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解构行业或领域发展到不同阶段的普遍规律

0 评论 9778 浏览 42 收藏 6 分钟

不同行业总是可以被分为这几大类: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用点通俗的话解释一下:

  • 资本密集型:有更多的钱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 知识密集型:有更多聪明且合适的人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 劳动密集型:有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早期的互联网时代,三大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QQ这些在最早期的时候,都算是知识密集型的产品,需要跟更多聪明且合适的人来把事情做出来,即越是新技术喷薄而出的早期,由于这时候空白领域很多,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越有优势。比如现在我们来看VR、AR、新能源,都是新技术呼之欲出,而这个时候,越是知识密集型即能够做出1.0产品的东西的团队越是有更大的胜算。

同样的类比可以放到200年前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近代的计算机科技革命、工业4.0革命也是一样。

当一个领域或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来到成熟期,则是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并立的驱动。由于早期的很多空白领域都被填补,资本密集的产品越多,模式创新不足以支撑强悍的商业模式和壁垒。这个时候,有更多的钱占领更大的市场和树立竞争壁垒,在渠道和推广上打败竞争对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美团、滴滴和携程,分别在千团大战、惨烈的O2O叫车大战和在线旅游市场争夺战中胜出,实现了阶段性战争胜利。

百度、腾讯这种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也玩起资本运作,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卡位,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互联网行业里获得更多利益,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而中国的“互联网+”、“+互联网”方兴未艾,某种意义上也是给劳动密集型或低维知识密集插上高维知识和资本的翅膀。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就是高维打低维的降维战(歼灭战,比如互联网行业下沉)、而“+互联网”就是低维升高维的增维战(自我革命),这里主要的变量是劳动和资本,知识是早期的驱动力。

一个技术发展到了中后期或者完全成熟期,其实对于很多东西大家都懂了、没有那么新鲜了,也都知道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需要什么样的人力支撑。这个时候,当大家在这个层面的差异化竞争成本越来越低,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对顶层规划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资本层面的运作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而竞争成本的越来越高也倾向于最后干掉这个竞争成本转而形成某种意义的利益垄断,这个逻辑是符合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逻辑的。

再来聊聊垄断,垄断在某种上其实是好事情,减少无意义的、甚至恶性的竞争,让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市场的定价权,有精力去改良产品和形成新的服务。当然,如果因为垄断而形成了垄断价格,恶意收购等反市场的行为,这个时候,其实是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要去解决的事情,无论是来自于国家的还是组织的。

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都是因为稀缺而此消彼长的。以劳动和知识可以分别以蓝领和白领来表示,中国的用工荒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劳动型和知识型此消彼长的结果,更多劳动型转换为了知识型或者更多的人选择成为知识型。

新技术如物联网、车联网、VR、AR、3D打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东西,一旦成熟,它们都很可能会把现有格局打的稀烂,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大家都不清楚,而这个时候由于稀缺的是知识,所以知识密集型的崛起是必然。

当一个行业到了规则、玩法成熟的时候,人力的边际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算出来,那就是劳动密集型以及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力从而又是一个资本密集的活儿(资本运作能力)。

当技术成熟、模式壁垒和差异化竞争成本极低的时候,就必然会成为资本密集的大战,争夺渠道、推广资源并抢夺更多的市场,资本大战一触即发。

早期看不清的时候,靠知识;中期看清了,靠模式(知识定义的维度)、差异化(知识)和渠道(资本、劳动);到了后期,还没进场的就别进来了,这个时候靠资本(除非你就是资本寡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王懿Lucien(微信公众号:jishugou)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