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直觉思维,会让你越来越“穷”!

9 评论 10123 浏览 66 收藏 13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遵循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创造行业的新趋势和模式。所以差异很大

消费升级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人性物欲的升级。

近两年有个被用烂了的词,叫“消费升级”

但在我看来,真正升级的不是消费者的口袋,而是商家的套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先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说消费的本质不是购买价值,而是价格?
  2. 为什么我们会买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3. 为什么越是需要排队购买的商品,人们的价格容忍度却越高?
  4.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你的每一次消费决策?

01 为什么买了不需要的东西,你却觉得“物超所值”?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价值。比如:前两天,我陪家人逛宜家,出来的时候随手买了一套149元的马克杯。毕竟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

除此以外,之所以顺带买了马克杯,还因为相比周遭环境里其它的高客单价商品,149元买6个马克杯简直不能再“划算”了。然而,当我刚从付款台走出大门时,家人却来了一句:“这不是我前两天在淘宝要买的杯子吗?你当时明明说不需要啊。”

我回想了一下还真是。于是弱弱地问了一句:“这杯子在淘宝多少钱啊?”

家人回答:“59块钱6个”…

你看,明明同样的东西,当你给它不同的参考背景,往往就会凸显出不同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叫做「参照依赖」,即:我们多数人对于得失的判断,并不取决于对象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心理上设定的参照点。

换句话说,影响我们对价格进行决策的,有时候并非是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消费者剩余”

就像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愿对某件商品所付出的价格,最终取决于他的心理预期,而并非商品的实际售价。”

这就好比我宁愿在宜家里买149元的马克杯,也不愿在淘宝上花59块钱买马克杯,这是因为我在宜家那里分泌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这也就是为什么据说Hermès在全世界,每38秒就会卖掉一条丝巾?

因为除了其本身的美观外,相比它动辄几万块钱的包包,三五千就能买到一款顶级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简直不能再“划算”了。

02 为什么说相比价值本身,人们更在意的是“出场顺序”?

人们常说:在爱情里,恋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

如果你一开始遇到对的人,那么往后个个是渣男;如果你一开始遇到的是渣男,那么往后个个都是对的人。

同样的道理,在日常消费中亦是如此。比如:翻开餐厅里的菜单,里面的价格往往是从高到低排序。

为什么呢?因为据消费心理研究发现:如果商家按照从高到低排列价位,那么消费者便更容易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营销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夜店观察消费者购买啤酒的情况。在他们选定的夜店有两种酒单的设计:一种是啤酒价格由高至低,另一种是啤酒价格由低至高排列。

整个研究为时8周,然后由服务员悄悄纪录消费者啤酒购买的情况。统计结束,总共卖出1195瓶啤酒。

结果发现:

  1. 由低至高的菜单,消费者平均购买啤酒的均价是5.78美金;
  2. 而价格由高至低的菜单,消费者平均购买啤酒的价格是6.02美金;
  3. 后者比前者的均价高出0.24美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上,这被称之为「沉锚效应」。

意思是说,人们在对某种事物做出判断时,非常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是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而以上将我们思维所深深框住的第一印象(比如价格的高低),也就被称作影响我们进一步行为的“锚点”。

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因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而形成对商品价值的推论。

当他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越高,随后的价格敏感度就越弱;当他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越低,随后的价格敏感度就越强。换言之,当商家的价格是从低到高排列时,消费者每往下看一个商品,在他心理损失的是价格,因此为了降低这种损失,他会在一开始就购入较低价的商品;

但如果商家的价格是从高到低排列,消费者虽然看到商品越来越便宜,但在潜意识里则会觉得商品的质量也在逐渐下降,因此便更有动机去买较高价的商品。

再举个例子:从前租房子的时候联系中介带我看房,后来看得多了便发现一个细节。

通常情况下,当我大概描述出一个租房需求时,多数中介总会先带我去看一个高出预算很多的(豪华)房子,然后再带我去看一间便宜很多的(糟糕)房子,最后才会带我去看一个比我预算需求稍高(但在接受范围内)的房子。

因此,我每次花出去的实际费用都会比心理预期高一些。这就是典型的“沉锚效应”。

当然,沉锚效应也不全是缺点,它还能反过来成为我们日常中说服他人的绝佳利器。比如:你是一家餐厅老板,因为最近菜价上涨而头疼,但又害怕一提价消费者会有意见。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试试将“提高价格”的说法,改为“取消原有折扣”,这样或许可以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损失。

又如:很多公司为了杜绝员工迟到,会在明文规定上写着:“若迟到XX次以上,将扣除200元全勤奖。”这种方法不但没起作用,反而引来不少员工抱怨。所以,后来有的公司便做了调整,把上述的规定改为:“如果每天都不迟到,当月奖励200元全勤奖。”于是,迟到者大幅锐减。

以上,便是沉锚效应的进一步延伸,在心理学上也称之为「语义效应」。

即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也会截然不同。

03 为什么排队时间越长,人们花出去的钱反而越多?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总说“时间就是金钱”,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心甘情愿把时间用来去等待呢?

