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科技互联网十大预测(下篇)

0 评论 5347 浏览 5 收藏 21 分钟

在之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满满“火药味”,XR存在着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随着2023年的到来,新能源汽车、加密货币、XR等行业又将发生哪些变化?本文做了五个行业的相关预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轮疫情已近尾声”,中疾控研判,“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这是节后最好的消息。寒气,是否会与疫情一起消散?

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在内卷中爆发。而XR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期待拐点出现。可以肯定的是,经过疫情的“至暗时刻”,加密货币等始于疯狂的产业将会冷静下来。

一、兔角牛翼:加密货币产业继续遇冷

  • 原意: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 兔年新解:加密货币投资者一心想设计一套替代性金融系统,但这种“兔角牛翼”的模式本身就存在极大风险。2023年,炒币等相关行业和行为将持续遇冷,而真正大行其道的将是在国家信用护航下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兔年如何做大做广,值得关注。

从2021年的行情异常火爆,到2022年的哀鸿遍野,加密货币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疯狂奇遇,从大喜到大悲,一众币圈追捧者开始对加密货币产生了怀疑。

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背景下,2022年5月,号称“币圈茅台”的LUNA币闪崩;2022年7月,币圈对冲基金三箭资本(Three Arrows Capital)、加密借贷平台Celsius Network与Voyager Digital等接连申请破产。

Glassnode 数据显示,全球比特币投资者在2022年共计损失1950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3597亿元),损失非常惨重,币圈“一夜暴富”神话破灭。此外,加密货币领域的非法交易和网络犯罪的金额连续上升,在2022年创下20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相对传统洗钱犯罪,利用加密资产进行洗钱犯罪更不易被发现和追踪,使得各国政府对之始终持有高度警惕之心。因此,2023年加密行业或许会面临更多更严密的监管。

相比之下,由国家信用护航的数字货币在2022年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步伐无疑会更加快速。

2022年,从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公布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到发布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推动数字人民币迈入资本市场、将数字人民币纳入流通中货币统计,数字人民币领域大事不断。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与实物人民币一样,本质上都是货币组成部分。就在数天前,央行表示,将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和生态体系建设。

2023年,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数字人民币更有用武之地,一方面通过便捷提供兑换、支付、钱包管理等服务,支持线上线下全场景应用,另一方面提升交易透明度和资金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结算和合规成本。

同时,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表示要稳健推出数字货币政策。去年11月,纽约联储银行创新中心(NYIC)发布声明称,与包括花旗集团、汇丰控股、万事达卡等在内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开始为期3个月的数字美元试点。同样是在去年11月,日本央行相关人士表示将联合三菱东京 UFJ 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这三大巨头商业银行,以及各个地方性银行合作进行数字日元发行试点。

经历了2022年“至暗时刻”后,2023年新年伊始,比特币意外迎来了“开门红”,近段时间价格不断上涨,一度突破2.1万美元大关。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23年比特币上行空间非常有限,而且面临着亏损和监管双重风险的考验。

二、一雕双兔:新能源汽车在内卷中爆发

  • 原意: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 兔年新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而在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中,比亚迪一枝独秀,“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虽表现亮眼,但依然受到很大影响,未来战局扑朔迷离,但整体势能不可阻挡。

安全、续航、充电、定价、保值率……对于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而言,消费者需要比较的因素太多。再加上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入局,以及异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满满“火药味”。

“火药味”一旦浓郁,对于行业来说,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几方俱败,另外一种是分出胜负。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看,胜负已分,一些车企仍在为“小目标”而奋斗,一些车企则已经从市场中获得了丰厚回报,最亮眼的就是全球第一家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比亚迪,坚决而果敢。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比亚迪销量达到23.5万辆,同比增长137.3%,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86.3万辆,同比增长208.64%。

“带头大哥”比亚迪表现非常惊艳,而在追赶者阵营中,哪吒汽车尽显黑马本色,全年交付15.21万辆,同比增长118.26%,在数据上超过了“蔚小理”。而在“蔚小理”三家中,2022年交付量居首的是理想汽车,年交付13.32万辆,同比增长47%。

