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的薄切商业

0 评论 607 浏览 0 收藏 7 分钟

小红书引领“薄切商业”新风尚!本文深入剖析小红书独特的商业哲学,挑战传统“厚切”模式,以用户理解与社区精神为核心,打造与众不同的商业生态。通过案例分享与理论探讨,揭示小红书如何为商家注入新商业灵魂,实现品牌与用户的深度共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小红书的“薄切商业”或许能为品牌提供一条新的增长路径。

01.

哪家大厂都有自己的「黑话」,小红书内部也有很多「红话」,比如人感、人本营销、有灵魂,以及那句我特别喜欢的「15°仰角」。

就是这种对用户理解、对社区理解的极端,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小红书。

02.

从用户视角,大多数人都觉得小红书挺好的,内容克制积极向上。

但当这个风格蔓延到商业化时,无论内部外部,好像突然都有一些不适应,甚至激烈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B端的惯性比C端大得多,因为关系到生存技能的匹配,以及实打实的利益。

03.

我们太习惯平台的「厚切」商业模式了。

数亿用户的流量入口,精确到每一个PV/VV的算法控制,将理论中的「海盗分金」彻底实现了,只要有两个商家愿意赚最后一个铜板,那么这套厚切玩法就可以继续下去。

从商业效能上来说,确实是赢麻了。

有多厚呢?DAT三家的营收总和达到了近3w亿,占整个GDP大盘的2.3%,而分蛋糕的员工不足总人口的万分之5。

这样表达确实有失公允,毕竟是合法体系下的先进竞争力。

04.

但实打实的是,数以万级的产业链、数以百万级的公司、数以亿级的人口,在围绕N个平台获客生存。

我们屡听不鲜的是,各级商家都觉得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生意不好做,不能苛责大平台,但整条产业链上的人,习惯了厚切,也是不争的事实。

05.

我说这些,不是要表达小红书最终一定会「薄切」,而是它在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 谁定义商业化一定要数学导向了?
  • 谁定义商业化不能多些文科浪漫?
  • 谁定义商业化就得赚得盆满钵满?
  • 谁定义20%的品类就不如80%有价值?
  • 谁定义短期KPI就一定是好的?

小红书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背后其实是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带有一点点的反常识、反暴利、反算法。

折射到具象的执行,就是不完全以数据为导向,老板不认旧的商业路径,汇报过程出现了不同的风格。

过去几年,很多大厂人才流向了小红书,也在「古典大厂化」和「小红书化」之间产生碰撞,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风格偏向的矛盾。

06.

并不是管理层一定是对的,但那句话挺有意思的。

“柯南就是say no的逻辑。”一位电商业务前中层管理说,“她不会给出具体的方向,但她内心会有一个标准——什么是她不想要的。”

老板不是通才,也未必懂得缜密的商业化逻辑,但直觉太重要了,有灵魂太重要了。

07.

小红书破万卷,这句话本身就是有灵魂的解法。

其它厂,厚切的逻辑是什么?是让投放最多的人,获得总量的增长,它本质是一种零和博弈,谁愿意付出更多成本,就扶持谁赚最后一个铜板。

但小红书,给出了一条相对薄切的方案,那就是为懂小红书平台、懂小红书用户的商家,注入一种新商业的灵魂。

它本质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让竞争在另外一个维度发生,比如思念汤圆的「柿柿如意」单品,一款爆品拉动整个品牌的势能,新故事、新品牌力、新亲近方式。

以小红书方式的增长,哪怕数量很小,但这是小红书平台、小红书用户都需要的;不以小红书方式的增长,说不定效果更好(参考我写《小红书营销的7个反常识》),但这不是可持续的。

小红书希望构建一个共生博弈的场。

08.

说个偏宏观的视角。

有人选择了贴近现实的方式,比如迎合低价潮、平替潮,牺牲供给侧迎合消费侧,这不能说是错误的,但问题在于等到周期逆转,很难用新的方式爬坡上来。

有人选择在周期之间架桥,是一道虚线,有点悬空感,但那是一种直线方式,没有改变发力方向,等到一个Timing,有机会引领向上的势能。

小红书在以一种「商业向上」的方式「商业向善」。

09.

我心中,小红书不是完美的,但是时代需要的,尤其是下一个时代需要的。

希望那天,小红书还能秉持「薄切」商业的初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甲方财经】,微信公众号:【甲方财经】,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