  • 比如,有人在三里屯排2个小时队只为了买杯喜茶;
  • 比如,有人凌晨4点蹲在苹果店门口等待抢Iphone X;
  • 比如,有的超市清仓打折引来无数背着行李箱扫货的广场舞大妈
  • ……

正如你所了解的,之所以有人会排队,本质上是因为“从众心理”。而且当你所掌握的信息越少时,我们越会展示出明显的从众行为,从而让大多数人的行为成为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你知道吗?当我们加入了从众者的行列后,它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多买多得”的消费冲动。

比如很多人到折扣商场里买衣服,当看到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往往就会忍不住往购物筐里多塞几件。

为什么排队会引发更多的购买呢?因为当我们消费时,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而排队的消费者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投入了时间成本,就要想办法从其他的地方“赚”回来。

换言之,他们会想:“既然排了这么久,那就不如多买一些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多的消费,反而成了很多人降低单位时间成本的安慰剂。

除此以外,花了大代价(比如排队)购买的商品,往往会获得我们更高的评价。

这种直觉性思维,在心理学上叫做「禀赋效应」。

所谓「禀赋效应」,就是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比如为什么家长们都觉得自己家的娃好看?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孩子就是家长亲手缔造出的产品,付出的心血越多,对其的评价也就越高。

同样道理,当我们购买一件商品时,为之所付出的综合成本越高,往往对其的评价也就越高。

好比我有个朋友,之前他独自去撒哈拉沙漠旅行,回来时带了一把沙子,放在家里装进精致的瓶子里好好保藏。反之,他还有一块别人送他的昂贵翡翠,他却将其放在了凉台花盆旁的一个角落。

在外人眼里,那块翡翠可比沙子值钱多了,可对他而言,显然一把沙子的代价才更加昂贵。

因此看来,之所以很多商家会花重金雇人排队,不单能吸引更多的顾客,还有可能刺激到消费者掏出更多钱。

除此之外,「禀赋效应」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启发?不妨换你来思考一下。

举个例子:许多商家都喜欢搞免费试吃、免费试用的活动,尤其在互联网,几乎所有在线的商品一开始全都免费。为什么大家要这么做呢?

除了竞争因素的考量外,免费可以产生两个直接效果:

  1. 让用户更快地参与;
  2. 让用户在无意识下付出(行为)成本。

在商业中,这也叫做“宜家效应”,即很多人愿意购买宜家的商品,并非因为它真的便宜,而是人们更愿意享受DIY产品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总结来说,所谓的消费升级,其本质上不过是一场人性物欲的升级。

所以,当你面对眼花缭乱的logo,以及五花八门的商品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对你而言,什么是真需求,什么是伪需求?

或者,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消费心理,让它成为你纵横商海的利器。

#专栏作家#

墨多先生,公众号:墨多先生(ID:mrmodu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北京大学硕士,资深产品经理,连续创业者,关注职场与个人成长,突破思维的平庸。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

    回复
  2. 理论+实例结合,很棒的文

    来自广东 回复
  3. 受益匪浅

    回复
  4. 排队购物花费的时间是沉没成本,所以消费者倾向于以“多买”的形式,来填补这项既已确定并不断累加的付出

    回复
  5. 点赞

    回复
  6. 文章对个人消费和设计产品均有启发,感谢。

    回复
  7. 若有所思,想了解更多这样消费心理,作者有比较好的书推荐吗?

    来自山西 回复
    1. 推荐一本 怪诞行为学

      来自福建 回复
  8. 写的蛮好,感谢

    来自福建 回复
专题
1537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搭建营销中心指南。
专题
1463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析了用户运营策略的案例,为如何做用户运营策略提供了思路。
专题
1740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产品运营。
专题
1243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数字化平台搭建,适用于企业已经有稳定的业务和资源,希望通过数字化平台做资源变现实现盈利,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客户、交易、需求、场景全部数据化。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数字化平台。
专题
36792人已学习19篇文章
新媒体运营,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专题
36842人已学习14篇文章
订单系统是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逻辑复杂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