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大银行“云缴费”产品

0 评论 1893 浏览 7 收藏 16 分钟

金融行业的光大云缴费,大家有了解过吗?对它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下面是笔者整理分享的关于光大银行“云缴费”产品一文的相关内容,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来了解更多哦!

2023年11月9号,在金融街论坛线下成果发布活动中,中国光大银行携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了《数据便民缴费与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国便民缴费产业报告》

本文一起来聊聊这款金融行业的超级明星:光大云缴费平台。

(以下信息主要来自公开资料和个人理解,如有不对之处,感谢留言指正!)

一、云缴费介绍

1. 产品现状

光大云缴费想必大家都用过,新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平台已经包含了1.5万个服务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缴费项目)。

当然,这里的服务项目并不是业务种类,比如一个取暖费代收,是一个业务种类,但不同的城市需要对接不同的热力公司,即一个业务会对应很多第三方企业(商户),所以我理解1.5万应该是对接的这些收费商户的数量。

另外,还公布了一些其他数据,比如年活跃用户数达到了5.8亿,这个体量无论是在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属于头部产品了。

其中,年交易笔数高达25亿笔,这是什么概念呢?假设平均每笔交易100元,一年就会有2500亿的流水,对应为银行带来2500亿的高质量存款(活期)。

假设平均每笔交易的手续费是0.2%,一年下来就会有5亿的手续费收入。据了解,实际上云缴费产品的手续费收入还要高于这个数字。

缴费类平台前些年我也做过一些,简单来说,这类“代收”业务是中间业务中相对简单的交易,但却很繁琐。

像上面提到,同样是代收取暖费,平台需要对接不同的热力公司,而不同的公司(商户)又有不同的接入标准和技术规范。

因此当这个过程达到一定量级时,在底层技术架构和顶层业务架构上,都将带来极大的考验。

2. 业务场景

缴费这个场景主要有三个角色:用户、商户、平台方(以银行为主)。

其中用户包含了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类,我们日常接触大多是个人用户,但其实企业用户缴费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它们的金额会更大,迁移成本更高。

商户也随着行业的发展,从最初的水、电、燃气、取暖,逐步发展为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类商户,如社保、政务、交通罚款、财税、教育、物业、医疗等等。

从交易层面来看,缴费业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流程:查询欠费信息、缴费、退款、查询缴费记录、清算对账。

只不过在场景逐渐丰富之后,不同的缴费场景下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处理要求。

所以,相比于其他资金处理场景,缴费业务是一个简单而繁琐的工程,而云缴费能够将“小生意”做成“大买卖”,并发挥出了绝对的规模效应,确实令从业者钦佩不已。

当然,这里说的简单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它也涉及到资金、安全,一分钱的差错都是1级生产事故,需要按照金融体系下的设计规范和流程逐一梳理。

二、平台方赚哪些钱?

1. 对公账户的高质量存款

所有的收费商户,都需要开立本行的对公结算账户,这些缴费资金便会形成大量的活期存款。

和银行近些年的“高息揽储”不一样,这些活期存款的利率是非常低的,而且今年国家一直在发布相关政策鼓励银行降低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这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存贷差。

因此,高质量存款能够帮助银行降低内部的ftp定价,促进支行业务推广,进而提高贷款业务的收益。

这部分收益并不是缴费业务直接带来的,但在综合收益层面的效果是显著的。

2. 手续费收入

手续费就不多说了,这是本业务的最直接收入来源。即便对很多商户会有不同的减免优惠政策,但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3. 场景促活

上面两条,是以商户维度的收益,本业务从用户维度也有对应的效果。

首当其冲便是银行的开卡量和个人活期存款,我们应该遇到过一些营销活动,比如用光大银行卡缴费能够获得优惠减免活动。

这些活动的转化率有多少?具体的数据我们应该很难查到,假设按照10%的转化率来算,5.8亿年活跃用户,便能为光大带来5800万的本行个人用户。当然,这些用户可能是新客户,也可能是存量的活跃客户。

4. 广告收入

这一点也无需解释,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生意。

只不过对于银行而言,他们投放的广告更多是自己的其他产品,通过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为其他金融类、泛金融类服务提供转化渠道。

最终这些收益,都会体现在综合收益及财务报表上。

5. 银企合作

1.5万个服务项目,其中势必有很多更优质的商户,尤其是在教育、医疗、政务等层面的机构客户。

对于银行而言,通过缴费这种轻量级服务打开与商户的合作,再通过综合服务形成行业垂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深度的银企合作,后续所带来的收益也是缴费业务无法体现了。

所以我们看,当一款产品达到规模效应之后,盈利方式将是多元化的。

三、平台的技术能力

1. 开放平台

大家都知道,同样的业务有一万个用户,和一百万用户,对于技术架构来讲是有天壤之别的。云缴费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进行着一次次技术迭代升级。

现在的云缴费已经对外提供了标准的开放平台,商户可以通过平台的标准自行接入。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规模之后必开放。

