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方法,让你远离“伪需求”

YanYanYan
2 评论 4425 浏览 35 收藏 17 分钟
🔗 B端产品需要更多地依赖销售团队和渠道合作来推广产品,而C端产品需要更多地利用网络营销和口碑传播来推广产品..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工作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量了。而面对众多“需求”,学会辨认其中的“伪需求”,避免给产品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则显得格外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远离“伪需求”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五个方法。

今天我们来谈谈需求:

如果我们把每个职业都与一个词联系起来的话,那么看到代码就会联想到程序员,看到icon就会联想到设计师,如果提到“需求”,自然就会联想到产品经理了。

由此可见,需求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是多么常见。每个产品经理都会有一个需求池,里面收藏了很多的奇思妙想。一个优秀的产品,往往都是从这里一步步演化直到进入大众的视野。

然而,在这个需求池里,也会有很多异类,他们伪装成“真”需求,让你很难分辨,误以为它们会价值千金,实际上,轻则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多烦恼,重则因为一个“伪”需求而费工费时。

不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场景:

“小明,我最近看我们的竞品上线了一个社区模块,你也去做一个吧。”

“好的,老板没问题。交给我吧。”

于是小明很认真地画好了原型图,反复检查了几遍。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就兴致冲冲地去找了研发团队。告诉他们要做一个社区模块。

研发leader问“为什么要做社区?”

小明不假思索地说“老板说的”

大家相视一笑,气氛略显尴尬……

以上这个场景不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是不是经常遇到,甚至就是屏幕前面的你。一听到老板的需求就火速开工。

在上面的场景中,研发收到了小明的需求之后,研发的Leader找到了老板。阐述了这个模块的复杂度,以及现阶段产品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社区上,并且了解了老板的目的,原来老板提出这个需求仅仅是看到了竞品中有社区模块,而我们的产品中没有社区模块而已。这件事之后,老板以后很少跟小明去对需求。会直接找研发Leader,小明在团队中慢慢地被边缘化。

看到了吗?看似没有“问题”的需求,却让老板对小明失去了信任。逐渐地被边缘化。

由此可见,在产品经经理的日常工作中,学会辨别“伪”需求是多么的重要。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五种常见的“伪”需求,希望可以在你的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学会思考需求背后的场景,频次很低也是伪需求

我是北方人,有一年冬天打算去买一件红遍社交圈的加拿大鹅。但是看了一下网上的价格,确实有点囊中羞涩。于是,便想起了代购会不会便宜一点。于是联系了在新加坡的姐姐。老姐给我来了一句,在新加坡买羽绒服不存在的。

转念一想是啊,谁会把羽绒服店开在新加坡呢?新加坡全年平均气温26摄氏度。根本不需要羽绒服。哈哈,现在想想幸好我不是加拿大鹅的亚太地区经理,否则我一定要被辞退啊。

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需求在不同的场景下,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伪需求。

所以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接到一个需求时,一定要去研究需求背后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这个需求是高频需求还是低频需求?如果是低频需求那就没有解决的价值,与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是相悖的。更应该去聚焦高频需求,要解决群体的问题。而非个体的问题。

二、直接给到的解决方案要转化为需求,不能还原成需求的解决方案都是“伪”需求

在平时工作中,其实你会经常听到这种“需求”,产品经理你帮我加个按钮吧。产品经理你帮我加一个搜索框吧。这些所谓的“需求”,看似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不是“需求”,这是解决方案。

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又得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一个需求可能会有很多解决方案。同样,一个解决方案也可能会对应多个需求。

假设你现在负责一款在线理财产品,你的运营同事说需要在用户注册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一些私人信息,大概需要的信息是姓名、身份证号、年收入等。

你看到这个解决方案没有还原为需求,直接对产品进行了修改。改版的产品上线发现,注册率断崖式地下跌。

然后通过用户调研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用户刚刚接触产品的时候,还没有产生信任,这个时候问用户要这么多的私人信息。用户当然是一种抵触的情绪。所以就导致注册未完成用户就退出产品了。这就是注册率下降的原因。

那么正确的方式是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运营同事告诉你需要在注册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一些私人信息,大概需要的信息是姓名、身份证号、年收入等。

这个时候,你询问了运营同事的目的——为什么需要用户这些信息呢?

原来是需要通过这些私人信息,来进行对用户分层,进行精细化运营。推送给不同的年龄,不同年收入的用户不同的理财方案。

你明白了目的之后,给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用户在初次进入产品时,还未产生对产品的信任。这个时候去索要用户信息呢,大部分会被拒绝并且会影响注册率。倒不如在用户体验产品,并且达到了aha时刻的时候再去向用户获取私人信息,这个时候成功率会高很多。同时,不会影响注册率。最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没有影响注册率。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一定要询问对方的目的。从目的出发,去还原成需求。再根据需求的四要素(用户、场景、诉求、任务)层层分析得到最优解决方案。这才是产品经理应该做的。而不是让别人对你的产品“指手画脚”。一定要谨记解决方案是要通过需求转化的,直接给到的解决方案一定要转化为原来的需求。

三、不动脑子地照“抄”并不是竞品分析,但会是“伪”需求

如果说提到需求很容易联想到产品经理,那么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一定会有一个文件夹是竞品分析。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可能一两个星期就要做一次竞品分析。很多小白产品经理在做完竞品分析之后,就会把竞品比较好的功能全部照搬过来。有些时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经理在低头赶路时,一定要记得抬头看天。

网易云音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一个以歌单为核心功能的在线音乐播放软件。

在网易云音乐刚起步时,大家都在吐槽这个软件好难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必须要保存到歌单里面才能听。并且没有音乐排行榜。推荐方式都是通过歌单。反观这个时候,市面上的音乐产品,酷狗、QQ音乐、虾米没有一个是没有音乐排行榜的,同时没有一个要通过歌单来进行推荐的。

你是否会有疑问?为什么市面上的音乐播放软件都有排行榜。唯独网易云音乐没有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标新立异?

