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到2B,如何找到正确的运营增长曲线
本文将深入探讨2G平台如何通过构建市场化业务逻辑、优化供应链、搭建数字化分销体系,以及精准定位买卖家需求,找到新的运营增长曲线。如果你对电商领域的转型和增长感兴趣,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实用的思路和方法。
电商领域,大多人接触到的是2C应用,比如淘宝、京东,少部分人会对2B平台有所了解,比如1688、京东慧采、淘宝企业购等,但是极少数人会接触到2G领域的电商平台。
2G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垂直、专业化且半封闭的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便是G端用户。其采购本质即为财政预算、单位预算而生(我们这里探讨的是零星采购,不包含工程类)。其最明显的特点有以下几个:一是采购人、受益人、预算人为三个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二是2G平台存在巨大的私域属性(直白点讲就是客情决定规模)。
对于2G平台来说,虽然有着广袤的政府采购市场,但是同样有着比较明显的天花板:
- 业务规模取决于财政预算规模
- 国内主要玩家以SAAS服务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单一,与平台交易额无关
- 业务发展受政策掣肘,商业化能力受限
- 平台业务复杂,定制化功能多,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人效受限,本质上是一个交付型业务
基于这样的业务背景,对于2G平台来说,如果要在长周期内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并且实现第二收入来源,除了可以基于现有的客情关系深入到其他政府业务中,还可以探索市场化的收入模式以抗风险。
关于客情关系拓展其他政府业务暂且不表,主要这里面的业务逻辑比较依赖客情。这里主要围绕2B或者2C的市场化探索展开。
一、市场化业务优势
基于前期积累,平台天然有丰富的商家、品牌与货盘。对于前期供给资源来说,有较好的资源补充,能快速扩充品类与货盘。由于平台在垂直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对于平台推广上也能起到助力作用。能收获基础买家盘。
二、市场化业务劣势
原先平台交易主要以客情关系、政策限制产生,平台主要运营工作为合规与治理,服务的客户需求以2G政策和监管为主。与市场上的市场化平台有较大差异。
无论是变更为2B还是2C,公司整体上还是缺少对应的人才体系、运营体系(生产关系)。因为政府采购交付形、监管形业务与市场化业务在人员配备,业务逻辑上有很大的不同。
市场形业务的培育与增长需要从个体需求出发,是自下而上的业务逻辑,而政府形业务是从宏观逻辑出发,是自上而下的业务逻辑。就好比是管孩子,管自己的孩子,名正言顺,但是如果今天开教培中心管别人的孩子,就要有各种“教育学理论”,否则不仅孩子不服管,孩子家长也会投诉。
另外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较多的同类型平台,无论在价格、服务以及体验上,都不具备明显优势。
三、怎么构建市场化业务?
基于我自己在平台零售领域的见解与经验,我这里主要探讨如何构建B类市场化业务。之前也写过多篇相关的文章,随着不同时期碰到的不同问题,以及随着市场发展,同样有一些新的见解。
认清基本方向
2B市场化业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业务。2B如果做零售,那明面上就是一个脏活累活。2B如果做数字化,则需要有持续的耐心和投入。无论从零售平台视角还是从数字化供应链视角,都是求一个务实:我们已经不再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了,资本已不再滚烫,业务核心价值,盈利能力成为项目的核心评估指标。
如果一定要做2B业务,从性价比角度,合理的逻辑可以是从做货,到做供应链,再到数字化。做货稳定基本盘,保证核心业务能产生盈利空间,同时躬身入局,摸清供应链核心卡点与需求,基于自身业务提升数字化能力,最终做能力输出。这个比较像一些大公司的OA系统的能力输出,比如钉钉、飞书的逻辑。
盘清基础逻辑
