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回答被举报之后……

4 评论 8974 浏览 47 收藏 15 分钟

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但是被举报了,理由是色情低俗。于是,我在被举报之后看是研究这件事情……

刚刚发现,回答似乎被举报了,被举报是我活该,没有按照自己的基本原则行事。感谢这位举报者,提醒我该时刻注意透明度的原则,要做可以完全公开透明、经得起考验的事情。

发现问题后,我先删除了分享在朋友圈的分享,以免造成无效点击,然后开始研究这件事情。

首先看一下原因:色情低俗;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图片的原因,有个截图中的广告确实不雅;

对此,我首先思考了引发问题可能的方式:

  1. 系统自动判断;
  2. 人工举报及审核。

问题来了,有两种可能性,为何本文标题是“被举报”呢?

第一种可能性:系统自动判断:知乎可能有这样的机制,对上传的图片进行基本的鉴黄。

第二种可能性:人工举报及审核:这个可能性也很大,原因是回答并不是立刻或很快就被要求修改,而是相对较长时间之后才出现的,加之我将回答分享在了朋友圈内,这个回答有被人看到的前提基础。

为了确认,去研究了这个功能本身,发现这个功能确实是建立在举报基础上的,所以应该是第二种可能性。

解决了这个疑问,开始去探索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收到通知?

这种与用户相关的信息,知乎一般会通知到相关者;在这里不得不表达一下我对知乎在通知方面的细节赞赏:

知乎践行了一个尊重知情权的基本原则:变动通知到所有相关成员。

在内容说明里,也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通知:

没有收到,能想到的有几种可能性:

(1)系统延迟或多端不一致:为了验证,查看了APP,发现并无新的私信

(2)私信设置问题,拦截了系统信息;在查看私信设置后,确认并未拦截(也没有拦截的选项)

(3)将系统管理员拉入了黑名单:查看黑名单后,发现并无任何黑名单

(4)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的通知;查看邮件后,并无新邮件

经过多方验证后,我判断有可能是知乎系统原因,给官方发了一封私信,希望能够查实情况:

以下是在此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内容

(1)信息设置

信息设置,知乎做了很好的分类,但还是有改进空间。

1)私信设置:陌生人私信箱的设计很精髓,将私信以互动双方是否建立了关系为标准进行了分类,凸显了对细节的掌控力。

2)邀请信息设置:描述不够精准,使用“互动信息设置”更为恰当,邀请我回答与提及我还可以说是邀请,评论或回复就与邀请无关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文字使用问题呢?

从描述 “有人对我发出邀请时,我会收到消息通知” 中可以发现可能的原因,这个分类原本应该不是分类,而是一个单独的选项,就是邀请信息设置,后来将信息进行归类,将这个单独的选项设计为了一个分类,但是没有在属性变化后做相应的调整。

3)赞同/赞赏信息设置

描述部分用词有些疑问:“谁”这个字,在开头使用一般在疑问句内,有两个修改的建议方向:

  1. 在句中使用:我的回答被谁赞同时,我会收到消息通知
  2. 更换其他词语:有人赞同我的回答时,我会收到信息通知

4)关注信息设置

这个分类下有几个问题:

含有不应包含的内容:放在这里,可能是暂时没有适合的分类放。

描述没有概括分支选项:描述是“我的关注内容有新动态时,我会收到信息通知”,看完设置选项后发现不止有我的关注还有关注我的,不止有内容还有人;建议使用这个描述:我的关注有新动态时,我会收到消息通知;我的关注可以包含我关注的与关注我的这两项内容。

5)邮件设置

这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我学习的细节点,第二个选项:有人邀请我回答时邮件提醒我;这个接收的范围是由上面另外一个选项控制的,这样就表现出了相关功能的一致性。

曾经在研究知乎时,发现过另一个十分值得学习的地方:知乎会对删除的答案进行备份,发送到作者的邮箱;如果这个设计还在的话,建议在邮件设置内也加入这个选项。

(2)中间状态的设计

中间状态的设计,又是这次研究中发现的一个值得重点学习的地方。

什么是中间状态?

这段内有最后一句:这一思路可能会应用到未来社区管理改进的更多方面;这句话说明了知乎官方发现了中间状态的特殊作用,将之应用于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通用模式。

产品中充满了各种冲突与矛盾,权衡与选择的能力不可缺少。这类中间状态的设计,使事物状态脱离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限制,进入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可以满足复杂场景的需求。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产品中总是存在大量中间状态,比如:开放与封闭中间的半开放、强关系与弱关系中间的半熟关系、完全上线与不上线之间的灰度上线等等。

灰度发布(又名金丝雀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在其上可以进行A/B testing,即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用产品特性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产品特性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

为了解决一个工作状态问题,我也曾发现一种中间状态;在工作中,有两个状态相反但同样有害:习以为然与完全陌生。

第一个状态是一种过于熟悉导致无法改进的状态,第二个状态则是过于陌生导致无法改进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两个状态的限制,我推荐同事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无感(不设前提)状态,既不保持熟悉状态也不保持陌生状态。

感谢知乎,我将继续研究中间状态的作用及原理。

这次深入研究是一次有益的经历,我常常在文章中说:学习一个人的精华,就是去学习这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世界做朋友,将世界运行中发生的一切皆视为宝贵的助力,从中汲取力量,便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换位思考,还可以继续研究,如果我是知乎,会如何设计接下来的流程,如何对修改后的答案进行快速审核?

首先我应该思考这个事情最适合哪种角色去做?

在我修改答案后五个小时,仍然在评估中,说明整个过程应该是人工审核的,人工审核就会受制于上班时间及审核人数及效率等因素。

完全交给会员自组织审核,是否又合适呢?也不够合适,这时候或许我可以建立一个中间状态:对可以自动化审核的部分进行自动化审核,其他一部分发动会员参与共同审核,一部分交于官方。

为了快速审核,我还应该寻找增强效率的方法,比如:

  1. 审核时标记:在审核的同时需要一个快速标记的功能;
  2. 提交后对比:在用户提交后,可以对标记位置及增删改的内容进行快速对比,或者进行新的标记。

黑客Eric S·Raymond在开源经典《大教堂与集市》中提出了一些原则:

  1. 软件应当尽早发布,而且要经常发布,发布时可以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不是要等到各方面都已经完美无缺再行发布;
  2. 用户应该被当做共同开发者来对待;
  3. 只要有足够多的眼睛,就会让所有的问题浮现。

站在用户(自己)角度看知乎,与站在知乎的角度看用户(自己),确实会有很大不同,但或许必须同时做到两种角色,才可以完成真正的产品研究。

假如我是知乎,看到这类文章,我会从中发现多样化背景的用户对改进产品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有益于用户深度参与的开放性机制,那么产品将受益巨大。

就如《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一名通用电气的老工人说的话:你花钱使用了我的双手,其实你还可以无偿使用我的大脑。

前段时间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到一个概念:自催化,描述了一种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同时也是催化剂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开启,便会自我催化,越来越快,直到到达顶点后开始变慢;病毒营销便是一种自催化过程,营销的生成物同时也是催化剂。

这类过程很难发现,幸运的是,这次研究让我发现了一个:创建用户可以深度参与的环境,将会建立一种类似于自催化过程的化学反应基础。

 

作者:天下雪,公众号:skyfollowsnow

本文由 @天下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brd

    回复
  2. 你花钱使用了我的双手,其实你还可以无偿使用我的大脑。

    回复
    1. 感谢评论,这个逻辑是很有意思的。。。

      来自福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