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初期,如何能更好的留住用户?

9 评论 15159 浏览 56 收藏 10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遵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创造行业的新趋势和模式。所以差异很大

编辑导语:产品初期,留住用户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够精准的抓住用户的需求,从而使零散的用户转为你的忠实用户呢?本文作者从痛点、痒点和兴奋点这三方面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一、前言

当你想要进入某一行业,想要在这个行业站稳,该如何做?

首先就要了解清一个行业,尽可能去摸清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你不能不看清行业的本质与存在的坑就一头扎进去,折腾半天然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认知不够。

然后,还要了解这个行业所面对用户最根本的需求。

当你了解到这些后,设计一款新的产品,在面对强劲的对手,该怎么抢夺资源,留存住用户?

二、吸“精”而非吸“金”

面对用户,就得谈到人性的“七宗罪”,说到底,都是人心的最本能。我们就要掌握住这些人性的心理,可是偏偏太多的产业一上来就一顿介绍,把所有的优点都讲一遍,恨不得你马上掏钱。

每月一看收据,大量的投入,但是毫无可见的收益,让人让不住沉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产品不好?是时机不对?还是产品的卖点没讲明白?

太多的商家过于急功近利,恨不得马上能从用户兜里把钱一张张往外掏。一个产品,刚开始成型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收益,而是用户。

等你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直击用户心中的“七宗罪”,还会怕没有变现的方式吗?

所以,产品初期最主要策略还是“留住用户,而不是最大化收入。”

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总是太着急,恨不得把让用户第一眼就掏出钱包。聪明的企业往往就能抓住用户,让用户自己乖乖的把钱“奉上”。

就比如滴滴出行:滴滴于2014/6/14 问世,当时滴滴出行的用户量较少,但是滴滴为何能在短短的3年内快速崛起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滴滴抓住了用户的心理,当别的打车类型还在想着怎么盈利的时候,滴滴做出了一个大胆了决定——“砸钱”。

就像一个水果摊市场,起初大家都定价一块一斤,我突然去亏本卖五毛一斤,大家蜂拥而至来我这儿买橘子。做着亏本的买卖,大家骂我憨。

慢慢的,别的摊贩做不下去了退出了市场,而有的摊贩慢慢也开始减价售卖。顶不住压力,我找了个财大气粗的合伙干,慢慢做到市场只有一两家卖橘子的。

这时候我想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和竞争对手商量合并一起干,就这样市场只剩下一家卖橘子的。大家想要吃橘子都会来我这儿买,一来二去大家也都默认了买橘子找我,做起了品牌效应。

然后开始一点一点的涨价,每次只涨一点点,这时候大家买橘子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只能来我这儿买。滴滴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滴滴,更能够垄断整个打车市场。

所以,这也可以表明用户价值高于商业价值,当留存住用户之后,满足用户需求,企业也将获得超额回报,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做的是吸“精”而非吸“金”。

从上述中总结留存用户方法,我简单分析下认为有以下三点:

  1. 抓住用户的痛点
  2. 抓住用户的痒点
  3. 抓住用户的兴奋点

三、抓住用户所“痛”

用户说出来的需要,并不一定是用户的需求。这是一句常常被说到的话,也是常常说完就忘的话。

用户需要的不是马,而是速度的替代品。就比如:乔峰大侠,他想要迅速的从西夏赶往大理,当他向店家提出需要,“我想要一匹脚力上好的宝马。”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了,乔峰他真正需要的是马吗?很显然“不是”,他需要的是快速的交通工具。

如果这时候,汽车、飞机刚好新推出,店家能知道乔峰需求,对他说:“这位大侠,俺们店最近来了两样好东西,一个叫汽车、一个叫飞机,速度可比马快多了,马上就能到大理”。

当乔峰了解后非常爽快的使用了飞机,并且给店家额外的“打赏”。所以在面对用户的时候,不能用户需要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抓住用户的痛点。

而很多时候,我们眼里只有产品,追求更好的材料、更新的技术、更加花哨的功能,却忘了用户最基本的需求。

就比如:用户的需求就是想要一个杯子喝水,但是你却侧重的给用户介绍一款保温杯的特点、特色——这样完全就本末倒置了,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

产品始终是产品,但别忘了产品最终是解决用户什么需求,回到需求本身,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盈利机会。制作一款产品,最终的目的是解决用户的需求,但是需要回到需求本身,这样才能能好的去抓住用户的痛点,解决用户需求。

所以,当用户的需求出现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用户需要的本质,解决用户的主要问题。

四、抓住用户所“痒”

痛点是非解决不可的,但是痒点就不一定需要。

痒点更多的是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更多的满足一种更深层的欲望,那我们该怎样去抓住用户的“痒点”举个栗子:很多收入不高的上班族都会对汽车产生一种无限向往,想要自己拥有一辆。

他想买车的“痛”和“痒”是什么?

