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电商类APP,都有哪些常见的信息展示方式?

2 评论 27482 浏览 361 收藏 12 分钟

一般来说,一款好的产品,它的主流程一定是快捷而扁平化的,即可以让用户快速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 比如在电商产品中,用户的需求是在海量商品中快速地选择并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完成订单;
  • 比如在音乐产品中,用户需要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不是在茫茫歌海中亲自一首一首地试听;
  • 比如在内容产品中,用户的需求是自己的timeline上都是自己有兴趣的信息,希望屏幕上所展示内容使自己感觉:咦,都是我的菜!

但是,用户的两个共性特征是:

  1. 没有耐心
  2. 选择障碍症;

因为用户没有耐心,才会有经典的漏斗模型:产品每多一步操作,就会流失一部分用户。

因为用户存在选择障碍症,在淘宝海量商品中上难以选择心仪产品,所以会产生大量导购网站,比如美丽说、蘑菇街等,为用户推荐,去掉用户的选择。

那么产品经理们应该怎样基于用户这些特征又可以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呢?

针对第一点,在产品设计时要尽量让流程简单,竞品需要七步完成购买,而某一产品五步就可以让用户完成购买,势比有更高的成单率。

针对第二点,常见的两种思路,一种是让产品做到极简,不要让用户思考(主要针对于功能),不给用户选择或只给用户极少的选择。一种是在海量信息和内容上,帮助用户快速挑选出想要的信息,让用户的timeline上承现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信息。

以上就是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信息架构、产品逻辑的问题,用户进入你的APP在一个大流程下会有多个步骤,其中占时较长的就是筛选用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信息。

相对来说,内容/信息展示较为复杂有特色的,笔者粗略地分成常见两类,一种是内容产品(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一种是电商产品。而就目前来看,在信息展示上,大致都可以分成引导类和个性化两部分。

一、内容产品

内容产品的核心就是网站/APP上的内容,内容很多,每个PM和UE都想展示给用户喜欢的内容,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定位、用户群、使用场景等,出现了下面几种常见的内容展示类型。

引导类:

一般设计者会想为用户展示一些并不个性化但用户可能感兴趣去探索的内容,常见的会有以下几类:

  • 推荐:平台方根据平台上一些优质内容或人工或基于算法等方法进行推荐,比如简书上的推荐、网易云音乐的推荐歌单、小秘书等。
  • 热门:根据用户的打开或点赞等记录,筛选出当日或一定时期的热门,展示大家普遍查看或紧跟时事的一些内容,一般来说也是大家普遍感兴趣的内容。
  • 独家:一些内容(包括图片、音乐、视频)可能是平台方独有、自创、享有版权等,这部分是成为产品内容上的特色,比如爱奇艺的《奇葩说》、搜狐视频的《屌丝男士》等。
  • 分类:最常见用这种展示方式的就是各类新闻资讯类产品,比如今日头条按财经、政务、科技、社会等方式对新闻进行分类,ZAKER按互联网新闻、科技频道、智能界等频道分类。另外一些产品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6Kr等根据内容的特征对内容进行分类,两个产品根据自身特点,都把分类置于抽屉导航中。
  • 搜索:用户针对性地对想看的内容搜索。

个性化:

是针对不同用户,”投其所好“,展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能让系统/产品为用户完成的事情,尽量让系统/产品完成,人做的事情越少,产品也就更加体现智能化,因此个性化也是未来各类产品的趋势。比较常见的内容/信息展示方式有两类:

用户关注类:

UGC内容平台必定会有的内容展示,通过用户关注的人、专题、频道等,展示相关信息流,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用户按照自己喜好挖掘出来的,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个性化。

算法推荐类:

根据用户往期的浏览数据等推荐用户可能喜欢内容,比如网易云音乐的私人FM,现实场景中,好多人会闹歌荒,而私人FM有效降低用户对音乐的筛 选成本。用户在使用时,常常会遇到私人FM推荐某首歌特别符合自己的口味,产生一些小惊喜。超过了用户预期,慢慢就培养了云音乐的口碑。

二、电商产品

电商类产品在某些方面会与内容产品的信息展示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帮助用户快速筛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完成用户的意愿(观看、购买)。传统线下商场一般会有导购员,而线上产品是没有导购员的,因此需要在产品设计上帮助用户来选购。
引导类:

