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我做公众号的冲击,难道我要被取代了?
2025 年,内容创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者在本文中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创作历程与感悟,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公众号创作的深远影响。
(一)
时间很快,一不小心,就快到了年底了。后面的文章都和盘点有关系。回想起年初的目标,实现的并没有几个。匆匆忙忙,又是一年。这一年来,走了比往年更遥远的路,看了比远方更遥远的风景。来不及感怀时间的无常,便已然从别了身边长者的离开,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能改变的只能是生命的厚度。
普通人的一年,有什么好总结的呢?不过是四个字,“生计奔波”。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只是同样的24小时,有的人存在的价值更多一些,有的人存在的价值要少一些。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无价的,曾经在答那些试题上的“廉价劳动力”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廉价劳动力”中的一员,这一年来,要做的也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那句灵魂问题:“离开了企业以后,你还能靠什么生存”?
答曰:“为了碎银几两,写上二三文字”。在等待的过程中,觉得时间过得还是挺慢的,但以年为单位的时候,会察觉,原来,春夏秋冬,会过得这么快。那这一年,我都在忙着些什么?
(二)
公众号发文,已近900篇文章。粉丝基数即将达到2w左右。
这一年来,总体上是没有断更的,发文章,和图片消息基本上也没有断下来,如果说日更是在感动了自己,大抵也就是如此。错乱时空,如果问问2020年的自己问现在的自己,“是否失去了本心”。答曰:“没有”。只是确实应该转换思路,写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写市场需要的方向需要有一个折中。
2024年初,明白了品牌的意义。做个人公众号,不断地输出自己的价值,不断地输出自己的认知,其实塑造自己人设的一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个人ip。个人ip的塑造,说到底,也就是以专业水平,让读者信任,以长期稳定的更新频率,让读者形成阅读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不看这期推文,就睡不着觉的习惯。
也有很多朋友建议我说,应该把公众号的文章,写的垂直,但让我一直专注于写一个领域的文章,自己写多了,也会挺难受。比如说,本来想写一个月的《繁花》书评,只写了七天。读者是新的读者,但作者却在长期写着同类型的文章,若是我,我是做不到了。
那便随着自己的心意来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书评了写书评,想写历史了写历史,想写成长了写成长,想写文化了写文化,想写小说了写小说,想写事件热点事件了写热点事件(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比如说“猫一杯”事件;“贞观”事件,等和新媒体相关的热点话题)。反正已经乱了,那就乱下去吧,也承蒙读者不弃,有的一直在,有的已离开。
(三)
这一年来,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很大,如公众号圈子在3月份左右,AI的各种批量生成文章,有得很难分辨,有得也很明显,但此冲击,对于自己写文章的人来说,冲击是极其大的。人工智能,能够率先淹没那部分群体,是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这部分群体,至于说具有强思考能力的、思辨能力的那部分群体,是很难被取代的,不过也有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我呢对于AI的态度是,不依赖,不靠近(现在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接受)。人之所以是人,是在于他们本身会思考,不会随波逐流,否则就和随风飘摇的芦苇没有什么区别,那要怎么做到不随波逐流,不盲从呢?
就要去主动的搜集、提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自己的甄别能力、判定依据,现在不比以往,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各类信息的纷繁复杂,除了要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来源,还要判断是否为AI生成,AI生成的,又是否是正确的信息。
人,要做的是什么?
就是有效信息的判断、选择、思考。
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前段时间,在陈彦的签售会上,也有人问陈彦老师,AI人工智能的升级、迭代,会不会取代作家?作为传统作家而言,当然是不会取代的,最多只是做到模仿,而难以做到超越。作为也是倾向于传统作家的我言,也是认同的,但不知道对于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们,是否也同样认可这个观点?
(四)
基于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
这一年来,公众号发文已经近5年左右的我,更难了~
除了要关注同领域创作者的内容的思想升级,还要留意人工智能对各个赛道的冲击。“反方死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固步自封”,与其如此,那“打不过,也就加入吧”。自己也在摸索着人工智能的一些简单玩法。
比如说,近期,给我的公众号后台,添加了立足于我的公众号文章知识库的智能体分身,欢迎闲着没事儿干的朋友,来菜单栏和它互动。
对于AI人工智能的使用,如何让那些生成的文章,AI味道那么浓,首先我们人类,就要有对于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会修改。而不是直接生成了就用。
也聊了这么多和AI 有关的话题,本来啊,AI人工智能的出现,应该是解放人,让人去从事那些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等艺术领域的创作,但若AI只是在这些方面的简单应用,那这个世界又该有多机械呢?
人,需要的是有感情的共鸣
而不是机械式的回复。
(五)
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如《三体》:“是给岁月以文明,还是还文明以岁月。”
未来,并不遥远;未来,就在当下。
是主动靠近未来,还是被动接受,
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墨涟天一】,微信公众号:【墨涟天一】,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