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年人都被“青少年模式”伤害过

4 评论 9271 浏览 13 收藏 15 分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每天打开某些视频网站,总会弹出是否切换成青少年模式的弹窗。尽管无数次选择了不切换,还是会被一遍遍询问。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的用户体验真的很糟糕。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本文作者围绕青少年模式弹窗展开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青少年模式的起源

近几年,随着网信办对于网络生态治理的加强,各平台都涌现了“青少年模式”。相较于其它模式而言,青少年模式限制了用户的在线时长、可查看的内容类别、可使用的功能模块等,旨在通过限制,建设一个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然而,如何更好地让青少年进入这个模式呢?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个是通过“我的-设置”,个性化设置是否要开启青少年模式;第二个是通过每天第一次进入平台时,弹出青少年模式选择弹窗,询问用户是否要进入青少年模式。

第一个模式入口较为隐蔽,除了极少数用户会通过设置模块进行设置,大多数用户要进入青少年模式,还是靠第二种方法,通过弹窗进入。

但第二个模式的弹窗虽然方便了需要进入青少年模式的用户,却对于成年人带来了困扰,毕竟每次进入网站,都要询问一遍是否要进入青少年模式,体验感着实较差。

用户不禁也会疑惑:为什么我是成年人,且每次都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但每次进入APP还要询问我?

二、“无效”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诚然,青少年弹窗降低了大多数用户的体验,强提示的设计使得用户需要点击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操作链路增长。

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使每次都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仍然无法屏蔽,需要通过点击才能关闭弹窗,让很多用户觉得鸡肋又难受。

对于青少年而言,弹窗也不是一个好的设计,目前大多数平台在识别到账号未满18岁时,也不会强制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因为它的非强制性,无法有效让青少年完全不浏览某些不适合未成年的内容;而即使有用户想要开启青少年模式,也仍需通过点击才能进入此模式。

这么一看,青少年弹窗好像变成了一个无效的功能,非核心用户需要强制进行选择,而对于核心用户而言,也不能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需要点击,增加了操作的链路。

澎湃新闻的《多平台青少年模式体验:易绕过、不良信息多、交易转账不设防》一文中也反馈,多平台即使上线了青少年模式,未成年用户仍然可从网页版、输入四位密码解锁、使用不用认证年龄的第三方平台登录等形式,绕过青少年模式。

三、“有用”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那么为什么如此鸡肋的弹窗,却成为了各大平台都存在的弹窗呢?

响应政策号召,规避风险是第一个原因。

2020年3月1日,由中央网信办制定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三条规定,鼓励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

2020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落地。新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一章,其中多个段落都提到了“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要在网络环境中,对青少年做分类。

而关有青少年模式似乎还不够,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发布报告称,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不明显,设置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网民不到总数的一半,而为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更少。

随着政策的收紧,各平台为了规避被约谈的风险,在流量和法律风险之间进行博弈,最终选择了通过弹窗的形式,去提醒用户进行切换。

在流量为赢的年代,平台深知Z世代的影响力,同时,平台也知道青少年模式因为过滤了太多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平台都未强制用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而是通过弹窗进行提醒。

当青少年在使用父母账号浏览内容时,可以便捷切换模式是第二个原因。

很多青少年并没有自己的账号,特别是年纪小的儿童,直接就使用父母的账号浏览网站了。对于这些用户而言,如果没有弹窗的提示,父母切换模式较为困难,很可能直接让孩子使用成年人模式,从而浏览到不利于成长的内容。

基于这个场景,弹窗是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强提醒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一个模式切换的快捷入口,有效解决成人、未成年共用账号的问题。

需要青少年在成人模式贡献流量、金钱是第三个原因。

正如前文提到的平台在法律和流量之间进行权衡一样,平台舍不得完全在被过滤掉的内容里,放弃未成年这个流量组。毕竟比起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成瘾,精力更充沛,也更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进行消费。

青少年模式虽然是国家强制给各平台的任务,但各平台也想在有限的空间里,赚取青少年贡献的流量和金钱,所以以弹窗非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的形式,给青少年不使用青少年模式留一条路。

四、现有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目前市面上的青少年模式弹窗是怎么设置的呢?

