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点想法:关于B端产品的用户活跃及留存

10 评论 12502 浏览 87 收藏 6 分钟

本文是作者在促进B端产品用户活跃及留存方面的几点想法,与你分享~

从事B端产品运营一年多,也感受到了相对于C端产品来说,B端产品更多注重逻辑和规则,而没那么注重产品设计和体验。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抱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心态来看待你的产品,很多能提升C端用户活跃度的花哨功能他们是不看重的,所以虽然盘活C端用户的方法论很多,我们却不能拿来即用。

以下是笔者在促进B端产品用户活跃及留存方面的几点想法:

1、从小事上让用户感受的产品的价值

我相信所有面向B端用户的产品都是有真正的价值,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没有人会为企业做一个仅供消遣的产品。但有时候这种利益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需要在产品中去强化宣传,这里的强化宣传不是指在产品各个页面balabala说一堆自己的好处,而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完成每一步时,以个性化、数据化的形式告诉他这一步给他带来了什么。

就像我们在工作或学习时常常说的将一个大目标拆分成过程化的小目标,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成就感、更有信心完成目标一样,产品中这些小节点上的鼓励也会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心。比如提升工作效率的产品,就可以在每一次完成任务时告诉用户,又为你节约了多少多少时间之类的。

2、我们不是要做大而全,但拓展产品功能没什么丢脸的

很多文章都在教我们,要坚持将产品核心功能做好,不要什么功能都想做,最后做成一个四不像。

首先,我认可应该坚持打磨产品核心功能,但也认为在做好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有余力去做一些简单的拓展功能时,也不必害怕产品定位就此发生变化了。做一些投入不大的拓展功能,一方面可以在客户比较几家产品时占一点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功能也确实满足了部分有此需求的用户,能带动他们更高频地使用你的产品。

3、不光要让客户会用,还要让他们用得好

ToB的产品,因为功能逻辑比较复杂,都会对新用户进行使用方法培训。除了使用方法培训之外,我们还应该多组织关于如何用好这个产品的培训,更多地跟现实场景结合起来,让用户用好产品,获得收益,才会促进用户的使用以及续费。

培训资料一部分来自于产品团队设计这个功能时的想法,更多的应该来自于优秀用户,他们在使用中可能挖掘出了一些我们本身没想到的方法,可以让这些用得好,或者是用得有趣的客户来做分享。

4、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是最值钱的

如果一个企业在你这里留下了足够多的信息时(包括员工信息、客户信息、文件资料等),为了避免信息搬运及丢失的麻烦,就很难再更换其它产品了。相应的,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有快捷方便的功能帮助客户同步他在之前所使用的产品上储存的信息,你也有了说服用户更换产品的武器。

5、C端产品玩得溜的成长体系,B端也能玩

虽然B端产品最终买单的是企业,但真正的使用者仍然是员工,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欲望,那么用户成长体系以及积分奖励的手段就是有效的。在设计奖励时,有人会认为,这是给企业用的产品,奖励自然应该给企业,出一些高级功能或者办公用品作为奖品,但其实员工根本没有需求说我要拿积分换点办公用品为公司节省成本。

所以,奖励和成就体系还是应该针对个人,奖励可以是一些小礼品、一些行业相关的线上课程等。如果是需要技能的工具类产品,比如tabluea、易企秀等,可以做相关的认证体系,用户达到什么标准可以获得认证,这个认证对他的求职或者晋升会有帮助,不过一定要在品牌上做得很强,业界能认可你的认证体系,不然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了。

以上是我关于B端产品运营的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投入到ToB的领域,原来只重产品或者只重销售的公司也会更注重运营,相信B端产品运营方法也会越来越成熟~

 

本文由 @几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完的感觉:有道理的废话

    来自广东 回复
    1. 对于产品小白,扩展了思维方式,有用!

      来自陕西 回复
  2. 看到你的文章写得不错,想问问能不能转载,求联系。

    来自广东 回复
    1. 好的,转载注明出处就好~

      来自北京 回复
    2. 希望能与你微信联系,能提供一下微信号,我加一下你吗?

      来自广东 回复
    3. 我的微信号:meiji-i

      来自北京 回复
  3. 看完之后完全无感啊,只能说连个基础框架都算不上。

    来自广东 回复
    1. 嗯,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案,只是自己对于这个方向的一些思考噢。

      来自北京 回复
  4. 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文章内容多和例子关联这样整体感会更好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