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知道下班勿扰,但老板不知道

10 评论 1729 浏览 2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语:新版钉钉推出了“勿扰模式”,打开即可为工作与生活划分“楚河汉界”。但打工人的生活时间被工作占据,真的是因为这些APP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打工人的无奈,也表达了对“断舍离”的看法,一起看看吧。

近日,新版钉钉正式推出“勿扰模式”。打开这个模式,用户的手机将不再接收聊天消息通知。新版钉钉企图帮打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出“楚河汉界”。

该功能一发布就引起网络热议。有人说“钉钉是勿扰了,还有微信;微信退出了,还有电话”。有人说自己要是不回信息,第二天上班起码被上级问5遍。

一项2.6万名网友参与的网络投票中,1.1万人认为“下班勿扰”功能应该“先让老板用”,7000多人表示“打工人不敢用”。

每天被工作唤醒的打工人

无论是不断查看手机,还是上下滑动浏览信息,这些行为都会消耗一定的心理成本。虽然忙了一整天,却好像没做成什么。

等不及互联网大厂推出新功能,部分打工人抢先一步进行“数字断舍离”,试着断开网络连接,舍弃在收藏夹吃灰的数字物品,回收被新消息打断的专注力。

他们或独自匍匐自救,或集结在豆瓣小组里,企图打捞数字生活的掌控感,却一再遭遇信息洪流的狙击。

我的手指有自己的意志

小聪是新媒体编辑,主要给大公司做公众号代运营。在她眼里,甲方对接人是典型的“卷王”。

小聪说:“下班勿扰模式和游戏防沉迷是一样的。只要家长不管,小朋友总能想办法玩到游戏。同样地,只要甲方不在乎,随时随地都能给你发需求。”

两年前的农历年初二,甲方给小聪留言,要她两天内做一条短视频,按双倍稿费计价。作为尚处于试用期的新人, 小聪硬是在甲方多条的长语音“轰炸”下,完成了那条短视频。

后来,小聪从同事那里打听到“卷王”的恐怖boss。有一次坐飞机回老家,“卷王”关掉了手机。由于没能第一时间回复上司的紧急任务,“卷王”刚下飞机就挨骂。小聪感叹:“没人会考虑你是处于什么状态,都默认你全天候在线。”

以前小聪喜欢把电脑的消息通知折叠到菜单栏,尽量减少干扰。自从遇到“卷王”后,她每写几段话就会“强迫症似的”点开微信图标,确认是否有新消息。原本的工作流程常被打断,效率明显下降。

APP右上角的心梗信号

银行IT部的产品经理陈汐,她的公司电脑会限制外网使用。白天她能不看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但周末和下班后也难逃网络的捆绑。

陈汐喜欢追网络小说,刷连续剧,经常“一不留神就看到夜里一两点”。前阵子准备一个职业考试时,陈汐觉得下班后得认真备考,往家里的时钟上贴了“自律使我自由”的字条。可是,每次翻着复习资料,她又忍不住打开视频APP。

出于隐约的愧疚感,陈汐不敢去刷40集起的连续剧,改刷介绍学习技巧的短视频。被信息流带着走,宝贵的学习时光一下子就被吞噬掉。大脑尖叫不要再看,但手指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被手机熬成“夜猫”

一、来一场数字断舍离

自疫情以来,小聪隔三差五就得在家办公。尽管省下了通勤时间,但工作起来却更累人。这边公司群要截屏健康码,那边客户在群里东一句西一句地发着稿件需求。

焦头烂额之际,小聪在名义上的下班时间里开启“专注模式”。刚开始用这种模式,小聪依然会时不时瞟一眼手机,生怕错过临时的线上会议通知。她管自己这种状态叫“乙里乙气PTSD”,与聊天结尾每句带“哈”的本质相同。

介绍数字极简的视频下网友留言

讲到数字生活管理,小聪逐渐羡慕起做科学研究的闺蜜琳琳。从欧洲念完博士回国后,琳琳对“新科技”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来自琳琳的朋友圈点赞,往往有三五天的时差。据小聪的了解,琳琳关掉了朋友圈入口好几年了,只在空闲时点开好友的朋友圈。“每次看到她认真写评论,有错别字还会删掉重写,我还是能感受到她在乎我这个朋友。”小聪说道。

