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戳中问题本质的人是怎么思考的?

38 评论 95432 浏览 274 收藏 26 分钟

一些读者问我,是否用的是“第一性原理”思考法。怎么说呢,既是也不是。本文就以这个为主题,我分享下自己是怎么思考问题,大伙儿可以理解为李少加版本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法。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过那么一两个人(当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 当一大群人开会吵的不可开交时,这个人总是能够提出让所有人都服气的观点;
  • 又或许,这个人平时吊儿郎当,但你跟他聊天会发觉他对很多事情都入木三分;
  • 或者,当你遇到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个人能跳出常规的方法漂亮的解决它
  • ……

这类人通常都是习惯于用“第一原理”思考事物。

很多人可能都体验过一种诡异的状态:明明意识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些问题,却又怎么挣扎都没法消减其中的“不满”

这也通常是因为你的努力并没有触及到该问题的“第一原理”。

那么,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又称“第一原理”)其实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哲学不怎么亲民,我们打个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几何学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又或者,经济学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供求理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这个名词被炒的很火主要得益于“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CEO)。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是不是觉得说了等于没说?紧接着他举了特斯拉汽车电池的例子,反正我觉得他那例子也不咋地就不复述了。

为了让大伙儿对“第一原理”思考法有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换几个真实的商业事例: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早期,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倾力于为网民提供各种网站内容,80后应该有印象,我们一上网就登录搜狐、新浪之类的门户网站。

但远比门户时代更早的十多年前,就有两个年轻人认为:

比起内容本身,如何让用户“便利的获取内容”更重要,这将产生万亿美元级的市场潜力。

那个年代,网民总量少、互联网上内容稀少、许多服务还是付费,如果这两个年轻人对外宣扬这种想法,公众只会嗤之以鼻,没人会认为他们高瞻远瞩。

但历史证明,少数人的观点多半是对的。

这两个年轻人是布林和佩奇,Google创始人。

他们对互联网产业的核心洞察:“便利、免费”贯穿了Google从创立到强盛的整个历程。

巧合的是,这种对新产业的“非主流深刻洞察”频繁出现于那些伟大企业的核心创始人中:

1976年,商用计算机刚兴起,家庭计算机更是闻所未闻,但乔布斯却预见了计算机终究会像水电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于是创办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计算机;

同年,比尔·盖茨也看好了个人计算机的未来,他还意识到只需要抢占用户与计算机的联结中枢——操作系统,就能垄断整个产业;

1984年,互联网尚未兴起,思科CISCO创始人博萨卡和勒纳(两人是夫妇)就看好“多协议路由器”便义无反顾投入,最终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通讯服务商;

……

是的,以上商业巨星们便是运用了“第一原理”思考法(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这个名词)。它的效用惊人。

“第一原理”思考法并不是商界大亨的特权,这不连我都能运用么(虽然略为浅薄)

说的俗气点,无论你是想跟老板叫板涨薪、还是成功创业、哪怕是提升生活品质,第一原理思考法都是一种必备思维

下面,为确保实用性,李少加将按照自己的理解(也是我自身的思考方法)对“第一原理”进行解说,大家只需理解它的三个关键属性即可:

属性1:“第一原理”针对的是“具体情境的具体系统”,它不是孤立的事物,也不能抛开情境讨论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蜂群(系统)中蕴含着行为模式的“第一原理”,但你不能说可以从一只小蜜蜂中找到“第一原理”(除非下降到细胞组织层次)。

属性2:第一原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真理”

其实“第一原理”这个译法有点误导性,虽然它听着高大上、易于记忆、传播,但那个“一”字却极易使人产生误解,仿佛它是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但诚如我在《思维简史》中所言,「真实的世界」是混沌、复杂、相互交织的,任何系统中的“第一原理”也不可能亘古不变

尤其是重大事件,典型如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突变、阶级人口金字塔的改变、大规模人口迁徙等等……一旦发生,务必重新审视你的判断。

属性3:它无法通过运气或者所谓天赋获得,所有人都必须经历“长期观察、实践、思考”才能洞察获得

这对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个“利好”的属性。

把多数人的成功归结为“天赋”通常是写书的人为了让故事更具“戏剧色彩”杜撰出来的:

