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字,这是我对人、内容与社交的思考

10 评论 15147 浏览 79 收藏 30 分钟
🔗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从本质来讲,互联网的组成就是内容的组成,而互联网就是为了提升内容效率才诞生的。

互联网上的内容,实际都是信息——无论是八卦、小电影、小说还是商品,甚至是人。

人可能有人不理解了,那剖析来看:

每一个独立的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个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这个内容个体的展示面,从而让更多的人来知晓你、认同你、产生共鸣。

想想你日常发的朋友圈,出没的地点,发表的观点,上的学校,工作的企业,实际的本质都是内容。人本身又是群居类动物,很难有独立的个体独立生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理所应当的,本篇文章的主线索也就出来了:人与内容的关系,社交与内容的关系。

下面就分三个模块来分别阶梯式的阐述其中的思考:

一、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时间,一般是三个原因:

  1. 价值的交换
  2. 相互的养成
  3. 时间的付出

再看另一个方向,社交三要素:

  1. 内容
  2. 互动
  3. 关系链

能发现,两个方向其实基本是一一对应的:

  • 价值交换——内容
  • 相互养成——互动,
  • 时间付出——关系链

三个因素也是递进关系存在:有内容才可能有互动,有互动,才可能有关系链的下沉,所以一切内容是社交之本。

无论内容是以何种方式存在,这些内容均是在机器算法人工智能时代,用来判定你特征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生而为人,每天的生活99%的人都是几乎一样的:

起床、洗脸、吃饭、化妆、通勤、打卡、上班、吃饭、上班、下班、通勤、回家、吃饭、刷手机、卸妆、洗脸、睡觉,周而复始。

(我随便概括一下,不必当真)

那么这说明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实际都十分平凡且平淡无味的,而每天都能应对不同事、不同场景、不同人的人,社会阶层一定比你高得多得多。

想想马云爸爸,他每天的生活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人,他的社交和我们要讨论的社交是不一样的。我只讨论凡人的社交。

所谓凡人,在每天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能有一丝丝不一样,可能就会引发社交的产生。

想象一个画面,往原本平静的湖里丢一个小石子进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也就是为啥那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放出来的一个原因。

本质来讲,还是在找认同找共鸣,另一个次要原因才叫记录。

什么叫记录美好生活?

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给自己写日记的?不让这些内容放出来让别人点个赞,有几个能自驱动的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坚持下去?

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嗯,我们不一样。

最后来说说什么叫认同与找共鸣,扎心一句话:共度孤独人生——在吸引了一些人产生互动以后,实际是一起共度孤独人生。

为什么?

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找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无非是物质与精神。

  • 物质:我在没有足够金钱的前提下,若是被社会抛弃,我该怎么活?没有人是慈善家,除了你父母慈善的养你到毕业以外,没有人。
  • 精神:我虽孤独,但是我也要找到跟我有相同共鸣的一些人,要是发个东西没有点赞与评论,任何人的内心是无比失落的,认为是被抛弃了?

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是可替代的。

举个例子:

我有的是物质基础,我凭什么需要跟你有共鸣?是你跟我才对,而不是我跟你。或者我有N多粉丝——嗯,变现吧少年,弥补一下你的物质基础。

我们每个人在基础社交行为上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而大多数人是失败的——否则你也不会看我在这胡说八道了。

强者路上都是孤独的,因为你所做所想,都是凡人所不能理解的,一旦你走进成功大门,你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你成功了。

好吧,我可能又真相帝了,且看且珍惜。

这并不赖任何人,还是生而为人的原因,和人性的本质有着直接关系。说完社交更上升层次的原因,下面我再来说说内容。

二、内容

从生命周期来说,分为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内容消费,其中分发和消费实际可以整合成一起来说。

先来说说内容生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若没有优质、高效内容的持续生产流动,是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从上游就截流了,下游基本不可能。

生产端最重要的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动力,第二就是便捷性;动力可以拆解成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

敲黑板!!!

这个和上面说的就有一致性了——精神动力一般偏UGC,试想朋友圈,不多说;PGC一般偏物质动力,除PGC也有OGC,这里最典型的场景比如就是摄影师。

我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拍了照片,自然希望这个照片能被选用,从而给予一定的稿酬,这也是物质动力的最直接因素——钱。

当然上面说了,两者可以转化,不重复说。

第二是便捷性。

可以想想抖音,拍摄一个短视频,按住拍就好;你若是一个高阶用户,还能有无数的特效、滤镜、剪辑玩法;既满足小白用户单纯记录生活,也满足高阶用户技术流的玩法。

再想想微信朋友圈和点评发评论,其实也是非常便捷就能解决问题:拍照、选图、配文、发送,大家做的基本都差不多,也没法做更大的差异化,更多的差异化都是在垂直上去做了。

那么这两个实际是基础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模糊的无法定性的,叫调性。

调性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更多还是从内容社区的内容趋同性来说。这个趋同性不能是小颗粒度的,必须是大颗粒度的。比如你是走专业化还是走逗逼风格,走年轻还是沉稳风格。

你的调性,决定了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产品;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产品,就有多少人能参与进来;有多少人能参与进来,就有多少人能给你持续的产出供给,明白了吗?

