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到下沉市场

圈圈
4 评论 5650 浏览 3 收藏 17 分钟
🔗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编辑导语: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你会更趋向于大厂就业,还是趋向于前往下沉市场,寻找不一样的成长机会?可能不一样的选择各有利弊,本文作者便阐述了他作为产品经理的职场选择和成长经历,不妨一起来看一下。

2021 年下半年,我离开了某大厂,希望在产品的道路上能遇到更加创新的业务场景,希望能力上有更多维度的拓展,所以我顺应着行业数字化的大浪潮,希望在垂直市场中能够更加接地气,做更多的创新,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遇到更多有意思的人,框住那些美妙的合作瞬间和思想的碰撞。

一、离开大厂

1. 在大厂的收获

虽然我们可以网上看到喷大厂的各种问题,如:考核制度、创新不足、合作壁垒、升职加薪困难种种。但是不得不说,大厂还是有很多适合产品人学习的地方,尤其适合初级产品经理。

首先他有一套完整的产品方法论给你培训,有无数的线上学习资源,只要你想学,你就可以找到视频和 ppt。很少有公司能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产品、运营方法论给到你。

其次他的产品体量是你在小公司做产品的时候所无法体会的。因为产品的使用量足够大,你的一点点动作都会有巨大的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整套产品的设计、灰度发布、每个阶段是否需要继续放量、项目的复盘流程都非常完善。技术会每晚值班监控线上的各种问题,接口是否有异常调用,服务是否正常,在用户都还没有发现的阶段,就会预先发现并修复掉。

如果你在一个核心项目中,那么就会有非常多的资源倾斜,包括运营、市场营销会向你们项目靠拢。资源越多意味着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方想要和你合作,参与到这个双赢的项目里面去。

此外,身边的同事大部分都有优秀,出活且质量高。产品经理在里面只要做好大方向的把控,做好布道,不断去思考细化需求,并管控整个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发现堵住漏洞就可以。运营和 PR 会基于你的产品理念落地一系列推广宣传的操作,包括各种手机邮件推送、开屏广告位申请、主流媒体曝光、宣传视频制作等,他们都可以高质量地完成。

这段时间里,最宝贵的收获,应该就是团队里面的这些小伙伴了。他们优秀聪明、理想主义,仰望星空的同时,又脚踏实地。

苹果 iOS 15 发布的时候,喜欢大家在群里发一堆各种有趣闪耀着设计光芒的视频,大喊“爱了爱了”。喜欢这群产品设计师们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分享好的设计方法。喜欢大家发自内心的热爱科技、艺术、人文,并且将三者结合。喜欢上班下班和大家吃饭聊天以及我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但是随着 2021 很多小伙伴的离开,2021 年下半年我也离开了。主要原因是感觉到无法快速成长,以及在这个一整套完善的体制下,遇到的很多无奈。

二、大厂的弊端

1. KPI陷阱

在 KPI 制度下,如果产品经理无法顶住压力下,丢弃了用户价值和用户体验,就会做出很槽糕的产品设计,空喊假大空的口号去争夺资源。

我们常说,你看那两个产品经理天天吵架,无法调和,本质是他们价值观不同。

产品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对优先级的定义。价值观不一样,对优先级的理解自然不一样。

比如为了完成 KPI,提高用户订阅数量和转化率,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在你的界面上,做一个订阅弹窗,但是这个订阅弹窗不能叉掉关闭,或者把关闭功能做得很隐蔽,把一些压根没有实现的功能吹嘘似的做在订阅弹窗上,忽悠用户订阅。

还是用心做好当前界面的内容和能力,真正通过价值来吸引用户?

前者当天技术就能改完上线,很快就能拿到订阅量猛增的数据;后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探索、去打磨。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择?