想象一下,令狐冲学了独孤九剑跑出山洞却还是被田伯光打的满地找牙那得让读者多尴尬啊(参见金庸小说《笑傲江湖》)。

事实上,任何深刻的洞察都不可能一蹴而成。

比如,我在拙作《进化式运营》中提出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它是基于我多年互联网运营实践、猜想、试错、验证的总结,也许你看着清晰简洁,但背后却是无数日夜磨砺的心血。

如果你看了这3个属性还不是特别理解也没关系,毕竟这个思想略为复杂,大家也不用纠结,继续往下看具体实践时就会明白了。

我们简单总结下:

“第一原理”是任何特定系统中存在的最底层“本质”,对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的改变都会「实质」改变该系统,反过来,任何没有触及“第一原理”的努力都是做无用功(或影响微弱)。

还是有点看不懂?没关系,我举个大家关心的“涨工资”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

谈到“收入”,我们可以把“个人能力在社会的市场价”看作一个系统。

它的“第一原理”是:

  • 产业市值及从业人数比例
  • 岗位对产业的贡献度
  • 个人能力的不可取代性(相对竞争优势)

所以,如果你想实质提升“工资”,根据上述“第一原理”,你可以:

  • 换一个市值更大的行业,且从业人数较少(通常科技成分比较高)
  •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业绩或其他形式证明(增加相对竞争优势)
  • 换一个对产业贡献更大的岗位(比如从行政换到销售)

其他的理由,诸如:

  • “我像老黄牛一样工作那么多年了”
  • “那谁谁谁都涨工资了为何我没涨”
  • “我天天加班女朋友都快把我甩了”
  • “你不给我涨工资就离职”
  • ……

都是不成立的(没有触及“第一原理”)。当然,除非一开始给到你的工资远低于市场价则是另一码事了。

可见,掌握“第一原理”思考法是非常实用的,哪怕你没有野心,但起码也不能糊糊涂涂的活着任人宰割是吧?

那么,下面迎来本剧的高潮了:

如何学习运用“第一原理”思考法?

我们学生时养成了以“记忆”为主导的学习思路,这其实并不科学,更万万不能套用在思维模式的“学习”中。

“第一原理”思考法最根本的获得途径应当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

其实很像武侠小说里的“上乘内功心法”,一旦启动,哪怕平日里睡觉、呼吸休息时,都在不断地自发修行内功。(这个角度讲,小说杜撰也是有些符合脑科学的)

那么,具体怎样实操培养第一原理思考习惯呢?

有两个方向:由内而外自外而内

由内而外:永远不满足于简单解释

由内而外,就像婴儿探索世界一样,无需任何外部激励,以本能的好奇作为驱动力

这种训练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是驾驭你的好奇心。

谈到“好奇心”,很多人可能会浮现出“大街上不明群众围观”、或者“娱乐明星的破家事”之类的“猎奇式”好奇……显然,这是“好奇心”的错误示范。

众所周知,许多顶级科学家都提到过好奇心的重要性。这里说的“好奇心”正是指“科学素养”层面的好奇心

换个更实操性的说法:永远不要止步于简单解释。这个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探索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在思维深处开了一扇窗

什么是“不满足于简单解释”呢?

举个例子:

你对历史兴趣浓厚,然后问你爸,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

你爸说,当然是因为秦国兵强马壮把其他国家PK掉啊。

这就是一种简单解释。看似合理,成王败寇嘛。

如果这个答案满足你,那么,就离“统治历史”的“第一原理”非常远。

顺带一提,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简单解释,这也是多数人不具备“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细一调查,会发觉不对啊,战国初年魏国的军事实力更强啊,为何没统一?而且在近现代,无论是二战、还是美苏争霸时,军事实力强的一方最终不都失败了。

于是你继续问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告诉你,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基础,主要有:

  • 土地家庭承包制(提升农民产粮积极性)、
  • 升官进爵与杀敌数直接挂钩(KPI提升军队士气)、
  • 连坐法(严厉的惩罚在制度上确保管理效率)……

历史老师的解释更进一步,这可以视为“一般专家”的看法,也是我们教科书的观点。

但是它的解释让你满足了么?