开放平台的推出,不仅完善了产品的技术架构,将业务进行组件式拆分,也极大提升了商户接入的效率。

以我之前做缴费业务来看,一个标准的商户接入,大概需要2人月才能完成,而通过开放平台,也许一两周就搞定了。

2. SaaS输出

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光大云缴费平台也推出了轻量级的SaaS版本,为一些中型商户,或者有商户资源的机构提供线上缴费产品,具体的合作模式还不太了解,但想来这种方式也是一个不错的技术+业务输出。

当你具备了领先的技术能力和成熟的产品之后,将产品做小、或者切分成多款产品,分别对外输出,也是一个有效的推广形式。

3. 其他

其他的技术能力就不多说了,大部分“明星互联网产品”都是这样做的,比如多渠道集成、多场景触达之类,本质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人家就是做出来了,你们就是想做没做成。你说气人不~

从理念到方案,再从方案到执行,再从执行到成熟,这个过程看似很顺滑,实则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不亲自走一遍,永远也体会不到。

四、创新能力

未来云缴费的创新也会是多方面的,其中介绍几个重点,或者是热点。

1. +数字人民币

云缴费已经入驻了央行的数币App,可支持通过数字人民币缴费。

这一步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做数币领域的创新,可我一直没有入门,也是挺惭愧的。

2. +AI

AI和大模型在缴费场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客服和多渠道、多种类场景的体验识别上。

不过在金融场景的大模型应用,一直处于谨慎探索期,对于新技术的尝试,银行业普遍晚于互联网科技公司。

所以我个人认为,金融+AI的普适化,可能还要多等几年。

3. +数据治理

无论是数据资产化,还是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的数字金融篇章,业务+数据一定会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缴费业务的数据可以应用于用户征信,从而优化社会的信用体系,在贷款审核过程中作为辅助性参考。还可以通过缴费习惯和其他信息为用户做出缴费预测、产品推荐、缴费提醒等。

我相信在数据层面的创新点还有很多,只不过有些思路不方便公开说。

五、我的思考

云缴费这款产品本次就聊到这里,通过对云缴费的了解,我总结了两点思考:

1. 创新的三大驱动力

1)领先驱动:其中领先驱动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就像云缴费产品一样,类似于滚雪球模式,因为较大的用户基数,更容易看出效果,也更容易被动促使平台进行创新。

然而领先驱动的危机则是没有参照,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落后驱动:落后驱动则是大多数产品团队进行创新的动力,因为行业内领先的是少数,大部分产品都处于追赶阶段。而落后驱动一方面追赶起来很艰难,因为本身两者的“加速度”不一样。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用户基数和新增获客的问题,很难短期见效。或者说“逆风翻盘”是最艰难的。

3)趋势驱动:趋势驱动则是大家都在做,自己没有想明白就顺势而为。

这种动力是最弱的,也是最容易不了了之、没有结果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失了趋势,变成了落后者。

2. 以点切面的发展模式

其实,我猜测云缴费在最初版本发布时,应该只是想做一个大一点、统一一点的缴费产品。

但随着规模逐步壮大,又赶上了数字化的行业趋势,借助银行的资源渐渐地变成了一款现象级产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让我联想到了早期的阿里,从B2B电商做起,后面有了淘宝,为了解决用户和商家的不信任问题,又有了支付宝,慢慢随着市场发展,又有了天猫。

支付宝最初也没想到自己会发展成现在这种规模,手上有了大量的沉淀资金又不能眼巴巴看着,慢慢又有了蚂蚁金服。

这一个个现象级产品对硬件和算力有着极大要求,所以又有了阿里云。自己用也是用,对外输出也是一样用,慢慢变成了现在这种模式。

所以,在产品创新的初级阶段,到底是找到一个极致的切入点尽快“扎”进去,还是想一个完善的方案,然后开始慢慢布局呢?

从大多数成功的产品来看,我认为是前者,即先要有1,让自己的1立得住,才有机会在后面补充无数个0。

虽然我在写这篇文章时,阿里的市值已经被拼多多超越,让出了电商的第一把交椅。

但从行业发展历程和综合贡献来看,阿里的价值依然是拼多多无法企及的,而且阿里的发展模式更适合我们学习。

六、尾声

这篇文章在公众号发布之后,有云缴费内部人员和我沟通,提到了一些实际的情况和困境。本文以普及为主,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不再补充,因为很多困境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尤其涉及到企业文化、工作模式、竞争环境等层面。

最后,希望国内还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金融类明星产品,也希望我能有幸成为其中某款产品的参与者。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3年度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每天最多可投30票,投票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抽取书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纪念周边&起点课堂会员等好礼哦!

投票传送门:https://996.pm/7l9po

专栏作家

不想延期,公众号:不想延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半路转行的B端泛金融产品,坚持“以实践验证理论,以输出倒逼成长”的目标。点滴珍贵,重在积累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