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奇葩说》论点,看背后的多元思维模型

0 评论 5088 浏览 14 收藏 12 分钟

《奇葩说》是一场以辩论为基调的综艺节目,里面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位辩手和导师的论点,一个辩题,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论点,而这背后是多元次思维的应用。本文对如何训练思维模型进行了分析,与大家分享。

第六季奇葩说完美收官了,我几乎每一期都追,被各个奇葩辩手和导师的睿智、风趣所吸引。一个辩题,不同持方,他们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独特的论点;而同一持方,同一论点,他们也能从不同层次的角度去诠释。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期是“生二胎需不需要小孩的同意”,反方席瑞基于自身的经历,提到的一个论点是:在一胎还小,他的心智是无法判断有个同胞能够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反而是在两个人共同成长的过程慢慢体会的。

同一个论点,薛兆丰教授基于经济学零和、负和、正和游戏的角度,表示小孩的本能是说“不”,这样的结果大概率是零和、负和游戏的结果,将二胎的到来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老大,两个小孩相互陪伴、一起玩耍才是双赢的正和游戏。

一个问题,原来可以通过经验、方法论以及学科原理等不同层次角度去思考,层度越深,越能掌握看待事物的底层逻辑,越能更有效的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本文将分享多元次思维模型的概念,以及如何训练思维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简单的理解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如果把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看作是一道题,那么解决问题就是解题,思维模型则是解题的公式或者定理。

那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即思考问题的不同套路,或者说是不同层次的套路,就像一个数学题,可以基于初等数学公式,也可以用高等数学的定理来解答。

基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深度不同,将多元思维模型分为四层,举一个“砍价”的例子,来更好的理解这四个层次的思维模型:

图片来源:《好好思考》电子书

1. 第一层经验技巧型

当我们去批发市场这样的地方买衣服时,通常如果老板喊价500,你会还价50,你知道这种砍价策略,在这样的场景下,能非常有效的避免吃大亏上大当。那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砍价?一般是基于个人历史上当受骗的经验(从脚脖子上砍)总结而来,也就是第一层思维模型。

但是当你在品牌店里买衣服时,老板定价1000,你还价100,大概率会被轰出去,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经验策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 第二层方法流程型

为了能适应更多不同场景的“砍价”,我们来研究一下砍价策略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砍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谈判过程,而商业谈判是有一系列方法论的,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狮子大开口”,与基于经验的策略“从脚脖子上砍”类似,本质上就是在开局的时候就开出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双方都有谈判的空间(不能一下子暴露自己的底线);再轮番交涉,界定双方的能接受的中间值,达成一致。也就是第二层思维模型,谈判方法论。

3. 第三层学科原理型

不管是“从脚脖子上砍”的经验,还是谈判方法论,这背后共同的原理,其实是利用了心理学的“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这里双方开局时的初始价格即为这次事件的参考锚。这是第三层,基于心理学的学科原理思维模型。

4. 第四层哲学视角型

这所有砍价经验、谈判方法、心理学科的背后最底层的思维方式,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寻求博弈中的优势,这是第四层基于哲学视角的思维。

所以,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可以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析思考追问。对问题的理解越深、维度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也会越高。

下次再遇到“价值估测”类的问题,如比如生活中的砍价,工作中薪资待遇的沟通,商务合同谈判等不同场景时,都可以这套“砍价策略”去博弈,获得优势。

二、如何构建多元思维模型?

如何构建和掌握多元思维模型?本质上是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人和事,有意识的多一些更深层的思考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多层思维模型,并应用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场景中,日常的两个途径:读书和读人。

1. 读书

读书很多时候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打破一些思维盲区,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能汲取其中的养分并改变行为方式。我以前的读书笔记大多数只做到了金句摘抄,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和吸收。

那么如何能有效的阅读一本书呢?我的理解是分三步走:

  • 第一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旨。能梳理出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特别是对于自己特别受启发的部分;
  • 第二步,建立与文章主旨或者启发点的联系。回顾自己的经历或者知识结构,与启发点产生关联,一般能给予你启发产生共鸣的典,一定是自己有类似的过往经历;
  • 第三步,举一反三的应用。联想未来一些类似的场景,可以如何应用。

将如何与不熟悉的人破冰沟通作为多元思维模型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其经验方法是:首先可以对对方熟悉的领域进行提问,然后再慢慢打开话匣子开始沟通聊天,最后再慢慢引导出自己真实的问题。这背后的底层原理是:

  1. 从心理学角度:人需要被尊重,当向别人在其擅长的领域请教问题时,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 从系统科学原理:这里出现了自己、信息和对方三个要素,原来只关注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当换个视角,关注到还有信息和对方这个角度的时候,就会想到该让对方说什么。考虑的系统要素多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也就多了。

这个启发点,让我回想起第一次出差时,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最后与别人开始聊天的契机是,有人主动过来问我的身份以及公司的业务,这个时候其实算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才开始慢慢沟通起来。其实现在想想,主动与我沟通的人,可能也是基于这个经验方法。

举一反三,不管是出差、或者饭局等陌生人多,容易尴尬,沟通场景,也就都可以用这种破冰技巧来打破僵局。

2. 读人

在工作中,你会发现那些厉害的人,他们有一点共性,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那些所谓的思维方式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直觉,所以定位以及解决问题又快又有效。

读人,即学习并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形知识”,并内化为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如何读人,我理解与读书类似,也是分为三步:

  • 第一步,观察他人是如何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的依据是什么?
  • 第二步,对我有什么样的启发?可以提炼成哪些思维模型?
  • 第三步,联想哪些场景可以应用这些启发或思维模型?

比如,在我近期的工作中,产品上线了部分功能后,接二连三的出问题,上线效果不符合预期。根据我的经验,这种问题首先需要复现,再定位原因,但是由于测试环境与真实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问题难以复现,困扰了我很久。

而在一次周例会的讨论上,别人基于结果倒推出,可能是产品功能设计本身就存在逻辑缺陷。这种逆向思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仅仅是解bug这种场景,比如在项目管理中,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排期不好确定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逆向思维,去倒推制定进度计划。

三、总结

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好好思考》这本书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以及哲学视角四个层次的思维模型,解释了很多问题背后的相通原理,给了我们一些针对不同场景,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

如何构建这种多元的思维模型,在平时的生活或工作中,有方法的读书和读人,20%的观察和输入,80%的思考、输出和应用,举一反三,也许事半功倍

 

作者:小谭同学;微信公众号:斜杠产品汪

本文由 @小谭同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