对于好友的谨小慎微,小聪曾笑话过对方。直到在职场被逼成24小时在线,小聪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掉进了“盘丝洞”,被社交网络紧紧粘住。她打从心底里渴望来一场“数字断舍离”。

跟小聪相似,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管理数字生活。在豆瓣上有小组成员自称 “数字极简生活者”,有的小组则更激进打出“反技术依赖”的口号。仅这两个小组成员加起来就有近4万名。

这些小组的成员不少是手机APP的重度用户,总能在APP里找到特别的功能设置,重新订立自己的数字使用规则。

例如,电脑上看公众号推送不会按流量推送,而是依然按照发消息的时间先后来推送。又或者,善用苹果IOS系统中的“免打扰”设置,限制个别APP的消息通知时间段。

在“数字极简生活者”小组里,一名关注了900多个公众号的网友真诚提问“如何整理关注的公众号”。收获到的建议五花八门,包括取关没印象的公众号,把特别喜欢的保存到桌面、放到“微信读书”或者直接置顶。

除了现实主义的技术支持外,小组的分享中还会有“日拱一卒”的个人故事。

刚结束的清明假期里,有成员兴奋地分享自己在回家的高速上删好友,把只聊过一次、当中介和代购的联系人都删掉。这名成员感叹“删完有点爽”。

减少好友,休假愉快

有人讲述自己睡前如何“假装在用手机”:闭着眼,用手指在手机背面划,想象自己依次打开某宝和某鱼,搜索比价,发现喜欢的东西已有类似的……

19世纪的童话故事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夜里点燃火柴,凝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美好场景。到了21世纪,年轻人黑夜摸手机背面,为的仅是暂时摆脱数字的缠累。

故事里小女孩的愿望没能实现,当代青年人的愿望也常常落空。3月底,一名学生党在“反技术依赖”小组立flag:30天内每天手机使用时长小于2个小时。

实施计划的第一周,这名同学能有一半的天数完成目标。到了4月份,TA连续5天没打卡,因为刷微博、视频聊天等各种APP使用而“超时了”。

灵魂三连问,请接收

二、换几颗“数字止痛片”

少即是多,早已深刻在工业设计师的脑海里。经过乔布斯的连年布道,国内外的电子产品也趋向极简风,连一个实体键都嫌多。电子产品的外观日渐简约,人们的数字生活却不断庞杂起来。

根据CNNIC的统计,2021年中国网民人均每星期上网28.5个小时。这就好比每周五天在公司上班,外加一天在手机里通宵。尽管中国人的上网时长逐年增长,但其实仅能排到全球第17位。

只要一天不掉线,就会享有源源不断的推荐内容,就没有结束工作的可能。为了维护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求拥有25名或更多员工的企业,制定一份书面政策,规定所有员工明确不工作的时间。

打工人应有不联网的权利

葡萄牙议会通过一项针对“居家办公”的劳动法修正案,如果公司在工作时间以外联系员工,不管是打电话、发短信还是发邮件,都会被视为违法。

除了因应疫情而来的法律保障外,数字生活的界限问题近年也越发受到科技达人和学者的关注。

极简生活实践者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把家里的全部网络取消掉,要上网就到咖啡馆和图书馆等地。乔舒亚认为断网是自己做过的最有生产力的事情。他在自己的书《极简主义》中写道:“互联网本身并不坏,就像糖果本身并不坏一样。但如果全部饮食只由糖果组成,你很快就会长胖生病。”

美国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中指出,APP的红色消息提醒和人们查看点赞数量,这些都利用了人类心理而引发焦虑不安的情绪,从而提升APP的使用时长。

卡尔写道:“照我的经验来看,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习惯并没有什么用。我们活在精心设计的注意力经济之下,各种便捷性会给我们的改变造成摩擦,最终抵消你改变的惯性,直到你滑落回到起点。”

卡尔在书中提出用30天来进行数字“排毒”。在不危害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列出想要禁用的设备或产品,并设计“运行步骤”。例如,只在工作需要时才打开视频网站。