如果你再进一步调查会发现,不对啊,商鞅的思想也是从其他各国学来的,难道其他各国都是一帮脓包不懂“困则思变”?

于是你进一步寻求更好的解释……

直到,你找到李开元老师写的《秦谜》,他补充提出以下观点:

秦是战国中唯一一个彻底将“贵族阶级”连根拔起的国家。

看过《芈月传》之类历史剧的就知道,古代国君娶的都是各国的公主,这公主以后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关系(母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么?

这些“外戚”势力平日里恭恭敬敬,哪怕是针对母国的“征伐战”也可以睁眼闭眼,但一旦到了“灭国”战的时候,他们能不念旧情么?我们想下建国初期大量留学的科学巨匠们宁愿放弃大好前程回国就大概能够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从来没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测是楚国公主)……在统一全国之前,秦老分别迅速的清理掉了韩国、赵国、楚国的外戚势力(分别对应各大“内乱”)这些最终为扫平六国去除了“裙带关系”的重大阻碍……(篇幅关系这里的解释简化了,重在示例)

这个例子把“寻求好的解释”阐述的较为详细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好解释”的通性——

不仅是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还必须能持续经得起事实证据的考验,直到没有任何论据能驳倒它,这个时候,暂时可以将之视为“第一原理”。(这其实是卡尔·波普尔的思想)

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好奇心其实才是伟人们通常说的那种“好奇心”。

这种思考习惯其实并没有门槛,也不需要所谓的“天才天赋”,更多的不过是些许“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些许“搜寻材料的汗水”。当下的网络、书籍的获取非常便宜、便利,让我们“寻找好解释”比前互联网时代的人简单的多,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没有这么使用网络或智能手机。

幸运的是,一旦你培养出了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思考习惯,假以时日,必能让你的“戳中问题本质”的能力成指数提升。

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由内而外的获得“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但它存在一个缺陷——它会受你认知局限性的制约

就好比初中时做几何题,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画“辅助线”这回事,一些题目是永远解不开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还需要第二类思考模式:自外而内。

自外而内:借鉴自然界的隐喻、外部学科的启示

都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但这个说法也“过于简单”了,我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阅读这么有趣的事”变成了件特别功利的事情。

考试功利,常年灌输下,学子们自然会归纳出一条:“读书=考好试=功利”的恒等式。

以至于出了学校,多数人的阅读品味竟还停留在看言情小说的阶段。

一旦阅读严肃的书,又回归功利模式,跟工作有关就看,没关就不看。

总之,功利性阅读会让我们永久错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参考的隐喻、思维宝藏。而这些对于我们寻求系统的“第一原理”是不可多得的“辅助线”。

比如:

很多朋友业余时间也大量阅读学习,但时间一长,相信很多人都并没有感知到实质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多数人的阅读并没有触及学习的“第一原理”

这时,一般人的习惯可能会去知乎搜“高效学习”或者付费听一些专家们的“速成论”。请注意,无论是知乎高赞答案还是付费课程,他们都是捡大众喜欢的答案(而不是有用)给到你(这样才能赚钱)……很久之后,才会意识到然并卵。

但是,一旦你放弃“功利心态”,转而去大千世界中寻找答案,会发觉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其他学科”反倒能给到你启示。

比如:

我们观察一下弹簧。把它用力下压,压的越厉害它是不是反弹的越高?那弹簧为什么会弹起来?因为它要恢复原来的“平衡”对吧。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否也存在类似弹簧的“反弹机制”

你想要取得实质进步,就必须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让固化的思维失去平衡,从而获得强劲的弹力。

但是,如果弹簧会说话,你用力压它,它也肯定会喊痛的,思维施压的过程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这顺带解释了为何我们直觉喜欢的阅读跟学习内容(功利类居多)很难让我们实质提升,因为“太舒服了”,让你的思维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而受“弹簧”的“压力-弹力”的隐喻启示,你可能会意识到了学习的“第一原理”是“让思维失去平衡”(意即不会很舒服)。