所以,调性别定太高,越低越农家乐,越好。

但是要讲究发展策略:大家都是农家乐,你还来,那肯定没生存的希望,只有寻求差异化,前期垂直且调性较高,才能较好的吸引用户群体注意到,然后通过策略进行下放完成最终农家乐的目标,才是生存之道。

促进内容的生产,可以有以下几个小技巧来构成。

比如让任务难度循序渐进,总感觉有挑战需要努力一点点才能达成,在达成之后的成就感,会持续投入,用心流模型来对人群做目标牵引是非常有效的。

实际上,也需要去定义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金字塔模型。

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模式上,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平行的结构,并且内容生产者需要有目标牵引着,不断地向前生产;所以金字塔体系里的等级和晋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费者由于身处社群,也是需要有目标牵引着,这样才能更好的众包式地完成任务。

比如每个饭群里面肯定都有饭头,魔兽世界的工会里面都有不同的分工和晋升体系。

从内容的作用来看,分为三类:

  1. 有一些内容是流量入口,拉新:有着高调性的内容,为社区吸引过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 有一些内容负责用户留存:在保持着高调性的基础之上,还要肩负着去将用户分层的作用。把用户当成一个社交金字塔来看,头部用户是高质量内容的生产者,腰部用户是中低质量内容生产者且高互动用户,尾部用户是没有内容生产者且低互动用户,而用户量级也是从上至下递增的,筛选出后,通过用户行为差异可以策略性的引导和跃升保持金字塔平衡,这是留存内容的最大价值,
  3. 有一些内容负责变现:更多是和内容场景相结合,同时也更加多元化的给予用户参考维度,从而打消顾虑。

你想现在出来的什么360角度、VR、视频之类的,都是从更多元化的参考维度给到你,结合传统的图和文字,以及用户本身自产出的评论,核心目的就是打消你的顾虑——赶紧买吧你,犹豫什么呢犹豫。

可随着内容的爆炸,有效内容越来越少,杂质越来越多;人去找内容也逐渐不现实了——内容分发平台的机器推荐崛起的原因也是这个:让内容来找人,提升人与信息的匹配效率。

内容生态应当打造“热带雨林”模式,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运行、自我生长、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能量场,一片拥有巨大成长空间、低成本、高收益的土壤。

内容可说的,好像就这么多,下面把内容和社交结合起来,才是本文重点。

三、内容与社交

为什么内容能和社交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上面两段的分析能看到,内容是社交的第一环节,而为了达成社交这个终极目标,需要动用内容这个手段;内容的好处是:可以扩大用户对这个目标物的认知,目标物可以指的是商品或者是人,认知指的是接触面,接触面越广后续对用户的参考价值也就越大,越好的去辅助用户的决策。

举个例子,现在都说熟人社交电商熟人社交电商的,要我说就是扯淡——熟人社交电商最大的市场就是微商,炒的火火热热不否认,市场也存在不否认,但你要知道的是:这些熟人电商都是自己玩的可开心,每月赚个几万块就好,你看到过哪个是像三只松鼠、老板电器这样成为龙头的?有吗?

不好意思没有,所以醒醒吧各位;你若是有稳定的客源,客源有着稳定的需求,自己玩玩就好,可千万别说是社交电商;能成为电商生态的,一个模式下不出来几个巨头能说自己是个生态模式的,那也是够了。

1. 新时代下的内容与物

那么熟人社交电商,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基于熟人社交关系链试图影响决策的翘点。

那么,电商未来真正的路在哪?

其实巨头都告诉你了:内容。

内容的意思是将这个商品内容化、产品化;是我买了这玩意能干嘛,怎么干——这是抖音试水内容电商的核心因素,场景在,调性在,用户群在,不试这个试什么。

淘宝也在试:

微淘模块(主APP下面第二个Tab),地位之重从位置上就能看出来,为啥?这个模块里都是大量的内容,内容教你怎么用,让你看看这东西的价值,然后把已经感受过这个商品价值的人放出来点个赞,评价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场景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你的购买了。

就算这次引导不成,他们也在你的心底下埋下一颗种子,日后你会主动搜索;若主动搜索也完成了购买,那这其实也算是成功的一次推荐引导。

我不知道淘宝内部有没有这个数据挖掘实力,若有,这类效果我想应该是非常棒的。

这实际就是内容电商,也就是场景电商的最好的案例。

2. 新时代下的内容与人

那么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实际也是两个内容面的交集,合不合适的判断也就是你暴露给我的信息来初判断。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而自己在不断刷别人的朋友圈?

