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一场以“痛点”为名的行业革命,能打破美团的“辛苦钱”垄断吗?
当外卖行业逐渐陷入“流量至上”的内卷时,京东的入局似乎带来了一场新的变革。从商家的高佣金困境,到骑手权益的缺失,再到消费者对品质的担忧,京东试图通过重构规则,打破美团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次对行业痛点的深度剖析与挑战。
当刘强东骑着电动车穿过北京CBD送外卖的照片刷屏时,这场战役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竞争,成为算力时代对”流量=一切”的终极拷问。
一、从电脑城到外卖:京东的“痛点生意”逻辑
很多人都忘了京东是怎么起家的。
20年前在电脑城配电脑,实在是太黑了,3C配件也不透明,装机就像宰猪。京东的崛起,是对3C行业“价格不透明、服务不标准”痛点的颠覆,通过自营模式建立标准化供应链,将分散的线下市场整合为可信任的线上平台。
2025年,当美团外卖日订单量突破9800万单时,刘强东再次举起”价格透明”的大旗,试图用京东模式重构外卖生态。这种选择并非偶然:
历史镜像:电脑城时代30%的暴利空间,与当下外卖行业”佣金+配送费+营销费”构成的25%综合费率惊人相似。京东2024年核心3C品类增速放缓至7.5%,而美团闪购的3C订单占比已飙升至22%,即时零售正在蚕食京东腹地。
如今,京东将同样的逻辑复制到外卖行业:当“流量内卷”成为行业共识,京东看到的却是消费者、商家、骑手三方的深层痛点。
在外卖市场,美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核心本地商业收入达656亿元,配送服务收入占比29%,佣金与广告收入同样强势。
然而,商家端对“隐形地租”(平台抽佣)的抱怨、骑手社保缺失的争议、消费者对“幽灵厨房”的担忧,共同构成了行业的“三重矛盾”。京东的入局,正是试图用差异化策略撕开这些痛点:
- 商家端:2025年5月前入驻的商家全年0佣金,吸引连锁品牌入驻,解决中小平台抽佣过高的问题;
- 骑手端:全员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年成本超22亿元,直接挑战行业“低成本人力”潜规则;
- 消费端:主打“品质堂食”,严格审核商家资质,避免“低价低质”恶性竞争。
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将外卖从“流量游戏”拉回“价值重构”——京东试图证明,行业的“辛苦钱”并非只能通过压榨生态参与者获得。
二、美团的“护城河”与京东的“三板斧”
尽管京东来势汹汹,但美团的地位仍难撼动。2024年,美团总营收3376亿元,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同比增长61%,其优势在于:
- 规模壁垒:745万骑手、67.4%的市场份额,形成“高频带低频”的生态协同;
- 精细化运营:从算法调度到商户分层,美团已构建复杂的运营体系;
- 用户心智:日均打开频次是京东的3倍以上,外卖与美团几乎画上等号。
面对如此壁垒,京东的破局依赖于三大核心能力:
- 物流基因:达达120万骑手支撑“最快9分钟送达”,复用京东在即时零售(如医药、生鲜)的履约经验;
- 供应链优势:通过自营模式积累的高端用户信任度,吸引连锁品牌合作,形成“品质外卖”标签;
- 生态协同:以外卖为入口,联动京东主站3C数码、日百等低频消费,实现流量闭环。
然而,初期数据并不乐观:2025年1月补贴减少后,京东外卖日单量回落至2万单,仅为高峰期的5%1。即便4月宣布日订单突破100万,仍与美团日均7000万单差距悬殊。
三、不是“补贴战”,而是“规则战”:京东的阳谋
与滴滴、抖音等“烧钱攻擂者”不同,京东的策略更注重规则重构:
- 对商家:0佣金政策虽短期让利,但长期依赖供应链赋能(如数据服务、仓储支持),这与京东在电商领域的“自营+平台”逻辑一脉相承;
- 对骑手:五险一金不仅是福利,更是降低流动率、提升服务稳定性的成本优化——京东测算显示,骑手留存率提升可抵消22亿元年支出;
- 对行业:通过社保政策倒逼美团、饿了么跟进,否则将面临“剥削平台”的舆论压力,这类似于京东早年推动快递员社保全覆盖的“阳谋”。
这一策略的底层逻辑是:外卖行业的竞争已从“效率优先”转向“价值分配”。当美团通过算法压缩配送时间、抖音以低价团购冲击市场时,京东选择了一条更“重”但更可持续的路径——用合规化与品质化重塑行业规则。
四、美团的“双线防御”:出海与AI的反击
面对京东的攻势,美团并未被动防守,而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构建新增长极:
- 出海突围:旗下Keeta在中东快速扩张,2024年覆盖沙特主要城市,预计2028年占GCC市场20%份额。中东市场的高客单价(人均订单价是国内的2倍)、低人力成本(依赖外劳)为美团提供了利润缓冲带;
- AI战略:推出自研大模型“龙猫”,探索AI Agent(如“生活小秘书”),试图将配送调度、用户推荐、商家运营全面智能化。
与此同时,美团在国内市场悄然调整策略:
- 收缩补贴:2024年Q4配送服务收入增长得益于补贴减少,单均配送成本下降15%;
- 测试自取服务:将App首页入口改为“自取”,用确定性的到店体验分流京东的“即时配送”优势;
- 改善骑手待遇: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回应京东的“福利攻势”。
美团的反应证明,外卖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业务延伸到生态协同与技术护城河。
五、谁能赢?一场关于“行业本质”的终极拷问
京东与美团的较量,本质是对“外卖行业本质”的两种定义:
- 美团视角:外卖是“流量入口”,需通过高频消费延伸至到店、酒旅、闪购,形成生活服务超级平台;
- 京东视角:外卖是“零售基础设施”,需与供应链、即时配送深度融合,成为全品类零售的“最后一环”。
短期来看,美团仍占据绝对优势,但其核心风险在于:过度依赖算法优化与规模效应,可能导致生态参与者(商家、骑手)的长期不满意度累积。而京东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品质化与规模化之间找到平衡——过度依赖连锁品牌可能导致品类丰富度不足,难以覆盖长尾需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更好的规则”付费? 京东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拼好饭、9.9元咖啡成为主流,低价仍是用户最敏感的决策因素。若京东无法在品质与价格间找到平衡点,其“规则革命”可能沦为小众市场的自我感动。
结语:温水里的青蛙,是否需要一条鲶鱼?
董明珠曾评价刘强东:“他从不谈价,但格力的品质不会因此妥协。” 这种“价值优先”的理念,或许正是京东外卖的终极目标——不是颠覆美团,而是证明行业可以更健康、更可持续。
当字节、滴滴因“轻资产、快补贴”模式败退时,京东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无论成败,这场战役都已将外卖行业推向新阶段:从“资本催生的流量游戏”到“价值分配的利益重构”。至少,骑手的社保、商家的0佣金、消费者的品质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改变的可能。
正如王兴所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它。” 而刘强东的答案或许是:“创造未来,先从解决痛点开始。”
本文由 @加薪在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写得太好了
感谢。 本周新发【“网约车一哥”滴滴,也开始送外卖了?】
现在的外卖行业也真的是超级卷了,京东的这场战役都已将外卖行业推向新阶段:从“资本催生的流量游戏”到“价值分配的利益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