在开始的时候,我也很不理解。直到有一次看到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的访问,这才解开了我的疑惑。

原来,网易云音乐在产品初期就立志成为一个聚焦长尾音乐的分享平台,希望让更多的人发现那些好听但是苦于没有资源推广的音乐。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竞品里的排行榜,在网易云音乐里面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那些能够上排行榜的音乐除了音乐本身质量过关以外,更多的是因为资源更好。如果网易云音乐也参照竞品加入音乐排行榜,那么就与自身的产品定位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平时在做竞品分析时一定要不盲目地去抄功能需求。而是要学会深层次的思考,竞品为什么要做这些功能需求,这些功能需求背后都会隐藏着什么?它们的战略是什么,范围是什么,结构是什么,框架是什么。对应的分别是产品的战略、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产品架构、产品的信息架构等等。

在做学习竞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立体地去分析。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点,要从点及线,再从线及面。不动脑子地“抄”并不等于竞品分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不要只听用户说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到背后的元问题

在日常的工作中,产品经理应该是距离用户最近的。会经常听到很多用户的反馈,这让我想到张小龙的一句话,每天微信都有一亿用户教我怎么做产品。

其实这也侧面反映出产品经理每天都会听到大量的用户反馈。然而面对这么多的用户反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全盘接受,还是全盘否定。又或者是各有参半呢?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他们背后的元问题。

福特与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在世界上还没有车的时候,大家都在希望可以找到跑得更快的马。但是福特却直接给到了用户一辆车,它不是马,但是比更快的马还要快。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其实这就告诉产品经理一定不要只听用户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到背后的元问题。

福特就非常聪明,用户之所以需要找到更快的马,无非是想提高效率,更快地抵达目的地。所以在这背后的元问题就是从用户要更快的马变为了如何让用户更快、更有效率地抵达目的地。显而易见,福特给出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在大学时期呢,学校周围都会有一些小旅馆。旅馆的生意非常好,这个时候呢,老板想把旅馆进行扩建。但是他每次看到大学生来都会说:“最近宿舍好吵,没法在学校里面学习了。”老板于是搜集了很多用户的反馈,发现大家都这么说。老板就灵机一动。原来,大家来我这里是因为宿舍太吵,没法学习啊。于是把原有的旅馆改成了学习室。结果可想而知,那些说为了学习的大学生,就再也没有来过。

我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两则例子,都应该明白了解决用户背后的元问题的重要性。产品经理在了解用户的反馈的同时,要把握用户背后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不要为了短期目标,而损害长期目标

这一点在平时是比较难注意到的,所以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让我们看一下网易云音乐在面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的目标是如何取舍的。

网易云音乐产品达到PMF时候,为了提升产品的使用频次,所以团队中有人提出添加场景音乐,可以直接在特定的场景中直接播放场景列表中的音乐。而不是要在自己的收藏的歌单中找到相应的歌曲再进行播放。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频次和拓宽用户的使用场景,但是网易云音乐却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网易云音乐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一个分享歌单的音乐平台,但是如果为了在短期内提升用户的使用频次和拓宽用户的使用场景。那就势必削弱用户使用歌单的频次,顾此失彼。

经过深思熟虑,最后,网易云音乐仅仅只保留了在车载场景和跑步场景的专属入口,其他的形式依然通过歌单来进行音乐的播放。这就是一个很好地去平衡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给出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常常面临如何去权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去权衡利弊以及分析影响的范围。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比例最好保持在1:1,首先考虑,如果为了达到短期目标那么会对长期目标造成什么损害。之后要考虑可能会影响到的范围是什么?是否需要进行功能模块之间的联动。动一发而动全身。

六、总结

以上就是五种常见的“伪”需求,很多“伪”需求对产品经理来说是致命的。所以一定要学会辨别他们,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如果以上这些你都记不住,也没有关系。

只要记住一句话,遇到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是对你自己,也可以是需求方。

一定不要小看这几个为什么,因为它不仅可以培养你深度思考的习惯。还可以发现问题背后的元问题。

 

本文由 @YanYanY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好文

    来自北京 回复
  2.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来评论,以上标准十分受益

    来自上海 回复
专题
37135人已学习17篇文章
如果你们有志于在运营路上深耕,并实现快速成长,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
专题
94145人已学习30篇文章
想要脱围而出,你必须升级你的技能和思维。
专题
1390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运营实战经验。
专题
13656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
专题
31130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不管你是产品、运营还是文案,你都需要懂用户思维。
专题
34059人已学习17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你真的懂什么是敏捷开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