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产品设计,是「抢单」好还是「派单」好?

9 评论 24305 浏览 197 收藏 7 分钟

产品设计中,什么时候用到「派单」,什么时候用到「抢单」?两者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有何不同?让作者来一一解答。

主动下单的方式最常见的是: 指派;也叫派单。派单需要考虑业务场景和效率最优。

譬如:物流中运力的指派就需要考虑天气、路线是否最优,路况、运力值等。在大数据支撑之下,通过系统派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交易达成之前,最恰当的选择时机及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推荐及调整,充分了解用户个性喜好及最好的交易选择时机。

被动下单方式最常见的是:抢单;统一的发布规则、相同的货源和信息、用户自己去选择是否购买或者成交。通过逼近哄抢的方式,营造一派物以稀为贵的气氛,烘托平台人气爆棚的节奏。

「派单」和「抢单」的定位是什么?

派单的目的是:下派任务,指明任务目标。

派单解决的问题是:在一个长链条的任务流中,提供可视化的流程引导,降低用户思考成本。

派单的内容明确任务下发的后续节点,指引用户按照既定的流程扭转。派单是通过线上的流程化,结合线下实际流程的标准化,充分发挥系统的优势,提高传统运作效率。

目的主要是:通过订单分发的方式,将订单派给最可能接单、最应当接单的人。既保证接单率,也保证了服务者的利益。

相比派单,某种程度上抢单,是平台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分摊给了服务者。

抢单主要多了“多个服务者主动操作抢单”这一步,目的主要是:

  • 通过多人抢单,提高接单的可能性;
  • 通过主动抢单的模式,缓解服务者因平台派单策略而产生的负面反馈(服务者少单或者没单)。

「派单」和「抢单」优劣势是什么?

  • 派单本质上就是线上撮合,将合适的单分发给合适的人,优点肯定是利于c端的体验和平台订单的利用,缺点在于服务端体验的把控。平台分发逻辑很难满足所有服务端的需求,需要加强服务端的运营和管理。
  • 派单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否高,取决于平台的状态管理及用户成长体系的健康度。要达到派单高效性这个目标,需要我们的后台系统保证服务者能在平台规则内正常运转,同时也需要派单算法要够好,保证公平合理。
  • 抢单要简单的多,理想状态是在供应端和服务端的需求完全匹配,同时满足c、b两端用户的体验。当然这是很难得(基本不可能),所以在真实订单数量小于服务端数量的时候或者在争夺服务端市场的时候采取抢单的方式。

「抢单」模式下产品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如下图所示:通过订阅关系,获取用户ID及信息。

根据运单匹配度,经过调度-匹配-指派的过程,选择合适的用户下发消息至关联的微信用户账号。被指派的用户会收到派单消息后,查看运单详情内容,执行派单任务。

「派单」模式下产品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如下图所示:通过订阅关系,获取用户ID及信息。

根据运单匹配度,下发消息至关联的微信用户账号。用户收到派单消息后,查看运单详情内容,执行派单任务。

以App应用为例,如下图所示:后台根据任务匹配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户指派任务。以物流派单功能为例,司机随时可能收到任务下发的通知,通知有弹窗、消息、短信几种方式。其中弹窗设计可以多样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简单的任务弹窗

优点:短平快的下达任务,通过弹窗方式提高消息通知的效果。仅作为通知的通道,文案简单,通知到达即可。

缺点:当产品功能丰富以后,简单的弹窗会被众多的运营类弹窗所淹没,较容易被用户忽略。

(2)推荐型任务弹窗

优点:强运营效果的「推荐」字样,突出弹窗的重要性,不易忽略。弹窗能承载大部分消息内容,让用户理解。

缺点:过多的推荐,会导致用户对弹窗麻木。甚至过量的推荐可能导致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降低。

(3)引导型任务弹窗

优点:任务引导直接,告知用户确认任务后的下一步操作。减少用户对弹窗内容产生困惑,增加理解成本。

缺点:业务属性较强,不同的流程需要更换引导内容。

小Q来总结

整体上看,如果业务成熟且平台强势,使用派单模式更好;反之,若业务起步阶段,抢单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因为派单是客户数量多于服务人群数量,而抢单在于服务人群数量多于客户数量。

简言之,当供大于求时选择派单模式;供小于求时选择抢单模式。

#专栏作家#

Mandy权,《从需求到产品:0岁产品经理进阶之道》作者

微信公众号:小Q聊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善于C端产品体验,B端产品模式设计。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的理解,抢单和派单是两种网络结构,抢单是分布式网络结构,派单是中枢大脑式结构。
    当你业务场景复杂、影响因素多的时候,抢单模式很难达到平台利益、C端、B端用户体验,求和最大化,根源是抢单的人,只会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思考,引导或者激励措施,都很难改变这点~
    派单模式,考验平台算法能力比较多,但因为是中枢大脑式网络,只要设计大脑的人目标清晰,基础数据采集没问题,超过抢单的效率还是不难的。
    道听途书,滴滴开始做抢单模式,快车成交率很难超过70%,但看到uber用的是派单模式,于是也转了派单,最后成交率做到了99%~

    来自北京 回复
    1. 派单模式下,司机拒单的机会少了、成本高了;

      来自浙江 回复
  2. 滴滴在之前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抢单模式,在文中抢单模式的优缺点貌似被一笔带过了,能否对抢单模式的缺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一下

    回复
  3. 如果简单总结为供求关系,肯定是不够全面。就拿政府项目的招标来看,明显是供大于求。再拿滴滴顺风车的抢单模式来看也是供大于求,与结论不符。
    个人觉得抢单派单应根据需求者的需求标准化、效率、服务端的利益而定。最终是不断接近以最低成本匹配供需双方的状态,可能最终是抢单 派单。

    回复
  4. 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就是在服务端自行设置是抢单模式还是派单模式,这样就可以两面兼容,而文章中提及的弹框,应该分业务来区分好一点,比如用户的评价可以简单点,如果是内容详细的就用引导型的,而只是普通单,没那么详细的可以用推荐型的

    回复
  5. 印象当时做了多种模式,除了抢单,派单,还有抢派结合。即先抢后派,人工兜底。

    回复
  6. 抢还是派应该按接单者的意愿来划分。外卖骑手的接单模式就是抢单,因为接单带来的高回报会使接单者保持对抢单的高意愿,愿意抢单,整个模式就有驱动力。但在外卖派送这个业务中,需求供给是大致平衡的,并不符合“服务人群数量多于客户数量”,事实上这样的一种划分也是非常粗糙的,“服务人群”多时也不一定有很强的抢单意愿(因为可能没有油水,不值当去做),而“客户数量”多时供给侧也不一定就和大爷一样等着单子来,因为只要单子带来的好处多,接单越多赚的越多。说到最后,接单者意愿强就抢单模式,接单者意愿弱就派单模式,通过对行业的了解去判断到底使用什么模式。

    来自湖北 回复
    1. 高意愿平台成熟两者均可,高意愿平台不成熟抢单,低意愿平台成熟派单,低意愿平台不成熟设置激励机制抢单。

      回复
  7. 既是网约车,又是外卖,又是微信订阅通知分发机制,有点混乱啊,是否可以捡其中一个侧重仔细说一下呢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