一部分是隐私保护:随着微信好友除了最初都是熟人以外现在越来越杂,要把关键性信息进行隐藏不能让坏人知道以外;更多的原因是:占取主动,我要去知道你是怎么样一个人,而不希望你知道我是怎么样一个人。

本质剖析来看,这叫不自信,以及人性的窥探欲和反窥探欲在作祟。

谈恋爱越来越难的原因也就是这——虽然我们很孤独,十分想有一个伴侣,但是我们还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可真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通过内容将用户进行归类以后的好处,是引发了社群效应。

互联网社群运营最成功的是豆瓣和百度贴吧,他们有着自己的秩序和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成一个小社会似的在不断运转,更新换代。

所以通过内容聚类人,将人和物或人和人进行连接,可以为日后的一系列动作做铺垫,比如运营、变现、测试、访谈、自传播等等。所以社群在社交这个大话题下,基本是无敌的存在,也是终点。

以上也就是社交和内容的关系剖析,下面我想利用一个思考案例的过程来更好的辅助观点的表达。

四、一个案例

招聘行业先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头部是高质量的JD,腰部是中低质量的JD和中端人才,尾部是低端人才,数量也是从上至下递增的。

那么,招聘行业当前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招聘行业的核心刚需点是什么?

将合适的工作匹配到合适的人。

这个匹配,实际就是效率的提升;而效率问题,依我看市场上的解决方案都不足够好,另一个问题是内部更大的问题,也就是金字塔的平衡性破裂:平衡一旦被打破,整个的生态就会出现问题。

虽然招聘平台一般是To B,也就是企业工作类平台,和常规的To C类社交平台不太一样,就算崩塌了该用还是用,但是对中长期的企业品牌、市场效应和用户认知来讲,是有着不可逆的损失的。

那么就此,我也随便发散了下,有需要的可以拿去用:

先从场景进行思考,招聘方相比于候选人是相对固定的,不会过快流动,只要招聘平台核心功能清晰简单,一般情况是不会有比较大的波动流失的,这就意味着要想清楚目标:是提升活跃,还是提升留存,还是提升什么指标。

几个方法和环节,如下:

  • 内容是环节,提升平台内容沉淀,同时企业端的内容和用户端的内容也要提升,
  • 破冰更是重中之重,提升匹配率,
  • 社群效应,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组建社区,
  • 深度的提升用户粘性,做服务;服务在于招聘质量的保证以及资源的倾斜甚至系统级的服务。

第一是内容环节

对招聘平台本质也是社交平台,在完成最终关系链的转换之前,两个环节(内容互动)是重点,而招聘这种敏感的问题也是难上加难。

社交的本质是时间,实际就是甲方和乙方外加时间所叠加的效应,换句话说就是相互的交流互动养成;可招聘平台是工具类平台,来你这工作的——社交之路基本是断开的。

可无论怎样,先有内容是基础。

经过一些摸索,只有一种内容是受欢迎且效果转化极佳的,是经验的参考。

比如就某个平台而例,这个平台怎么用?使用经验是什么?成功案例是什么?怎么帮我们的客户解决的问题?

所以从企业端来说,可以做些经验的输出沉淀,比如平台的使用技巧,平台成功案例,大牛说等等形式。但无论何种,先有内容才是首要考虑的。内容又分几种,比如专业通用化内容,定制化内容,参考性内容,社交内容(问答、社区)等。

下面是内容个体的曝光,分为两端企业端和用户端,都想看到双方更多的信息用于更好评估双方的匹配度。

对求职者来说,实际上除了简历的其它部分,求职者是更愿意分享出来,供所有人去查看和评估的,一方面满足了人性基本因素:虚荣、分享等,另一方面可以为日后的求职积攒下不少的展示面,我相信求职端是愿意做的。

另一面就是企业端:不妨换个方式讨论这个问题,什么信息是对企业有帮助的?这里分为两种:短期帮助和长期帮助。

短期帮助可定义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比如薪酬、待遇、福利、离职率等等这些元素,是可以短时间内去影响决策的,同时也是比较好进行输出的。

而长期因素往往更大: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影响力建设,这个方向也是内容的一种,比如企业环境、下午茶、工作氛围、员工成长计划、培训、口碑、业务体系、财报等等这些因素,其实是更上升一层的企业信息。

所以简历实际上分两种:求职者简历和企业简历;而当前求职者简历同质化严重,企业简历几乎市场是零,有什么办法呢?