不过,新能源汽车行业风光的背后,也存在隐忧。芯片供应不足、工厂停产、电池涨价……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对行业稳定发展带来挑战。尤其是对造车新势力来说,“蔚小理”独占销量前三的时代正在落幕,主打性价比的哪吒、零跑销量迅速爬坡,同时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来势汹汹,广汽总经理冯兴亚已经放出豪言:“广汽埃安的目标是让‘蔚小理’变成‘埃小蔚’”。

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改变、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缺芯贵电等因素都会拉开销量差距,影响车企的发展势头。总之,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内卷”还在持续,还会更加猛烈,而且新势力们仍未走出“越卖越亏”的泥潭。

不得不说,2023年依然会不容易。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2023年国内将有超过10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市场竞争烈度会超过以往,新势力的格局和座次还将迎来数轮冲击和改变。不过“一哥”比亚迪的表现应该会更加强势,王传福已经将2023年的销售目标定为400万辆,较2022年再翻一番,1月5日正式推出的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仰望”更是要冲击百万级以上市场。

2023年,新能源车企将迎来真正的大浪淘沙。面对种种冲击,造车新势力在2023年很可能形成新的第一梯队,在产品升级、品牌打造等方面展开惨烈的竞争,除了争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也将成为一块“肥肉”,以此来拓展发展空间。

三、狼奔兔脱:疫情消散,人间重拾烟火气

  • 原意:形容四处散开。
  • 兔年新解:随着政策全面放开,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犹如“狼奔兔脱”,迅速消散。今年初,在熬过第一波高峰后,生活和工作逐步恢复如常:厂哥厂妹回来了,快递外卖正常了,爷爷奶奶又跳起了广场舞……2023年,千行百业将重拾正常生产节奏,疫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将渐渐消散。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宣布不再划分高中低风险地区,取消交通管制,所有车辆正常通行,居民恢复正常通行,居民出行不再查看行程码、健康码、核酸证明。历时3年的严格防疫措施宣告松绑,日常生活的回归迎来倒计时。

回望2022年,“疫情”是不少人在年度总结中列出的关键词。居家办公、早起抢菜、物流停滞……疫情一方面让人们更加依赖线上生活方式,带动了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一批线上平台的发展;另一方面,线下的物理隔离又导致连接线上线下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人手严重不足,限制了线上平台的正常发展。

Quest Mobile数据显示,上海2022年3月中旬疫情暴发后,叮咚3月DAU相比2月环比暴涨66%,同比上涨66%。而在快递物流端,疫情因素造成的区域性限制使得快递转运、末端揽件派件等环节受阻,快递业务增长全面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002万单,同比增长仅2.21%,较之前两年近30%的增速呈现断崖式下降。物流的停滞更是传导到各行各业,造成各行各业供应链的断裂,严重影响行业生产。

这样的场景或许即将成为一段都市传说。如今,政策已经开放,在顺利度过第一轮疫情高峰后,暌违已久的人间烟火气已然回归。外卖平台上的店铺变多了,快递骑手重新走上了街头,物流的速度也快了很多……此时,距离政策松绑不过一个月。可以说,用“狼奔兔脱”来形容疫情影响消散之快再合适不过。

尽管有专家预测认为,2023年我国或许会迎来第二、第三轮疫情。但“奔狼”已去,大的影响已经不再,“脱兔”虽仍未远,疫情对生活的影响也将不再明显。

随着物流的回归,各行各业停产、缩产的情况将迅速好转。在生活层面,随着众多小商户的回归,以及外卖行业恢复正常水平,人们的线上线下生活都在变得和往常一样。

但对于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而言,由于消费群体仍然以白领阶层为主,在生活步入常态化后,疫情期间培养起消费习惯的高龄消费者和低收入人群或将重新回归线下市场。