顺带一提,最前沿的教育已经开始引入这些“平衡-再平衡”构建学习思想。

或许你会说,洞察“自然隐喻”对我们普通人有点难。

那么,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学习其他学科,学生时代称之为“杂科”的思想。

例如,还是刚才提到的学习的“第一原理”。

如果你看过“生命科学”的一些思想。比如,“对大多数细胞生命体而言,平衡等同于死亡”,或者你要是知道,“健康的人心脏跳动是非常不规律的,只有死之前几个小时,心态才会惊人的有规律”,而我们脑细胞也符合细胞的基本规律……

看到这些,就会明白,舒服(平衡)的学习并没有让大脑神经产生多少变化。

如果你对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有所了解,那就会对人类学习能力的进步了解的更彻底。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对于“功利读书”(挑自己喜欢的看)主导的人,又怎么会去观察思考“弹簧的启示”、怎么会吃饱了撑着去看“生命科学”、更不会没事去啃“发生认识论”……这也就白白浪费了“外部现成”的漂亮答案

现实中,透过大自然以及跨学科知识而在各行各业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简略罗列下一些世界级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隐喻)、经济学《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跨学科知识)影响;

丰田汽车著名的“精益生产”受“自组织理论”(跨学科知识)的启示,顺带一提,咱老祖宗,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蕴含了“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值得骄傲。

一个优秀的理论框架,能够为我们探寻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提供众多的隐喻、启示。

这正是人类思维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绝对优势:知识的迁移及创造性应用。

所以我经常强调“非功利阅读”的巨大价值,凭着自身的兴趣(好奇心)引导,能够让你永久掌握更多的优秀理论,而这些思维框架又反过来为你探寻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第一原理”提供现成的工具,让我们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成为可能。

尾声

相信很多人都曾受困于一种诡异的状态:明明意识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点问题,却又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法消减其中的“不满”。

这种情况,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你的努力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领域”的“第一原理”

幸运的是,“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所有人都可以习得的。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由内而外:

凡事均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直到获取一个逻辑自洽,经得起任何事实证据批判的解释,而这个解释通常就可以暂时认为是“第一原理”。(忘了可上拉查看例子)

方式二,自外而内:

放弃“功利阅读”,回归好奇的天性,持续吸纳外部“多元化”的优秀理论(不求多但求质),进而辅助我们跳出认知局限洞察事物的“第一原理”

这两种方式并不是“二选一”的孤立方案,而是彼此交融,互相强化的联结:

方式一是思维驱动力,是寻找、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二为方式一提供更好的思考工具、启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生物学的一个假说「幼态持续」。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成年后的样子维持在古猿的幼年阶段,见下图,一只幼年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很明显,人类与幼年的黑猩猩更相似。

图片源自《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插图

这个假说认为,人类智力之所以取得绝对优势正是因为比其他物种保持更久时间的“好奇心”,其他物种的进步时间很短(仅限年幼时),而人类却有望进步一辈子

我想这是「幼态持续」一个最有趣的「隐喻」了:

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

我们既可以选择“未老先衰”也可以选择“永葆青春”,up to u.

#专栏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想到了丰田的 5W 分析法,一步步地抽丝剥茧,发现本源。

    来自北京 回复
  2. 刚好在读一本书,谈到了第一性原理,前辈聊的很深入,mark!

    来自广东 回复
  3.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第一性原理,但是首先得了解自己,了解事物的真像。但很多时候,碍于认知不足,根本职能从自己知道的地方去想,并不是不相往深的想,而是没办法深

    来自浙江 回复
  4. 这两天在研究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对于新手的我而言,很幸运能发现这篇文章!
    脑子舒不舒服不知道,我就是读爽了!
    因为是手机阅读,先在印象笔记里大致高光下,明天慢慢整理!感谢!!🙏
    最后,丰富的案例解释真的好温暖呀~能看到原版就更好啦哈哈哈!

