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和“目标”,你真的分清楚了吗?

1 评论 2073 浏览 8 收藏 11 分钟

有些时候,用户提出想要某个产品功能,产品经理可能就会将其当作目标来完成,但其实,用户所提的并不是“目标”,而是“方法”。具体如何理解?产品经理要怎么区分“目标”和“方法”,理清自己的业务究竟要做什么?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工作中,很多产品经理会把“方法”和“目标”混为一谈。比如说,用户想要的一个XXX功能。很多产品经理就会把这个当做“目标”去完成。

但其实,用户只是提了一个“方法”,并没有说明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一些工作经历,分享一下对于“方法”和“目标”的经验之谈。

一、做用户要的?做竞品有的?

在排需求优先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好几个维度去评判需求价值,比如用户的呼声,比如竞品最近上了xx功能。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一些大厂的二线产品,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落后一线,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追赶上。

这种思路没有错,复制对手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错误成本。但这里笔者想要指出的是,没有哪一个竞品/用户是神,任何竞品/用户都有可能提出风险大于价值的功能。

举例,苹果在早些年推出了3D Touch这个技术。(3D Touch是一种立体触控技术,被苹果称为新一代多点触控技术,屏幕可感应不同的感压力度触控。——来自百度百科),安卓厂商纷纷开始跟进,大吹特吹这种交互形态多么的先进优雅。但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8年后的今天,这个技术并没有带来什么多么高效的体验,苹果也默默的下架这个技术能力,热度之后一盘散沙。

苹果在手机厂商中的确是头部梯队之一,但并不代表苹果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对的。比如刚刚说的3Dtouch,比如笔者个人非常不喜欢的下拉通知和功能按键分开,比如笔者个人非常不喜欢异形屏。

然而现在在很多手机厂商的发布会,我们基本的感觉就是苹果和鸿蒙的复制品。这两家发布了啥,其他手机厂都迅速跟进。但很少有人会去解析,为什么苹果要做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在苹果的商业环节中充当了什么身份?(现在常说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但到底有没有提升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然后顺便踩一下头部说我们又多做了哪几步让体验更好(更复杂)。

虽然举例3Dtouch有一些马后炮,但比如现在的灵动岛,StandBy,到底是不是用户核心需求,大家可以多思考思考。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用户呼声,之前笔者也分享过,做个某个功能模块FAQ用户反馈最高的功能,花了三个月开发设计,结果使用率不到0.1%。

说这个功能价值低吗?不低,解决了这个功能TOP1的问题;价值高吗?这么低的一个使用率来看,这一批用户好像并不是我们的主体用户(侧面也验证了二八法则,声量最大的用户并不是大多数用户)。

我当时决定还是要做这个功能的原因是这个优化属于我们功能的核心能力,即使用户量不多,但是他属于核心功能的一部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部分的数据表现可能并没有那么好,老板在不懂业务的前提下,就不明白你为啥要花大量精力做这个需求了。

二、明确自己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之前我提到过,所有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商业模式。(详情可见:无序的业务思考,有序的业务建模 | 2023产品经理大会心得(一))那么就需要确认这个功能在你的商业模式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环节。无论是满足用户需求,还是实现竞品追赶,你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商业模式闭环的。

上文我提到的核心功能优化,因为我负责的功能目标是保住整个业务的用户留存。那么我为了实现留存这个“目标”,就需要采用“方法”提升用户的体验,减少用户的流失。

基于这样的一个“目标”,我去看用户反馈,去看竞品分析的时候,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方法”用户提了/竞品做了,我要不要跟进?这个“方法”跟进对于我的“目标”是否有帮助?

比如3Dtouch,是否真的能够提升“目标”?对于用户来说这个“方法”是否合理?“方法”能够提升多少的效率?“方法”能覆盖到多少的用户?

基本上我们可以确认,“目标”和“方法”的区别就是,目标是最终目的,方法是实现目标的一种途径。

这里就有人会问了,如果我负责的功能是留存,难道转化,拉新,这类就不用思考了吗?如果你是在一个大厂中工作,产品经理足够细分的情况下,笔者觉得的确不需要思考,因为这样可能会使你的核心目标变得模糊。

但从个人的成长来说,笔者的建议是需要,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必须思考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问题,才能得到成长。如果有好的方案能够将的你的目标和这些目标进行结合,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一定不能够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为了转化放弃留存,为了留存抛弃商业。

三、AI只是“方法”,不是“目标”

无论你现在在大厂,还是在小公司,应该都接到了老板要做创新AI业务,跟进AIGC或者大模型的需求。然后一群人哼哧哼哧地开始想怎么根据这些技术去设计功能。目前看来各家都已经逐步的推出了一些玩法,有的可圈可点,有的不知所云。

而笔者个人的总结就是,可圈可点的,一般都是解决了一个用户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只不过采用了AI的技术作为方案。

比如现在热度极高的妙鸭相机,网内已经有非常多的分析文章,去分析是怎么打动用户的,技术是多么的取巧,裂变营销做的多么棒。但其实归根结底,这就是基于AI的能力,优化了一个好几年前就有的合成形象照的功能。同时用户目标非常清晰——想要一张媲美海X体的艺术照。

我们先提出一个问题,但如果把AI技术当为“目标”,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常见的语言大模型,这个功能的“目标”是什么?解决了用户什么样的问题?也许你会拿一堆的prompt跟我说解决了这些那些有的没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个场景下,用户需求其实是非常不清晰的。

举个例子,我跟ChatGPT说,“我想要一份工作汇报,这个汇报中包括……”。刷刷刷GPT给我生成了一篇汇报。

然后问题就来了,我如何判定这篇工作汇报符合我想要的需求?

我们回忆一下用户场景,我是在不知道工作汇报怎么写的情况下,才去找GPT去生成,那么我在拿到结果后,怎么判定这个就是可以用的工作汇报呢?GPT怎么判定这就是我的老板喜欢的汇报呢?

根本点就是,用户的需求不清晰,用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文生图的AI功能容易成功,因为用户即使完全不懂美术,但是也能看出好坏。上面的妙鸭就是用户非常清晰知道用户要一张什么质量的照片,这个照片有明确的参考标准(这也是AI产品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平衡用户指标和技术指标,文生图是最好评判的了)。

四、End

归根结底,只有将“方法”和“目标”区分开来,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业务到底要做什么,自己负责的模块的价值是啥。而不会被其他的因素干扰。

方法有很多,目标只有一个

用户提的方法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解剖用户提的方法,去看用户的根本目标是啥,这样才能更好的判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这也是老生常谈的挖掘用户根本需求了,不再过多赘述。

本文由@Mapl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标和方法搞不清?不会吧,实际情况是目标和目的分不清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