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种账号体系,看账号的演变历程

4 评论 9259 浏览 57 收藏 10 分钟

本文从四个账号体系——自定义账号、邮箱账号、第三方账号、手机号账号,分析了不同体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自互联网服务兴起开始,账号作为用户在网络世界的身份证,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创建身份,然后系统开放用户读取和写入数据库的权限的唯一ID,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账号体系几经变换,但始终朝着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方式的方向发展,只为让用户从现实进入网络更便捷。

所以本文想讲的,就是尝试追溯各时代主流账号体系的特点,发现其演变历程的规律。

自定义账号

自定义账号起源于互联网蛮荒时代,应用服务刚起步,还没有出现较为普遍的大家都有的认证方式,于是通过用户在平台注册时,自定义的几位数字、字母、符号或者汉字的组合,作为用户的账号,先一步流行起来。

在家用电脑都没有普及的时代,自定义账号的方式以其便捷性的优点,成为了当时主流账号体系的选择,特别是主流论坛类社区/聊天室的账号体系,比如天涯论坛。

但随着应用服务的增多,自定义账号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用户需要同时记忆多个账号,容易混淆。因为在不同的平台,用户的账号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平台里有多个账号,比如游戏里的小号,用户的记忆负担因此增加。

使用一个记事本专门记录账号密码,成为当时用户的解决办法之一。

所以,自定义账号的方式,是互联网起步的初期相对较简单的一种方式,但随着用户账号的增多,这种方式就不再适用,应用服务商们需要寻找更便捷的方式降低用户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

邮箱账号

随着PC时代的繁荣发展,邮箱是第一个能够覆盖过半网民的认证方式。

从1998年到2001年间,新浪、网易、雅虎等众多应用服务商开始涉足电子邮件服务,引发了门户网站之间的电子邮件大战,邮箱用户急剧增加。

直至2008年底,中国电子邮箱用户规模达到1.7亿,邮箱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57%,免费电子邮箱的活跃账号数达到4.5亿,庞大的使用人群,奠定了邮箱成为主流账号体系的基础。

电子邮箱之所以成为门户网站争斗焦点,关键在于它对使用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能持续提高用户粘度。邮箱账号本身就是用户在网络中非常长久固定的联系方式,就像座机,2008年12月,网易163、126邮箱的人均月度访问次数分别是14.5次和13.1次,邮箱账号的记忆对于用户而言基本不够成障碍。

艾瑞数据显示,2009年使用邮箱在各个网站上注册的邮箱用户数量占总数的50.9%。

使用邮箱作为账号的缺点也很明显——邮箱的认证环节冗长。用户在注册时,需要登录对应的邮箱进行认证。这一流程,需要用户在邮箱收件箱甚至是垃圾箱中找到对应的邮件,根据指示操作才能完成注册。

邮箱认证的流程冗长且转移用户注意力,不利于注册转化率的提高,对于追求商业化的应用服务商而言,面对流失用户的风险,以邮箱作为账号显然不是最优解。

结合优缺点可以看出,以邮箱作为账号,比起自定义账号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用户的记忆负担,降低了用户入网的门槛,各应用服务商在为用户找寻全网通用账号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使用第三方账号体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前夜,学生化、年轻化的新晋网民对交友和及时通信的需求更高,以契合职场沟通和校园沟通的场景著称的邮箱显然不再适应发展,直接导致在网民数量以30%以上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邮箱用户的增长率却由08年的18.4%降到了12年的7.9%,市场渗透率由2008年巅峰的57%逐步下跌。

而以博客/空间为例的社交平台异军突起,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势态,并且基于自身产品特性,成功地在应用内塑造了用户身份证,为社交账号为主的第三方登录体系打下了基础,以QQ为首第三方账号体系从2011年开始兴起。

第三方账号体系是指通过用户授权,就是将第三方的帐号绑定到应用服务商自身的帐号体系上,当查询到用户第三方的帐号已经绑定了平台的某个user_id时,直接登录对应的帐号,实现一键注册与一键登录,如今这类登录方式几乎是所有常见应用的标配。

常见的第三方登录平台,通常是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平台,比如国内的微信、微博、QQ等,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

截至2012年4月,QQ推出第三方账号体系仅一年时间,在QQ的7亿注册用户中,就有超过2亿用户在第三方网站使用过QQ第三方账号。

而接入QQ第三方账号体系的应用服务商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新用户。

根据数据显示,接入QQ登录的大中型网站的新注册用户数提升了20-35%,站内的评论、收藏等互动行为提升15%-20%,如美乐网接入QQ登录一周新增30万新用户,占网站用户数一半以上;QQ登录给美丽说带来的流量等同于搜索引擎;蘑菇街网站用户的总体活跃度也大幅提升了18%之多。

第三方账号体系用数据证明了这是比邮箱账号更适合用户的账号体系。

作为提升用户注册转化率的神器,第三方账号体系的出现,进一步方便了用户操作,减少记忆负担,在整个网络世界的各应用服务商之间,让用户拥有了全网通用的身份。

手机号账号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建设,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一路上涨,在2015年达到了90.1%,在2018年达到98.6%,以手机号为主的账号体系逐渐受到各应用服务商的青睐。

一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可能没有社交账号,但一定有手机号。

同时,对于使用第三方账号体系的用户,应用服务商能获取的用户信息是有限的,一般是用户的头像、昵称、用户ID等,这将导致不利于应用服务商自身用户体系的搭建,进而会影响到后期精细化运营。

站在用户的角度,手机号是几乎不需要花心思记忆的数字,以手机号作为账号,既安全又方便。

站在应用服务商的角度,以手机号作为账号,、可以撇开第三方账号平台限制,积极发展自身用户体系的。

同时手机号本身市场渗透率高,入网门槛低,是搭建用户全网通用身份的另一个最优解。

总结

纵观账号体系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的方式,既要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用户降低准入门槛,又要方便用户记忆减轻用户负担,于是就有了由蛮荒时代的自定义账号,到PC时代的邮箱账号,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和第三方账号体系争雄的现在,我们经历的这一系列过程。

正是应用服务商们都朝着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入网方式持续努力,才让用户一步步地从账号的负担中解脱,拥有了一个全网通用的网络身份证,享受到更便捷服务体验。

不知道下一代的主流账号体系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更进一步地结合,很期待。

 

本文由 @伯明伯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下一代账号:指纹

    回复
    1. (纯讨论)指纹和面部识别,当前已经被用于解锁手机/应用(特别是银行app),充当的是密码的功能,这两项比较依赖手机硬件的支持,iPhone最新的几款手机已经不支持指纹解锁了;个人认为面部识别比指纹,对用户更友好,学习/操作成本更低;但,由密码转变为账号,还需要保证唯一性和安全性,那绕不过同卵双胞胎和AI换脸的问题,同时,密码变成了账号,谁来充当密码?

      来自广东 回复
    2. 如果密码的唯一性、安全性有了可靠保证,可能账号、密码就可以合二为一了

      来自北京 回复
    3. 更好的说法应该是人本身是一个账号,不管在政府还是企业都有这么一套公民信息库,生物信息是我们的密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