我没有办法做前者,因为 KPI 不是目标,打造出优秀的产品,才是我们的目标。

2. 创新业务难以前行

在大厂做创新业务挺难,因为价值没有被验证,你就无法申请到足够的人手来做。这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有先有蛋的问题。项目组没有人,没办法落地设计和开发,就更加无法证明产品价值有多少。

尤其对于从 0-1 的创新业务来说,创意刚刚诞生之时,往往与光鲜扯不上关系,它就像一个丑小鸭。这些丑小鸭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耐心去培养,才能茁壮成长。

如果我们无法对新生的构想进行关注和保护,它无法茁壮成长。这样一来,这些丑小鸭不是被遗弃就是遭遇胎死腹中。

而很多部门的KPI 都是要上量,要达到百万 DAU(日活跃用户)。人们倾向于将精力专注于比较保险的、沿袭上量的老套路项目上。因此会造成部门合作中,大家只愿意和头部流量部门合作,思考我怎么结合主流场景能带来流量和转化。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创新团队合作,因为没有办法给他带来 KPI 上的贡献。

而 KPI 体系已经运作多年,人们往往会对体系中的漏洞视而不见。即使有些人明察秋毫,也因为这些瑕疵太过复杂、牵扯太多而睁一眼闭一眼。这样的理念遏制了产生真正灵感所需的思想碰撞,只能催生出老套乏味的作品。

结果就是,大家尽可能长期霸占着那些认为“安全”的位置,只有看到其他“安全”的位置被腾出来,才肯离开之前的座位。

被这些条条框框羁绊的难以动弹,最后创意都胎死腹中。

3. 产品市场内卷

这里的内卷不是指同事之间拼加班内卷,而是做产品的内卷。

这个问题和创新不足相关,因为担心 KPI 完不成,为了安全,大家会选择做那些别人已经验证过的功能。对于产品来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抄竞对,成立专项研究组来抄,研究竞对哪里好哪里不好,我们也来搞一遍。

又因为这是一个被市场验证过的“香饽饽”,不同部门之间你抢我斗,一个项目从 A 组流产,流到 B 组,B 组继续流产,流到 C 组。C 组最终成了大赢家。

这种重复地模仿,让产品流于俗套。部门之间抢安全牌,把一套产品设计打造三遍。实在是浪费时间和人力。

最终上线后,用户发现怎么这么多公司都在做同样的功能,无法差异化开来各自产品的特色。于是销售策略就变成拼低价、拼营销。

做产品,竞争不是目的,服务用户才是目的。

最终,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我感到无法快速地成长了,无法很好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价值。有的时候还会为了拒绝达到 KPI 的要求而争吵;为了真正好的理念和故事等待 1 年。

三、新的挑战

顺应着整体下沉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很多人从大厂到工厂。我来到了零售行业。以前只会在逛街的时候看看买买,没有在意,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里面有那么多学问,那么多的复杂决策链条。

而整体零售都在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期中,这里面有大量的痛点、场景可以挖掘。

如果有人邀请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问上去之后坐哪儿,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

1. 从软件往硬件扩展学习

以前我们为了让用户在数字世界更加熟悉,会把真实世界的物品做到数字世界中,就像网易云音乐的播放器界面。

现在我们在数字世界熟悉的东西,也往物联网 IOT 设备上做映射。让线上线下浑然天成,融合为一体。

在硬件的世界中,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 7 年前,刚刚开始做产品的状态那般,为一堆不理解的术语挠头,查百度百科。

不过好在,我们的产品群里面有很多软件产品经理和硬件产品经理们,每次有不懂的就向大家提问学习。产品人们都会热情给你解答。还有热情友好的同事,可以咨询请教。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最快速的学习方法就是看书和找人沟通。

不要害羞提出很傻的问题,群里面没有人会嘲笑你。大家都是在热情地解答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沟通聊天可以快速让你了解很多行业经验型知识,厉害的人还可以抽丝剥茧去简化表达知识。

