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说,他想转行去当AI产品经理了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许多人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纷纷考虑转行进入AI行业,甚至将其视为职场困境的“救命稻草”。然而,AI行业并非一片坦途,它既有无限可能,也有诸多挑战。本文通过作者与一位前同事的对话引出这一现象,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现状、优势与局限,以及AI产品经理这一角色所需的技能和素养。
1.
前阵子一个很久没有接触的前同事突然发消息问我最近在干什么,虽然很久没有联系,但我还是一下就能代入和他对话的场景。
寒暄几句,话题就滑向职场人的经典叙事—环境不好,找不到工作,然后转头就是一句后面打算换换赛道,看看AI方面的工作。
这个对话就突然让我联想到一个场景,初中时为了逃避学业的同学,总是会吹嘘自己在社会上认识的大哥,上学上不明白就想着混社会搞个年薪百万。
我甚至都不觉得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这就是一种劣根性,用不切实际的乐观掩饰现实中的困境,将概率极低的事物视作唯一的希望。
如果AI是一种人类思维,它和这类人的思考方式就是完全的正反面。
2.
每次AI产品的问世,都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焦虑,经常能看到大家在谈论一些AI又帮我实现了什么功能,提高了多少效率之类的话题。
但热度过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AI而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
根本原因当然还是AI产品没有进入到大多数人的应用场景中和固有思维所致,我个人当然是建议大家尽早了解AI的原理以及它当下的应用边界。
我个人并不是一个AI的狂热爱好者,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其实已经潜移默化的带给了我一些改变。像搜索引擎的使用,我几乎已经从信息流中寻找答案变到完全依赖AI给我的答案;包括在一些复杂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不光是文献资料的查找它还能帮我做信息的二次筛选和优先级关联,让我在这方面能节省很大时间。
但同样,它的缺陷也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以假乱真的回答会让我难辨真伪。而且前阵子,作为电竞爱好者,AI因为某一场比赛的热度太大,搜索词汇太多,生成了一条假词条并且还霸榜热搜,这种误导也是非常致命的。
3.
AI的本质是通过算法在数据中寻找规律,以数据培养训练大模型,让AI有了思考过程和学习能力。
但当前的模型能力经常会让它做出一些误判,且在真实的场景中远远没有达到满足人类复杂需求的期望。
反观当下一些还不错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用单一能力(绘画、数据信息处理等)为业务侧赋能。
例如飞猪的旅行规划师,旅行推荐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要考虑住宿/出行/天气/预算等等因素,且不说是酒店、车票/机票之类的资源需要官网及一些OTA平台才能查询,光是景点门票以及真实的出行体验参考AI都很难提供。
而飞猪对于旅行规划,没有对整个场景做整体的规划,而是分了出行、住宿、路线、攻略等多个维度,每个垂类的维度可以进行专门的微调训练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也许是更小更垂类的模型能更具应用场景,也更容易诞生一些所谓的超级app。这个行业现阶段需要的是了解AI原理并具有一定业务储备的人,对于常规互联网行业,门槛一定是越来越高的,如果还盲目的把它作为备选项,我只能祝你好运。
4.
如今的AI行业是逐渐回归理性的阶段,大家慢慢意识到现阶段它还不足以支撑落地完全满足人类的产品,但千万不要低估它。
可能我们永远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很多情况我们看到一个单词就能明白它的意思,面对复杂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很好的解构有些人却完全理解不了。
生成式对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少惊艳,但第一次了解怎么让大模型具备思考能力才是给了我最大感悟的。
前阵子在医学行业看到一个采访,行业内的人开始使用AI协助会诊,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循证医学医学上(西医)上训练的大模型,给出的很多会诊建议都和中医有很高的相似性。
在此之前,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玄学,很多的古人经验无法被后人论证,当大模型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帮助我们揭示了事物的底层运行原理。
所有人类关于科幻、下意识等缥缈的思想或举动,我一直感觉总有一天AI会告诉我们答案。
即使你没有从事相关行业,甚至还干着一些体力活,我还是建议大家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不必去唱多或者唱衰这些东西,真实感受它就可以。
我们,离真相很远;你,也许无处不在
专栏作家
都市摆渡人,公众号:都市摆渡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电商行业资深产品经理,专注提升产品认知和思维,期待共同进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