当用户进入一个电商APP中,是有不同场景的,因此产品设计上各个模块对不同场景有所针对,比如:

  • 搜索:针对于完全明确自己购买意向(比如ipad mini4,用户只需求快速找到它然后完成订单就好了)或者大致明确自己购买范围(比如只确定想买平板电板,具体买什么品牌和型号不确定),搜索功能就是为这类用户完成导购的。
  • 分类:仍是针对于大致知道自己购买范围而不能确定具体某件商品的用户,此类场景较多,很多电商产品中会将其放置在一个tab的位置(如京东、当当、亚马逊等),也有将其置于抽屉导航中(如唯品会),可见此类应用场景的用户较多,是导购中一个主要方式。
  • 活动:针对于不太明确自己购买意向,甚至于并无购买商品的欲望的用户,电商平台会根据放置一些活动促销商品的入口,为用户提供参考,此类信息最常见的展示形式是首页的banner位置,或者首屏可见的秒杀、闪购等。
  • 发现:可能是社区、可能是达人推荐等等,仍旧是为来“逛”的用户提供的导购,更多的是刺激用户购物欲望。
  • 推荐/热门:用户不明确购买意向,平台向用户推荐一些好商品/热门商品,常见的形式是在首页的功导航下图文参杂的广告位上。
  • 关注:比如用户关注的商品或店铺,一般来说会放在用户的个人主页【我的】中作为一个二级入口,也比较符合产品的逻辑(理论上来说,购物车在逻辑上也应该归 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上,但购物车的点击频率很高,应用场景很多,所以产品设计上多将其置于一个tab的位置上,成为一级入口,而且也可以起到一个时时提醒用 户购物车中有想买商品的作用,促使用户点击,提高成单率。

 个性化:

同内容产品类似,常见的一种是用户手动关注,比如关注的店铺等。一种是根据用户的浏览/购买记录,系统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商品。

在产品的内容/信息展示上,基于自身产品的定位、特点、目标用户,应用场景的不同,最终展现在产品上的样式也各有不同,但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要帮助用户快速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如不同的内容与功能的展示在产品中处于的“地位”不同,也会体现产品的一些特点、定位等的差别。

知乎的【发现】中有推荐、热门、收藏三个部分,是用户找到新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安卓平台上的知乎,【发现】功能置于抽屉式导航中,在其他内容产品上,【发现】这个按纽一般来说是占有一个tab的地位,绝对的一级入口,包括在iOS平台 上,知乎也是这样设计,而安卓平台上采用的抽屉式导航,使【发现】这个重要的内容展示区层次较深,用户点击成本更高。

7

所以笔者猜测一下:

相对于iOS,安卓平台上的用户可能会关注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人(这样可以使首页上展示足够的内容供自己消费,而淡化打开【发现】去寻找自己想看的内容的需求。

这样做,好处是使用户之间关系链更重,互动更加频繁,更容易激励被关注的人生产更多优质内容。(仅是猜测,无相关数据可查)

而坏处是不能让【发现】中的优质内容(比如常常会出现一些时事热点的讨论)及时且便捷的展示给用户。

同为OTA旅游产品的携程和同程旅游,在首屏上,两者也将功能和内容处于不同地位,携程首屏主要展示各类旅游预订功能入口,突出快捷预订功能。而同程旅游则突显出各类旅游信息,供用户筛选决策,将旅游按不同维度分类并推荐,”限时抢购”以及向下滑动可查看的更多旅游信息。​

10

总结:结合自身产品的定位、特点、用户、应用场景等,用良好的信息组织方式、“智能”而个性化的信息展示,在设计上给用户更优质的体验。

 

作者:不三人(微信:bsrfrom2015,公众号:产品新之助),产品进阶路上的在校学生。

本文由 @不三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应该拿同程和途牛比,携程和去哪笔,楼主比错对象了,结论自然打折扣!

    来自北京 回复
    1. 我的原意是这样的,因为同程和途牛的展示方式类似,携程和去哪儿的展示方式类似,所以各取其中一个,来说明这两类展示方式,他们一个是重内容的展示(同程和途牛),针对于无明确旅游方向的用户/场景,帮助用户决策,一个是重功能的展示(携程和去哪儿),针对于有明确意向,只是为了预订来到平台的用户/场景,而把内容的展示放在次一点的地位。信息展示的地位在两类产品上的不同,反映的产品定位或者说特点也有所不同。

      来自河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