2. 从产品往品牌营销扩展

我做的产品中,除了软硬件结合以外,还有一款结合到了广告业务。一个新颖的、三方交叉的模式,需要在一团迷雾中抽丝剥茧,寻找亮点和业务增长点。

我还是用上面提到的两个方法学习:看书 + 沟通。找到广告业务里面的好书,厉害的公司,还有做广告业务领域的产品经理们。

3. 可以复制迁移的产品能力

在进入新的行业之前,我曾一度担心,自己的产品知识无法应用在传统领域,或者作用甚微。但是实践了几个月后,我发现整套产品的方法论是可以很好使用的。其核心观点仍然是,以用户为核心,围绕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价值。这是一条不变的准则。

可以迁移使用的能力包括行业调研、用户调研、制定产品战略和 Roadmap、软件产品设计、GTM、数据分析等。当你进入新的行业,这些方法会被添加更多的信息来源、行业经验、不同领域碰撞之后产生新的 ideas。

四、未来展望

1. 认清自我局限,保持开放的心态

就像艾德在《创新公司》里面说的,你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你需要对自己缺乏洞察力保持警惕,你需要打开你的心,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告诉自己,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就能揭开并理解每个问题的每一面,这的确能鼓舞自己。

但它其实只是谬见。

我们应该接受现实,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把复杂环境的每一面都剖析清楚,然后集中精力去寻找方法,把各方的不同观点统筹在一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不同观点看作互补而非对立的,那么,我们的构思或决断就会经过这种理念的打磨,我们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

用海明法师的话说,就是要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放空的心”去听,“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别人的沟通就会事半功倍,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有了保障,矛盾、斗争、争吵会减少,误会会消除”。

2. 坚持创新

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乐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展开工作的人。

如果我们拿门来做比喻,门的一侧是所有我们可见和已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门的另一侧则是一切我们看不到或不知道的东西,包括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展现出来的情绪以及数量庞大到我们无法想象的未知的可能性。

后一种世界并非我们现实的另一个版本,而是一种比现实更加难以捕捉的东西,也就是还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脚放在门内,一脚跨出门外。脚踏实地用我们既有的知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专业领域以及值得信赖的人员与工作方法;一只脚则要迈入至混沌、隐秘或未经开创的未知世界之中。

许多人都对未知的世界感到心生恐惧。我们渴求安稳和确定,想要双脚稳稳地站在已知世界中。我们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或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加以重复,我们就能够安然无恙。

这种观点看起来的确在理。我们都知道法律的管制有助于社会健康高效的发展,也知道熟能生巧和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定律。每个人都需要找到稳定的依靠。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渴求确定性,都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无论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还是由于随机事件的存在,抑或由于未来事件不可预知的因缘际会,一定会有什么东西从门的另一侧不请自来。其中的一些事件会让我们欢呼雀跃,另一些则会让我们黯然神伤。

而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去创造未来。

#专栏作家#

张圈圈,微信公众号:love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企业级知识管理、知识沉淀领域。

本文由 @张圈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是想办法接触好产品来提升产品设计能力还是钻研现有产品的不足来提升产品能力?哪个方法更好呢

    来自北京 回复
  2. 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乐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展开工作的人。

    来自安徽 回复
  3. 大佬!有机会和你交流一下吗

    来自广东 回复
    1. 你好,可以关注公众号“lovepm”,联系我

      来自上海 回复
专题
45158人已学习22篇文章
可用又易用,产品逻辑和情感化体验两手抓,用户才会爱上你的产品。
专题
1307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对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异常数据,是数据分析常见的工作内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数据异常分析。
专题
85802人已学习22篇文章
不能用C端产品思维套在B端产品上哦。
专题
12593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怎么做投放是很多运营人和品牌方的一大难题,做好投放不可缺少以下几大步骤。本专题的文章以小红书投放为例,分享了一些策略,一起来看下吧。
专题
37812人已学习20篇文章
“搜索功能”拆解:小功能,大细节。
专题
1508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营销自动化是一个可用于自动执行营销任务的工具。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自动化营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