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性原理决策产品功能——以微信朋友圈为什么没有浏览记录为例

0 评论 384 浏览 5 收藏 7 分钟

前几天天天问每周精选讨论了一个朋友圈添加浏览记录的有趣问题,如果我们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很多次需要决策的时候,而随着产品的迭代越来越大,很多时候,随着信息熵的增加,产品的决策需要面临更多信息的处理与分析,为了在一堆信息熵中最快的找出解决事情的关键路径,第一性原理成了很多名人解决事情的核心选择定理,也成为了产品人决策产品的基础定理。

而在于产品功能是否执行这个讨论上,我的观点是:决策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产品效益几何?

而这个单一的决策起终点,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含义。

我们能够列述出来很多理由去支撑某个功能做还是不做,正负双方都可以站出多条理由。

但是,这些理由应该如何混战才能支撑我们做出一个理性的产品决策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解法是,将“产品效益”指标视为解决该问题的第一性。

决策一个产品功能做与不做,我们会有很多传统象限方法,比如紧急与重要性的优先级。

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

但能否划出真正的这四个象限,才是一个产品决策能力的考验。

换句话说,这个紧急重要的象限理论的潜在支撑点是,找出重要事项的能力,如何判断一个事项的重要程度,决定这个四象限的实质表现结果。

继续往上推,如何找出重要的功能,用什么理论工具可以支撑我们找出一个产品功能的重要性,不妨试试将“产品效益”指标作为核心判断指标。

举个例子:

如何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朋友圈要不要做浏览记录的功能” ?

我尝试围绕“产品效益“这个第一性指标做决策推演。

产品效益如果单纯的转换为财务口径的投入产出比,可能还不够形象化,我愿称之为产品投入的预期目标,因为产品的某些单点功能很难在短期内用财务数字衡量出来,但如果一个产品投入能够达到我们产品生态的预期目标占位,那么我认为这个功能达到了它应有的“产品效益“。

定好出发点,从这个角度出发,用提问的方式探讨:

朋友圈的浏览记录的功能,做与不做,分别能对我们期望的微信社交生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做了之后,能不能对我们的微信社交生态起到反作用?

继续思考,我们的问题转换为了:微信社交期望的是建立一种什么样关系的社交生态?

熟人社交 VS 浅关系社交

熟人社交

  • 朋友圈在微信熟人社交中的预期定位

朋友圈的基础运行模式:

  • 内容供给方-向朋友们分享生活动态
  • 内容接收方-看看朋友们最近在干什么

而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很多迭代都是围绕这两项开展的,比如:

  • 向部分朋友分享生活动态——内容供给的垂直细分体验优化
  • 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朋友展示生活动态——内容供给的垂直细分体验优化
  • 折叠类似微商的动态信息——内容接收方的垂直细分体验优化
  • 在朋友圈的动态流中加入推荐广告——内容接收方的商业化功能

诸如此类小功能的不断叠加,我们其实可以用过列举、归纳的方式看出来,朋友圈的功能迭代基本还在围绕直接的内容供给和接收方的体验做垂直性的优化。

换句话说:朋友圈的生态预期重点,在朋友圈的内容供给流的发出与展示两项上。而浏览记录的本质,在产品的定位分类归类上,属于“个人信息管理”。

事情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明晰的看出,这项功能的讨论点还不足以到达执行的困难性上,在对产品功能进行过定位分类的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判断出,“个人信息管理“的分类定位与朋友圈持续在重点做的事情并不属于一个分类占位,所以自然的,重要性到此方可以分辨出来,对于朋友圈内容体验本身的生态构建来说,不属于一个圈子。

以上是一个在遵循第一性原理进行产品决策分析的思考案例,供参考。

聊到这里,我想起张小龙曾经讲过的一个小小POINT:微信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在于分类。

一个产品表达在外的功能,实际上是产品主理人对于产品各项分类观的体现。

信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不同方向的产品对于同一套信息,却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在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反思,甚至重构,才能得到不断贴近这个场景下的用户体验的分类。

本文由 @一桶菜籽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