    回复
  5. 最近阅读很多少加的文章,很喜欢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观点。关于这篇,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少加本文中说到的应该是追本溯源,而非第一性原理。二者都属于演绎法,但演绎的方向不同。前者是从现状演绎到根本问题,就像本文中说到的,会受到认知范围的限制;后者是从这个领域最根本的原理出发,期间可能有无数条演绎的道路,避开导致目前问题的路线,最终解决问题。

    来自福建 回复
  6. 运营指标拆解,用户体验地图,业务流程梳理优化,都是这种思路

    来自广东 回复
  7. “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看了几篇,写的很棒

    来自北京 回复
  8. 李老师,请教一下,您的书单都有哪些呢?

    回复
  9. 好文,好文需要发现的眼睛,我很幸运阅读到这篇文章,多谢李少加先生。PS:少加,你下边有一层的回复有错别字。

    来自北京 回复
    1. 哈哈,谢谢鼓励以及谢谢指出错误~

      来自广东 回复
  10. ✧٩(ˊωˋ*)و✧ 厉害了我的少加~

    回复
    1. 😳

      来自广东 回复
  11. 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 好喜欢这句。

    回复
    1. 目前有部分医科解剖案例初步证实经常动脑的群体年老了能有效避免脑衰退 😳

      来自广东 回复
  12. 第一性原理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不管发生啥事,总能找到这个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也就是找到引发这件事的源头,看了你这篇文章,我再一次感叹,能让自己过的更好的真理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与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过的不好,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人不知道有你说的那条辅助线的存在,二是绝大部分人已经让自己的思维停止探索了,因为探索这件事对于失去好奇心的人来说真的太困难了,每天睡觉打游戏真的最舒服了,这也是为什么丧词火了的原因,努力很累,但不努力一定很爽

    来自浙江 回复
    1. 嗯……感悟良多啊,不过不努力也不会很爽,估计内心深处会很焦虑以及空虚 😡

      来自广东 回复
  13. 虽然不知道说啥,但是似样子乎很有作用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 哈哈,收藏了以后回顾下

      来自广东 回复
  14. 有点难懂,先收藏起来,过半个月再看一遍。

    来自北京 回复
    1. 嗯嗯,不急。后续工作经验或知识累积多了再阅读会有新的触动 :mrgreen:

      来自广东 回复
  15. 最后作者的总结,让我很欣慰。因为我很常抓不住文章的第一原理…

    回复
    1. 😳

      来自广东 回复
  16. 😉 读过的书应该很多,给大家列个书单吧?肯定会有助于提升跨学科思维

    来自上海 回复
    1. 我公众号文章很多的参考里都会提到一些书名的,一口气列不过来 😕 而且有点主观……

      来自广东 回复
  17. 能留个联系方式吗 感觉思考很有深度广度 希望可以多交流学习

    来自北京 回复
    1. 请移步至逼人公众号:少加点班

      来自广东 回复
    2. 楼主,别这么说自己,我心疼啊。 ➡

      来自北京 回复
  18. 大赞,很认同“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要接受不规律。受益匪浅

    来自广东 回复
    1. 其实我小时候就发现,大学里那些知书达理的教授普遍比年纪看上去的还年轻

      来自广东 回复
  19. 少加,我有两点没理解:
    第一,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二,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来自北京 回复
    1.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解释算是比较好的定义,我里面提的三大属性可说是一个补充概括。我觉得第一原理本身就是应用了。习惯了这个思考方式后,你做什么时候都能更戳中“痛点”事半功倍。

      来自广东 回复
  20. 其实简单点来说,看问题要突破表面的一些东西,直击事件的核心本质

    回复
    1. 这问题还真没法「简单」。社会科学领域的东西,简单的基本上等同于「随机」碰运气 😳

      来自广东 回复
  21. 收获还是很多的,但其实全篇看下来记住的更多是作者引用的丰富的外例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而对主题“第一原理”感觉并没有阐述得很清楚。

    回复
    1. 初稿大概1.2万字,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要求删减成6000字左右……可能会有一些话没法说的很透,实属无奈 😡

      来自广东 回复
    2. 少加老师,建议放两版,删减版和原版的,说不定读者更愿意看原版,以后就不用再来回删减了 😉

      来自上海 回复
    3. 相信我,放原版会导致阅读量剧减……有句话说的好:书里面每加一条公式就会让书的销量减少一半 😥

      来自广东 回复
    4. 想看原版 😳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