他的痛点就是“拥有一辆汽车代步、便捷”,痒点就是“心理上的优越感和炫耀”。再比如:面对疯涨的房价,房地产的广告语:房价这样涨,时间那么长,不买你悔终生!

住房是刚需,房价疯涨,让你购不着,这买不到的感觉就是“痒”。

所以说,痛点对应的是解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而痒点更多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给人一种在心理上更好的满足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刺激痒点让消费者非搔痒不可。

五、抓住用户的“兴奋点”

兴奋点不同于痛点和痒点,兴奋点即产品的卖点。简单地说就是和同类产品相比,你的产品所体现的差异化特色,只要你把产品介绍完,一下就能抓住了客户的G点,打动人心。

举个例子:“农夫山泉,有点甜”字数虽少,但是却蕴含较大的信息量。

  1. 将自己的品牌展示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让用接受这个品牌;
  2. 将自己产品的特点展现出来,符合山泉的定位,有点甜突出自然、口感好、健康的特点,完美的抓住了用户的G点。

还比如蒙牛特仑苏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仑苏,牛奶有很多种,但是特仑苏可能就是不一样,你会不会因为好奇心的驱动,去购买呢?

六、结语

不管是做怎样产品,不管是哪一行业,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痛点、痒点和兴奋点。

痛点对应的是解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痒点更多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兴奋则是点产品的特点。想要留住用户,首先要满足的就是用户的痛点,其次就要满足用户的痒点和兴奋点。

一款好的产品,不仅能抓住用户的痛点,还能满足用户的痒点和兴奋点,这样的一款产品用户定会心甘情愿的去使用。

当用户心甘情愿的使用这款产品时,用户就会留存了。

 

本文由 @胡图图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用户的痛点(刚需),用户的痒点(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一种更深层的欲望),用户的兴奋点(产品的卖点)。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回复
  2. 个人对最后一点的“兴奋点”的表达不是很赞同,原因如下:
    1、个人理解的“兴奋点”是产品中的一个魅力属性,产品中没有这个功能没所谓。有了,被用户发现了,那就会很爽。举个例子,微信中双击“微信”tab可以迅速定位到未读消息就是类似的属性;
    2、因此,兴奋点应该是用户体验后才能得出的结论,但作者提到的农夫山泉和特仑苏的例子,这两者是从广告营销的角度入手,抓住了用户的好奇心、潜移默化植入他们的概念,这一类不算是兴奋点范畴吧。
    敬请指教。

    来自广东 回复
    1. “兴奋点”我的理解是用户需求和产品特点,两者相结合。
      就比如农夫山泉这个例子,用户选择它,本质的需求是需要水,为什么选择它,而不选择它的竞品,这个时候就是“有点甜”“有矿物质”这些都是产品的属性,刚好抓住了客户的G点,这个时候用户才回选择它。
      你上述所讲到的微信那个功能,我认为也是属于产品的属性,只是以不同的展现方式展示在用户面前。

      来自湖北 回复
    2. 赞同

      来自江苏 回复
    3. 11

      来自江苏 回复
  3. 挺好的,学到了

    回复
    1. 是的

      来自江苏 回复
    2. 学到了

      来自江苏 回复
  4. 写的很好!

    来自山西 回复
专题
9111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不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要具备数据分析基本能力。
专题
1696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基础功能的实现原理和设计理解。
专题
15223人已学习14篇文章
用户生命周期是每个产品经理都必须要注意的一个点,它能够衡量用户对产品产生的价值,也是运营手段的最终衡量指标。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专题
1731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每年一到年底,各家APP平台就会陆续推出年度报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年度报告的设计思路。
专题
1271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LLM=Large Language Model 大语言模型,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它能够学习到自然语言的语法和语义,从而可以生成人类可读的文本。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大语言模型的知识。
专题
1474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无论是对于需求的挖掘,还是对于产品的设计迭代,用户访谈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