梳理2B基础逻辑,我们需要认清楚一个点,是基于交易搭建还是基于流量商业化搭建。
基于交易搭建,就是先有需求,然后基于需求测试品类,基于供需匹配转化交易,然后基于交易核心链路增加和优化模块。
基于流量商业化搭建便是现有内容和流量,基于商业需求测试流量价值,再基于流量价值运营货盘与转化。
以上两种是两个不同的2B撮合平台出发逻辑。但是殊途同归,最终在形成有效的线上撮合模式并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or融资)后,为提升供给效率,搭建线下基建,包含仓配、履约等。
搭建基础业务逻辑
业务基础逻辑的搭建首先需要明确平台服务的人群是哪些。人群分为买家人群与卖家人群,只有明确人群才能设计对应链路与权益。
关于买家人群,前面有文章详细谈过,截取部分:
要厘清平台需要什么样的用户,首先要明白平台现有什么样的能力。
– 在价格上,单纯比挂价,较其他线上平台三方店铺略贵,较其他线上平台的自营略便宜,较线下拿货价偏贵:主要原因在于线下有各种手段降低产品价格而线上平台不行(窜货,发票等)
– 平台目前暂时没有完整分销体系和产品,没有绑定核心大B卖家共同介入平台经营。
整体上来说,平台无论在供给还是基建上都相对弱势,没有办法控商控价。
用户运营核心思路是:让用户来,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和工具让用户留下来。聚焦品类和核心客户做GMV,拓宽用户类别做订单量以及平台心智,反向约束商家和商品类别。
关于卖家人群,我们同样需要厘清卖家的核心诉求。
这里的核心诉求需要围绕平台的核心优势:政府采购生态。为什么?因为突兀的去做一个2B市场的生意,行业非常卷,出出炉的新兵蛋子想要在这样复杂的内卷市场竞争,几乎没有机会。于是围绕平台特有的能力,设置准入门槛,培育卖家生态是相对高性价比的选择。
- 目标商家:在行业里有核心品牌的核心代理权限。并且意向开展政府采购分销业务、2B企业销售业务,且暂未有合适的分销工具。具备良好的价格和服务能力。
- 品牌政府采购渠道的分销机制:一类是头部品牌,一类是品牌力欠佳的品牌。通过平台独占渠道以及分销机制,实现政府采购渠道控商控价,以及借力打入政府采购并实现渠道规模增长。
- 国企、政府单位采购渠道:同样的,基于平台原先在于政府采购领域的深耕以及合规能力的建设,对于企业单位的采购合规性具备天然优势,同样具备大量相似客源。通过2B平台可以直接触达到相关客源,实现品牌新增长曲线。
基于人群以及买卖家分析,给到一张业务逻辑大图。这张图相对来说比较细,我就核心要素做一些思考与解读。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品牌在政府采购渠道高效分销、流量在商城的高效转化。
△业务逻辑大图
核心方案
一句话:建设品牌在政采云渠道的数字化分销体系。平台作为需求分发方,按类目和品牌聚拢小b需求,将聚拢的需求以竞价的方式与上游大B议价(或开放大小B之间互选,形成大B的政采云生态渠道管理体系)。
核心实现链路:收集买家(国企、政府单位、私企)采购需求和品类,按高频、高交易额品类沟通供货商底价,筛选合适底价与服务商,下游筛选潜在买家。目标是将买家需求与平台绑定,筛选忠诚可背靠背的卖家,通过提供给卖家政采云生态渠道管理工具绑定买卖家以及交易。从而将品以及价格下放给溯采自然流量买家。
- 协议价:按行业竞争力价格谈判,价格共享买家圈子,下放部分体系至溯采商城自然买家。
- 竞价:明确的需求以竞价方式谈判,价格共享买家圈子,下放部分体系至供应链商城自然买家。
从平台视角出发,主要集中和聚焦于高频、高GMV、标准化类目和品牌拓展上下游核心商家和买家。优势在于品牌方对于渠道控价较严,渠道体系、服务体系完善。
- FOR平台能避免陷入低价、窜货竞争
- FOR分销商能获得更优质售前售后服务
- FOR供货商能更好管理下游渠道商品、价格
平台运营:
- 交易绑定:通过分销系统以及买卖家渠道管理工具的完善,绑定买卖家平台交易以及客户留存
- 价格&供给上翻:针对平台买卖家运营的商品和价格,通过规则上翻至供应链商城,使得自然流量买家(国企、政府单位、私企)同样可以获得相对优质的价格与服务。
五、结语
本质上就是希望能围绕政府采购生态做核心护城河,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这段时间对于用户和平台运营角度新的思考。部分数据以及方案细节有简化,逻辑思路可以看我上面的【业务逻辑大图】,与大家共同学习成长。
作者:硬核马克,公众号:硬核马克
本文由 @硬核马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