健康生态也很重要。

  1. 鼓励原创、现货 → 流量扶持原创商品,针对抄款、假货商品惩罚力度加大,提高他们钻漏洞的门槛——上传商品图时可以自动识别图片是否已经在库存(有些人抄款还直接用别人模特图),如识别到则提示或重点监测。
  2. 提高测款手段、准确率 → 运营工具。商家之所以不敢囤现货,就是目前流量贵、且测款成本高——通过运营工具降低商家的测款成本,也能进一步提升商家的经营信心。

2. 商家良性运营

商家作为交易中收益更大的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风险),不能一味以牺牲消费者体验来经营。对商家而言,要尊重消费者。

1)少量让利兑换消费者时间成本

PS:让利不等于质量要降低。消费者愿意等,是基于对店铺的信任和喜爱,商家没有预售也是用消费者的时间来换取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可以给等待时间久的消费者一定的让利空间。

2)货要对版、售出负责

现在预售除了等待时间不确定,最大的问题就是超长等待后收到的商品和宣传图不一致、色差大、质量差、版型还有差异。而且一些网红店还会“欺负”消费者,预售商品一经售出不允许退换、质量问题只能48小时退换,超时不予处理。

要想整个行业恢复良性运转,商家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求不高,不需要把我们当上帝,就当个有知情权的人就可以了。

  1. 宣传图不要夸大;
  2. 保证质量问题;
  3. 明确告知是否有现货;
  4. 发货延期主动告知消费者;
  5. 不要为了卖货说假话。

3. 用户理性消费科学维权

对于消费者而言,只需要做两件事:理性消费、科学维权。

大部分消费者对“预售”是理解的,现在生意都不好做。面对如今大量“恶意预售”的市场现状,一天两天可能无法改善,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商品之前也要做好心理预期。

其次,消费者也要提高维权意识,一旦出现了预售商品拒不发货、不接受退款等行为,可以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维权。目前淘宝设置有“投诉商家-不按照约定时间发货”的通道、黑猫投诉也可以进行投诉、金额较大问题严重的也可以联系“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解决。

4. 产品功能建设

这里有个问题先明确一下,消费者抵制的不是预售本身,而是预售带来的差体验。

用户对待预售的态度也很明确:只要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愿意付出明确的时间成本。我们可以在现有业务运转的逻辑上,通过功能来完善用户的体验。

1)功能保证基本交易体验:坦诚清晰、不浪费用户时间

  1. 购前:商品列表页-可筛选非预售商品——针对不想买预售商品的用户,减少进到商品详情页才能发现是预售的时间成本。
  2. 购中:商品详情页-明确告知预售时间——针对部分商家不写预售或写用小字写在商品详情页里,会使用户看不到错误以为是现货拍下。
  3. 购后:及时、真诚告知延期风险。已下单现货商品,商家不得更改为预售——预售商品商家操作延期,系统需发通知给消费者,商家也需要尽主动告知义务。

2)平台规则提升交易效率:商家画像更具体

  1. 区分预售商品和现货商品展示。店铺列表支持“仅看现货”,并在预售商品的商品卡片展示 [预售] 标签。
  2. 店铺评分 [描述相符、服务态度、物流服务] 可以看到最近3个月或6个月的分值变化,可参考大众点评的“星级详情”,用柱状图展示过去6个月的星级分轨迹。
  3. 商品可选择[晚发即赔] 服务,类似于外卖平台晚到补贴无门槛优惠券、滴滴拼车每晚3分钟直接减免1元钱。

五、最后

前段时间买了一条连衣裙,下单之前确认有货、7天内发货,妈妈生日前能收到。

7天后也没有发,之后客服先后给了这些理由:是7个工作日、不含周六日也就是10天,7个工作日是最快时间不是最长时间,按照付款顺序发货,疫情管控不能发货,疫情管控面料进不来,疫情管控工厂工人隔离了,你再等等本周拿到面料下周生产下下周你就能收到了……

事实是,商家拿到订单才去定面料、找工厂生产,但沟通到第六次(大概三周了)才告知我连面料都没有拿到。

购买前我告知了是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如果能跟上我就下单,商家说可以,超时后给的回复开始“含糊”不明确告知我没有现货、也没有投入生产,让我陷入“发货的随机性—可能明天就到我了”的陷阱里。

这件事,让我沉思了。

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一些不如意。我想啊,我又不能改变结果,那不如趁着还在气头上,想想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怎么给对方支招吧。

在此,感谢超长预售,让我消费更理性,思考更理性。

PS:本文所指并非全部有预售商品的商家,而是购前不告知购后变超长预售、超长预售还不断延期、动不动就45天还货不对板的商家,请其他商家不要对号入座。

#专栏作家#

烧包鹿,微信公众号:烧包鹿(hishaobaolu),所有的文字都为了传递如何思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现在要跟超长预售说再见了吧,希望能有实际的变化

    回复
  2. 春天才多久,预售三个月,喜欢的衣服看到预售一个月果断放弃

    来自广东 回复
  3. 衣服是夏天买的,东西是冬天到的。是我下单那一刻开始种棉花了嘛

    来自湖北 回复
  4. 如果长期这么搞,当消费者被骗次数多了,慢慢还会回流到当面交易的线下。因为当面交易即不可能货不对版,也不可能交钱拿不到货。

    来自北京 回复
  5. 预售真的很搞人心态,甚至说是集资去下单都不为过,不过说真的也能达到理性消费的目的了

    来自安徽 回复
  6.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四季都过完啦,我还没收到衣服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