生鲜电商与菜市场、街边水果店的竞争将重新回归到价格和品质的竞争。若要在新的周期获得长足的发展,或许需要生鲜电商们进一步提升商品品质,让利于消费者。

四、兔子不吃窝边草:推进“双碳”战略是内生性要求

  • 原意:兔子不吃自己窝旁的草。
  • 兔年新解:潜在的寓意是保护自然、善待生存环境的朴素道理,维护生态的持久平衡。2023年,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已完成的基础上,双碳发展机遇凸显,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交流合作,绿色低碳贸易与投资合作,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都将迎来重大机遇。

“2022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面向碳中和的国际进程不可逆转。”202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副院长在公开场合如是表示。

总体来看,在2022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宣示。放眼未来,中国探索的这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中国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在“双碳”目标要求推动下,未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专家预计2023年全国碳交易金额会有较大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各行各业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风向,如新能源汽车、绿色数据中心、绿色建筑等等。

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新型能源核心技术的攻关依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截至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占全球的34%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并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共建设了278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23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9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覆盖了主要工业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明确对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攻关,同时重点攻关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可以预见,2023年我国的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还将持续扩大规模,虚拟电厂、储能等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也会大有作为。

推进“双碳”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际义务,也是中国发展的内生性要求。2023年,我国仍会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继续抓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发展不是替补选项,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兔死狐悲:XR产业期待拐点出现

  • 原意: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 兔年新解:对于全球XR行业来说,2022年并不是顺遂的年份,尤其是行业巨头的表现令人失望。VR行业先行者HTC的存在感越来越弱,Meta的股价暴跌六成以上,腾讯成立仅半年的MR业务线面临研发运营不确定的风险,这让业内企业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而在消费级市场,字节旗下Pico、爱奇艺奇遇、雷鸟、Nreal、华为、OPPO等推出了不少有亮点的产品,但离消费者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2023年新年伊始就传来好消息,据称苹果将发布MR头显,这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

XR(扩展现实)可以细分为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三种形式,而从软件、硬件、平台实现的技术难度来看,三者是逐步递增的。

2022年上市的AR眼镜、VR一体机等XR硬件设备新品并不少,迭代速度也不算慢,比如VR头显、一体机也已经普遍用上了亮度更高、晶片体积更小的mini OLED屏幕。入局AR眼镜的厂商用各自的设计思路,带来了不同形态的产品。

不过在软件和内容生态方面,XR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元宇宙并不能承载全部的希望,至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元宇宙里办公、交友、教育、娱乐,目前看来吸引力并不大。游戏、影视仍然是AR、VR产品在C端的卖点。

在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平台部分,“All in 元宇宙”的Meta正试图建立起自己的XR标准,并寄希望其成为行业标准,以此巩固自己在XR行业的领导地位。苹果公司野心也不小,据传随着MR头显设备的发布,它将打造一套专属的头显操作系统“XROS”,而且还准备为头显设备开设应用商店。毫无疑问,Meta和苹果这两家巨头在消费级市场势必会有一番激战。

而在国内,XR同样被寄予厚望,《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列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在XR硬件设计上,中国厂商已经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在标准方面,还需要产业链协同一齐发力。

据市场研究机构CCS Insight发布的数据,2022年XR设备出货量不足1000万台,相较2021年同比下降13%,下降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者信心下降和通胀所导致的价格上涨。

但形势极有可能在2023年得到改变,业界普遍认为市场拐点会在2023年下半年出现,同时预计2023年全年出货量将重新增长至1140万台,与2021年大体持平。而从2024年起,XR设备的销量将开始显著加速,到2026年增长到6680万台,其中16%预计将由企业或机构使用。

2023年中国科技互联网十大预测(下篇)

XR离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绿洲”或者钢铁侠家中的设备差距还不小,但不断往前走,总归会抵达。

作者:潘少颖 范昕茹 林斐 贾天荣 毛宇;编辑:钱立富 挨踢妹

来源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做报纸,也懂互联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IT时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