“排毒”期内,努力找到替代刷视频玩手机的高质量活动,例如运动、读书等。最后,从零开始,重新分配数字生活的时间。

豆瓣“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

日本收纳大师的断舍离原则,不太适用于带地下室、车库的美国大房子,同样地,美国人的数字极简建议也很难完全套用到国人身上。

B站UP主“leon_ye”读完卡尔的书后,2021年在国内挑战3个月使用Light Phone 2。这是一款“反智能手机”,屏幕是黑白墨水屏,具备打电话、收发短信、计算器和闹钟等功能,但无法安装任何APP或连WiFi。

这位UP主发现,生活中有足够多的传统项来替代智能手机,例如公交卡、纸币和相机等。不到3个月,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电脑前集中回复工作相关的留言和邮件,实现了“从算法推荐中找回自己时间”的挑战目标。

尽管不用智能机是可行且有益的,但leon_ye却觉得过程“麻烦得有点痛苦”。每次出门他几乎都要一次次请求别人人工找零或登记身份证。

挑战进行到一半,他不得不在极简手机基础上,增配了一台iPod touch7。按照他的形容,这台iPod就像“数字生活止痛片”一样,必要时拿出iPod来上网。

极简道路千万条,没有一条容易走。陈汐刚尝试“数字极简”就想放弃。她试过卸载手机和平板上的所有视频APP,可转眼发现身体比头脑更诚实,打开浏览器,输入账户名和密码等一系列操作溜得很。

与其在屏幕前死磕做“减法”, 陈汐觉得还不如给休闲时间做加法。周间下班后她开始去健身房上团课,周末天气好就跟团爬山,碰上雨天就在家烤面包。

“揉着面团就一两个小时都没有手看手机。”陈汐说道。她喜欢把做好的面包拿去送朋友,满足感远比追完一部剧要强。

小聪的“数字断舍离”实现得有点偶然。去年“卷王”被优化了,小聪久违地看完了一场脱口秀,全程都不用担心要跑出去改稿。

在全民VR的《头号玩家》里,绿洲的管理者每周有两天关闭服务器,好使人们回到脱离互联网的实体世界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字断舍离”只是和数字科技和解的第一步:不放弃科技的便利和优点,同时不甘心沦为数字产品的“奴隶”。

如果不可能断网,不妨让“网”慢一点。试着先跟眼前人说完一句话,再去回复手机里的消息。

参考文献

  1.  Digital Minimalism :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丨Cal Newport
  2. 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丨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3. 为什么需要一台反智能手机?丨leon_ye
  4. 数字极简主义与数字清理操作手册丨芳洲
  5.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揭开算法背后的商业秘密丨36氪
  6. 安省打工人福利!“下班不用回邮件”丨瞰世界
  7.  葡萄牙立法禁止老板非工作时间联系员工丨环球时报
  8. “智能手机App恐惧症”引发年轻人尝试“数字极简”丨中国青年报
  9. 数字极简主义:如何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丨界面新闻

 

本文来自新周刊APP

作者:晓洋;公众号:锐见Neweekly(ID:app-neweekly)

本文由 @新周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在老板的认知里面,我觉得应该是不存在下班这个概念的,只有这个东西我现在要,你等下给我。

    来自陕西 回复
  2. 不需要给所有人设置下班勿扰 只要给老板一个人设置下班勿扰就可以了

    来自山东 回复
  3. 打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只能说希望别占据那么多了哎,真就乙里乙气

    来自广东 回复
  4. 这种功能存在了但也没存在,只要老板有事情,打工人必须立刻到位

    来自福建 回复
  5. 西医讲究消灭敌人,中医讲究增强自身,与其控制外界因素,不如管理自己。

    来自北京 回复
  6. 文章就钉钉开发勿扰模式开篇,接着打开了“反技术依赖”格局,非常吸引人,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离开一下互联网,放松自己。

    来自安徽 回复
  7. 开发钉钉的也躲不过加班,所以这个功能只是摆设……

    来自北京 回复
  8. 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外在的,有时候还得看公司和个人的。是时候我也该断舍离了。

    来自河南 回复
  9.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什么老板在下班还在工作,这老板也太努力了吧。

    来自河南 回复
  10. 我把所有的群都屏蔽了,所有的,也把除微信QQ所有的消息推送关了,但凡睡个午觉醒来,两小时不看手机,绝对有事找到我。哎。。。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