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体育如何“智慧”起来?

9 评论 18284 浏览 73 收藏 10 分钟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智慧体育的客观条件、体育产业的现状与痛点、智慧体育如何满足痛点?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出台的46 号文中,明确提出了2025年实现5万亿体育市场总规模的目标 。

两年之后的2016年12月,发改委、体育总局印发《“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2025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平米。

在先后两次政策的大力刺激之下,体育产业迎来爆发已成定局,“智慧体育”的概念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其实智慧体育的概念至今仍然没有官方的定义,智慧体育究竟如何才能“智慧”起来呢?

在我看来要关注的是这两个过程是否“智慧”:获取数据、做出决策。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我想要知道的体育信息,大到体育新闻比如昨天的曼城德比谁赢了,小到离我家最近的篮球场在哪儿;在获取到我想要的数据之后,才能做出最优效率的决策。

01 智慧体育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包含三要素:数据化、网络化、智慧化。

1. 数据化是基础

通过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动作捕捉、硬件外设等等,任何的事物都可以被感知并以数据的方式被度量计算,从而将传统的物理世界数据化;

2. 网络化是条件

随着网络通信的进步,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4G的到来已经让无线网络基本达到了日常有线网络的效果,而未来随着5G技术的成熟,速率、容量、时延的极大提升将提供更多可能,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面互联,系统和人、物都可以产生交互;

3. 智慧化是核心

有了可度量的数据以及全面互联的网络,借助系统的计算、加工、挖掘,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和预测,从而让这个获取信息以及决策的过程变得更“智慧”。

我们再来看一下行业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可以简单分为体育制造、体育服务以及体育衍生三大细分产业。根据国家体育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的体育制造业仍然占据总产出的62.9%,体育服务业占据35.9%,随着体育产业在政策利导下不断市场化、商业化,体育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是整个体育产业中最有挖掘潜力的部分,本文也将重点讨论智慧体育在体育服务产业中的应用。

02 体育产业的现状与痛点

在体育服务产业中,有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用户、体育场馆。用户是享受服务的终端消费者,而体育场馆则是体育赛事和大众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产业中的痛点也是围绕着这两者间的矛盾而产生。

从用户角度来看,根据艾媒咨询在2015年进行的市场调研,有49.3%的用户每周参与运动,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比例,但用户们对目前的运动体验却并不满意,其中没有合适的场所、没合适的伙伴已经成为阻碍网民运动的最大阻碍,而这两个因素,反应的都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痛点。

从场馆运营角度来看,目前通过运营方式,可以将体育场馆分成三类:

  1. 无固定运营方的社区体育场,规模普遍较小,包含一到两种运动类型,辐射周边2公里以内,2-3个小区的居民。痛点主要在于用户缺少管理、设施损耗严重、完全没有数据留存;
  2. 中型的民营体育馆,由民营企业租赁商场的场地或者自建场馆,由该企业运营或者外包给其它公司运营,服务内容较多,包含一到三种运动类型,辐射周边5公里以内的用户。痛点主要在于人力成本高,管理漏洞大,有飞单风险;
  3. 大型政府体育馆,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一般外包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包含三到六种运动类型,辐射范围涵盖整个行政区。其痛点主要在于各分包间数据不互通、服务标准不统一。

从宏观来看,国家制定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需在2020-2025年间,从1.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看似只有0.2的增加,但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前提下,体育场馆的绝对数量将有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参与运动的用户也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场馆的资源整合、以及大量增加的运动数据如何整合,将成为越来越大的痛点。

03 智慧体育如何满足痛点?

用户的运动体验可以分为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三个阶段。

1. 运动前

运动前主要是对于运动时间、场所的决策阶段,要解决用户与场馆运营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场馆信息(位置、设施、预定情况)的聚合,可更进一步的包括实时在场人数,具体在场用户,甚至可引入社交关系链,比如在场用户中是否有我的好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用户的决策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做出预订、组局等下一步操作,同时也成为了体育场馆导流的最佳途径,大大提升了场馆运营效率。

2. 运动中

运动中包含从用户到达具体的运动场所到离开运动场所的整个过程。

首先可优化的点就是如何让场馆识别到场的用户是谁。目前仍然有不少场馆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记账方式,稍好一些可以通过报名字或手机号,再通过店员查系统确认身份。

在目前识别技术渐趋成熟的今天,通过门禁设备与扫码、人脸识别技术的结合,已经可以做到用户的无感化进出场与自动计费。这样用户不用再进行多余的确认身份操作,场馆也不再需要将人力成本花在重复性的确认身份上,而可以集中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上。

3. 运动后

以往的运动体验在用户离场以后,就已经结束了,而智能体育硬件可以为运动插上数据的翅膀,为用户在运动后生成专属的数据报告,比如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生成用户的进球或者其它高光集锦,可穿戴设备,可以记录更详细的监测数据,让用户更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通过这样的增值服务可以大大增加用户的运动积极性,从而将用户再次引导向运动前的阶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场馆的运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盈利,其关键是场地使用率以及成本控制。

场地使用率如何提高在上文中已经说过,但场地使用率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场馆长时间满负荷运营,对于设施的损耗过快,会造成很多隐患,因此可通过在体育场馆的关键设施上安装传感器来监测设施状态,超过安全阈值即通过预警提醒场馆运营人员。

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的无感化进出场和自动计费,可以大大减少运营的人力成本。同时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监控和系统数据监测,可以对用户、以及场馆运营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预警和回溯问责,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降到最低。

 

本文由 @周大短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场地和人与人之间的匹配度真的太低了,偶尔想打球或其他运动类项目,基本都缺人缺地方,遇到的更多是缺人。

    回复
  2. 这个报告已经是我已经看过的相对准确的描述,但是还有盲点没有写出来

    回复
  3. 结合体育产业与现在的智慧发展很好的总结,能聊下吗?

    来自北京 回复
    1. 可以呀,可以加我微信zhou-chuyuan

      来自上海 回复
  4. 看到回复一下,完全可以落地

    来自河南 回复
    1. 没说不能落地呀,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这块了

      来自上海 回复
    2. 哪些公司在做?

      来自广东 回复
  5. 整合场馆信息,方便我们选择场馆地点和时间,也可以像美团一样做商家测评,督促场馆做好服务;利用好大学的场馆,可以提供大学生做场馆志愿者或者有偿打工,总的来说这是必然的趋势,分析的很棒

    来自浙江 回复
  6. 😉 😉 😉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