优酷、抖音、爱奇艺三个平台,除了抖音强制把14岁下的用户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外,弹窗的触发逻辑是:不管用户是否是未成年账号,在每天第一次进入APP时显示弹窗。

而在弹窗的设计上,三个平台都高亮了“我知道了”按钮,“开启青少年模式”放置在了不太显眼的位置,这样的设计既防止了用户误触进入青少年模式,也能看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用户在平台的占比较低。

关闭弹窗的逻辑是点击弹窗外的区域,或者点击“我知道了”,即可关闭弹窗。

可以看出,各平台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弹窗,但却弱化了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入口,即使是想要使用青少年模式的用户,也可能因为误触而进入到成年人模式,而对于非青少年用户而言,这样子的弹窗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强提示对于用户的使用流畅性影响。

但强提示再弱化,仍然是强提示,对于不需使用这个模式的用户而言,仍然是心中的梗。

五、如何让用户更精准地进入适合的模式

面对青少年弹窗的需求,如何设计才能在最少地降低客户体验的情况下,起到有效让青少年开启专属自己年龄阶段的模式?或者说除了青少年弹窗外,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规避青少年浏览成年模块的内容,而不影响成年人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弹窗的触发逻辑上,采用年龄分层管理是一个好的方法。

可以参考抖音让14岁下的用户直接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设计,对不同年龄层的用户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对于较低年龄层的用户,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对于未成年但年龄接近成年的用户,通过每次进入APP时的弹窗提示,让有需要的用户可以便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对于成年的用户,可以取消每天初次进入APP的弹窗提醒,通过在左上角/右上角的功能扩展菜单栏加入模式切换按钮,让用户可以通过更简单的路径,切换模式。

同时,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设置模块,给予成年用户进行设置是否需要开启弹窗的权力,让有需求的用户可以及时通过弹窗切换模式,而无需求的用户可以不受弹窗的影响。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可以采用年龄分层的思路,做好内容的过滤逻辑。

目前平台不让所有未成年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的一个顾虑,在于这个模式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内容过于幼稚,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内容的创作者而言,有些优质内容,并不一定不适于年龄层较大的青少年,却也被过滤了,损失了流量。

在青少年模式逐步迭代优化的后期,平台可以考虑优化内容过滤逻辑,对于青少年模式进行分层,向大龄青少年开放更多的内容,让青少年模式更加具有吸引力,让青少年愿意自发使用这个模式。

如果过滤算法可以有效地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过滤内容,那平台甚至可以直接给未成年强制使用青少年模式,取消弹窗。因为这个时候的内容,已经不会对于未成年来说过于“幼稚”了,用户愿意使用,愿意贡献宝贵的流量。而这也使得更多优质的内容,可以流向青少年,有效提升平台的活跃度。

六、总结

青少年模式弹窗看似是一个智障的设计,其实却是一个平台在规避风险和争取流量之间的博弈产物,由于这个模式的发展时间较短,平台推动的积极性低等原因,平台未有信心和很强的动力去让弹窗消失。

然而,随着政策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策略的进一步收紧,平台也不得不面对有一天需要从非强制性的弹窗转化为强制用户切换到青少年模式的问题;在此之前,不如先优化一下青少年模式,通过年龄分层,向不同年龄层的用户展示不同的功能和内容,抢占先机,让真的需要强制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的那天,平台有信心自己的产品能满足未成年用户的需要。

专栏作家

Conli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在供应链领域搬砖的产品崽。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明明不是青少年,但每次进去,这个弹窗都会袭击我。。

    来自广东 回复
  2. 年龄分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像作者前面提到的,小孩使用家长手机,这个怎么判断呢?

    来自上海 回复
  3. 形式主义,可参考去银行存钱5w被要求出示资金来源证明,随客户抽出100元后存49900元存银行钱还多送了一桶油!这个要真搞,就全平台实名制身份证认证+浏览记录上报+生物识别。不然和半夜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打王者有何区别?

    来自广东 回复
  4. 为了监管做做样子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