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升级为高阶的行业经理吗?

1 评论 5687 浏览 71 收藏 8 分钟

春节前后,都是拜读各行各业的大神们年终总结之时,以此记录自己一年的得失,畅想新一年的计划。

仔细思量了自己一年的路程,本想也诌一篇总结,然而却发现并没有条理和计划可言,无从下手。所以就简单记录自己的两点感悟。

感悟一:虽然我们做的是产品经理,但却离不开所处的行业。

平时看过不少文章书籍,都在描述如果想要作为一枚产品经理,需要锻炼哪些能力和特质,在入门和提升方面,需要学习哪些工具和本领,在我看来,这些内容都是必要非充分的条件。随着产品经理工作经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要在产品经理的岗位有长足发展,必须要对所处行业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相应行业作出用户喜欢、高效便捷、多方受益的产品。

2015年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的战略方针后,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并行动:如何实现互联网+,如何将互联网与自己所处的行业进行结合。一度甚至让不少传统行业的工作者,对互联网产生了“因爱生恨”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工具,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个例子,是医疗行业。

提到中国的医疗,人们的印象总是人满为患的医院、长久的排队换来短时的就医、昂贵的医药费,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但是在过去数年里,这样的情况却并未好转,直到互联网普及应用后。医院通过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入口,开放出了疾病咨询、智能导诊、预约挂号、手机支付诊疗费/药费/检查费,查化验单和检查报告、X光片等,有些医院开放出了远程专家视频诊疗和会诊,甚至如广州市妇幼医院,全面取消了线下挂号,完全搬至线上。这不但减少了医院排队人数,精准的控制了医生就诊的时间资源,也将看病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很多。

但在我看来,一个不了解医疗行业现状和信息系统逻辑的产品经理,一定不可能顺利的完成这些“传统医疗”转至“线上医疗”的产品设计工作。

一个不了解对于患者、医生、医院、政府管理单位之间关系的产品经理,一定不可能抓住各方痛点并使用线上的流程使各方共赢。

第2个例子,是客运行业。

客运是中国旅客运输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互联网边缘化的产品,这里有各地网络发展的客观因素,却也有产品经理自身很少跳进去的主观因素。

但经过2016年春节,现在再提到客运购票的时候,很多用户都已经知道了“互联网购票取票”给他们曾经带去的便捷:以往人们乘车,是直接到客运站点窗口排队买票,而乘车时也需要人工检票进站。每每遇到节假日,队如长龙,人头攒动。现在可选渠道就多了,只要有一部手机,联网后可以完成购票、取票、扫描二维码扫描进展乘车等。

广州东站是我体会最深的站点,从最初只开通了手机购票,到后来设立专门的网络购票取票窗口,再到设立专门的网络购票检票上车通过,这对节省时间、合理计划行程等方面都有提升。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不仅是优化网上购票的交互承载,更多的还是要了解行业的季节性周期性,了解用户到车站后习惯及心理状态,了解线下的路径及指引等的展示优化方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当产品经理深入到对应行业时,才是真正从线上到线下、从用户到服务提供者、从管理单位到合作伙伴、从产品形态到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整体梳理优化的过程,这样的能力要求,绝对不仅仅是提一个需求文档那么简单。

所以我希望自己2016年,能深入到更多的行业,让自己从产品经理,升级为高阶的行业经理。

感悟二:我们所作的产品,都仅仅是工具。

这个感悟原创不是我,而是来自于张小龙2015年年会时的分享。但这也与我建议“产品经理把自己当行业经理要求”的这个说法类似。

当我们深入的了解了某个行业并为其作出了用户喜欢和多方收益的产品时,其实这个产品就是一个工具。引用张小龙的2个说法就是:“互联网产品都是工具,让用户有愉悦感的使用这个工具”,“用户的粘性并不是一直的停留,而是高效愉悦的使用,用完即走”。

例如前文的医院挂号、缴费、查报告,这样的产品,并不能用用户活跃、留存以及粘性来考量。当某个用户生病时,能想到这样的产品,并且拿出来高效愉快的使用,解决他的问题,那这个产品就是好的。

又例如网上购买汽车票,也像工具一样,在自己需要时,拿出来便捷的完成自己想完成的目标。

我们不会沉溺其中,但我们也离不开他。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了解行业,做更多的优秀的“工具”出来。

#专栏作家#

陈勃,微信公众号:哈勃笔迹(habobij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6年,腾讯产品经理。对于互联网与航空的结合、互联网产品有较深入的了解且持续关注中。爱好音乐与文学,文艺青年一枚。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赞成,不同行业之间差异巨大
    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准则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