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西效应分析,为什么我不提倡用红包来做群促活?

IP商业
6 评论 8404 浏览 23 收藏 13 分钟
告别碎片化学习!通过“体系化知识输入+真实项目输出”的模式,帮你打下坚实的产品基本功,全方位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能力的跃迁。

编辑导语: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后降低其内在动机。当我们在进行群促活的时候,往往会采用发红包的方式,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促活方法。本文作者结合德西效应,为我们进行了分析。

作为一个在教培机构做了好几年社群的运营喵,现在真的是越来越苦恼了。因为我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新促转化,所以每次都会通过活动,建各种学习兴趣群。

一开始大家的互动积极性都挺高的,会讨论各种问题,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群的活跃度和增加群的人数,我会时不时地发一些小礼品或者红包,来促使大家分享转发。

问题来了,虽然进群的人确实多了,但是群活跃度反而没了,甚至一些转化的动作还没来得及做,这些群就都成了没人说话的死群。后面就算我再怎么发红包促活,大家除了抢红包的时候发个表情包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互动了。

这种情况,我就只能通过不断建群的方式,来提高转化率了吗?特别能理解你说的这类情形,我自己平时也加了不少群,但就如你所说的,80%以上都是活跃两天就基本了无消息的死群。

对于用户来说,一个群死就死了,无所谓,但对于做社群的运营人员来说,每个群可都是自己的心血,死掉一个,得心痛半天。

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之前有个做社群的小伙伴在做完一场裂变活动之后,高高兴兴地跟我说:C姐,我这次活动一口气建了50多个学习兴趣群,一开始就拉了1万多人进来,后面我通过发红包、小礼品的方式,又拉来了将近1万人,足足2万多人,太有成就感了。

但没过两天,他就来找我哭诉:C姐,我建的50多个群,90%以上的群,基本都没人说话了,连发红包都激活不了。

说真的,这种情况现在特别普遍,社群运营累死累活忙了好多天,拉起了一波群,结果不到两天全成了死群,剩下的全是一堆广告刷屏的还在坚持,确实挺扎心。奇怪的是,许多群刚建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挺活跃的,但到后面开始发红包和小礼品来促活的时候,反而不活跃了呢?

一、动机与行为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社群运营中会经常看到,在其他事情上也会经常发生。

比如一个10岁的孩子因为兴趣想学画画,你给他提供工具之后,他就会学得特别积极,也特别用心。但是当你对他说:「你今天学会这幅画,我就给你10块钱。」「你明天学会那副画,我再给你10块钱。」

孩子一开始为了那10块钱,学得可积极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就会觉得很没意思,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是人们的动机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行为发生了改变。比如成就感、好奇心、兴趣、自豪感,是我们的内在动机,如果一件事是因为内在动机而去做的话,我们坚持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而金钱、分数、职位等,这些则是我们的外在动机,如果一件事是为了外在动机去做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变化,而失去做这件事的动力。

为什么我不提倡用红包来做群促活?

在运营群的时候,用户本来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进的群,所以发言、提问都很积极。

但当运营人员为了扩大群人数,利用红包或者小礼品的方式来促活的时候,群的味道就开始变了,大家就都等着你发红包来活跃气氛,抢完红包立马就撤了,再也没了刚开始讨论的那种积极性。

二、德西效应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称「德西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发现和提出来的。

为什么我不提倡用红包来做群促活?

爱德华·德西

这个理论认为,当人们对已经获得内在奖励的行为给予外在奖励时时,比如金钱和奖赏,他们将来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会变得缺乏内在动力。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德西在1971年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为什么我不提倡用红包来做群促活?

  1. 第一个阶段:不论能不能解答出来,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奖励;
  2. 第二个阶段:将学生们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解答出一个难题,就能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没有任何报酬;
  3. 第三个阶段:为自由休息时间,学生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还在解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的结果是,有奖励这一组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这些学生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他们的兴趣衰减的很快。而没有奖励这一组的学生,则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他们的兴趣还在增强。

最后,德西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凭借兴趣、好奇心等内在动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

这种规律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德西效应。

为什么我不提倡用红包来做群促活?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形象地理解这个效应,我们可以再来看个故事。

在一位老人的家门前,有一群孩子经常在那里大声嬉闹、鬼哭狼嚎,吵得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为了解决这个困扰,老人想了一个办法。

他先是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达我的一点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跑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继续给他们发钱,但这次只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并解释说:「我没有什么收入,只能少给一点了。」

15美分也还可以,孩子很满意,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打闹,而这次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不高兴了:「一天才5美分,真没劲,以后再也不来了。」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其实利用的就是孩子们的动机,他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最终改变了孩子们嬉闹这一行为。

三、提供内在价值

那么,这个理论对我们做社群,能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别总想着用红包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现在做社群运营的许多小伙伴,已经习惯了用红包来解决一切和群相关的问题。比如没人说话了,给群里发个红包;要发活动预热了,给群里发个红包;要提醒用户打卡了,给群里发个红包……好像发个红包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但这样做真的有用吗?其实许多时候用处真的不大,最多就是收获一波「群主好人」「谢谢老板」「赞赞赞」等礼貌性的表情包,有的甚至连表情包都懒得发,抢完该潜水还是潜水。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你应该先想清楚他们进这个群的目的是什么,反正肯定不是为了抢红包来的。比如你拉的是一个想给孩子报少儿编程课的家长群,他们的兴趣点肯定是想了解编程相关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多制造一些和孩子学编程有关的话题。比如,孩子几岁开始学编程比较好?学编程对孩子都有哪些好处?学编程会不会影响孩子其他的学科?

抛出这些话题,都不要你去促活,家长们自己就会活跃起来。

2. 多设计一些能够给用户提供内在价值的东西

有时候,你建的可能是已经报过你们课程的家长群,同样也需要保持群的活跃度。

怎么办?不可能每天给群里丢个红包,让大家热闹一下就完事了,你需要弄清楚家长到底关心什么。他们关心什么?肯定是孩子啊,孩子的学习、孩子平时的表现、学校能够孩子提供的价值等等。

这时候,你就可以针对这些点设计一些可以给家长提供内在价值的东西。

比如,孩子报的是绘画课,你就可以给群里发孩子画得不错的画,或者孩子在一些绘画比赛上的成绩等等,这样很容易就会引发家长们的自豪感,群的活跃度也自然而然就有了。

给用户提供内在价值,远比提供外在奖励,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Deci, Edward L.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8.1 (1971): 105.

[2] Deci, E.; Koestner, R.; Ryan, R. (2001). “The pervasive 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Response to Cameron (2001)”.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1 (1): 43–51. doi:10.3102/00346543071001043

 

本文由 @种草式销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是很多运营人员包括家长存在的问题。讲de非常好

    回复
  2. 用户因为兴趣加了你的群,你却用发红包的操作稀释了他们的兴趣度,帮用户转移了注意力。

    回复
  3. 您相当优秀了

    回复
  4. 这篇文章很有用

    回复
  5. 提供用户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回复
  6. 注意力转移

    回复
专题
1780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RFM模型是与用户价值相关的常见模型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什么是RFM模型?如何应用RFM模型?
专题
1736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产品运营。
专题
1597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费是电商的基础功能模块之一,承担着商品运费计算的作用。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运费规则。
专题
1404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CRM的入门知识,分享了CRM是什么。
专题
12855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互联网医疗的分析和见解。
专题
1565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产品经理的通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