开个脑洞,既然同质化那么严重,不如另辟蹊径。

比如开创一个招聘平台的内容分享平台,企业与求职者都可以分享内容,这种内容可以变成一个相互欣赏认可的桥梁,同时在做简历的时候,同样求职者下的内容和互动,认可程度就可以直接插入到简历中——更为丰富的展示面,意味着更加被容易的认可出现。

对企业简历,相比要容易许多,毕竟市场上几乎为零,只要有内容,这种内容是宣传企业展示面,可以辅助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的,都是可以行进的方向,可以参照知乎的机构号。

求职者简历,可以把用户在平台上对应时间产出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为企业端了解用户端的多元化做出努力。

第二是提升匹配率

刚刚上文说过的金字塔,类似于之前的陌陌。

陌陌的社交金字塔就崩塌过:少量高颜值的妹子在顶层,中下层屌丝大量涌入,冲散了社交金字塔的稳定结构,导致崩塌。

招聘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质量,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推送,这本就是相互对冲的事。

所以,要有手段去区隔和阻拦:在发现求职者有投递和本身经验不相符的工作时,可以用投递次数进行限制。

比如:原来每日可以投递10次,那么在跨阶投递的时候,每投递一次扣2次甚至3次,给予投递者压力,这样他会思索一下,机会有限,我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就这么错失掉其它机会。

这样应该会对保持金字塔的稳定性有些作用。

那么再说另一端匹配效率的提升,毕竟策略拦截归策略拦截,还要有对应的手段提升效率的。

我先开个脑洞:

甲方最近发布的某个职位索要简历的乙方共性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从而可以给他去推送乙方;而反之,乙方最近投递简历被成功得到答复的JD共性是什么,去推送这类职位,这就尽可能在匹配率上有所提升了。

那么区隔是:将两端不匹配的人尽量划分开界限,比如每天有投递次数限制,跨阶层投递要多扣点数;还有就是尽可能给候选人多的信息,比如通过分析你的资历不匹配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等等,给予更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是聚类

上面说了,保持社交粘性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关系链,是否可以直接到这一步呢?

可以通过社群来尝试,虽然社群是弱社交关系链场景,但是职场,从弱到强是很容易的事——惺惺相惜知音难觅嘛。

将同样企业规模,职位需求,或者从历史招聘行为的甲方聚类在一起,同样将能力,方向经历等相似的乙方聚类在一起,本身社群效应就能运转了,自发性会有内容,各位都在同一个阶层会有共同话题,其次也是竞争者。

这种关系就比较微妙了——无论是把一个甲方丢到一堆乙方里还是反之,我觉得他们都是求之不得的事,这样保证了创新性,新颖的独具一格(聊着聊着就成了),最主要的是这个还可以作为日后增值服务的一个埋伏点,无论是卖会员还是按次数看简历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第四做服务

To B平台不仅仅是卖产品,还是做服务,而服务足够深了,流失什么的是极其困难的。

服务有几种,成本大的有专业化的SaaS云招聘平台,云人才管理平台,这都是一种,还有一种是类似电子档案的平台——现今市场环境是:人在职,我知道什么情况,但人一离职,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了,断开的。能否通过某种手段去把这人职业生涯统一在一个大平台中?

人是不断流动的,经历是只有一份的。但是相比于甲方,乙方会更恐惧这个系统吧(毕竟适当的简历隐瞒也都成不成文的规定了)。

你的系统提供越多的参考价值,对双方来说都是维系平台粘性的好方法。

比如提供大数据支撑:本月发布了多少个职位,有多少发送邀请,多少面试多少入职等等这些基本数据,从而帮企业去输出和分析企业和人才的健康度,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建议;第二是就业趋势和招聘行业报告,会对整个平台在市场影响力有极大帮助;第三是利用爬虫和平台授权,将全网JD汇聚在一个平台,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都能在这一个平台解决所有问题,发职位看简历投职位等,但是考虑到用户重复性很高,如何平衡和去重是要考虑的问题。

服务来说还有个性化服务,比如猎头服务,或者是给乙方的面试辅导服务,简历服务等等,都是可以持续并深挖下去的方向,把客户养的越懒,收割的时候也越舒服,客户日后迁移流失成本也越大,对企业来说是良性循环。

五、总结

本文分为4段来阐述社交与内容的关系,同时还结合一个本人在日常的思考中的案例更好的辅助说明,并提供了解决方案的脑洞,要是真有招聘平台采用了可别忘记给我奖金啊!笑^_^

好久没写文章输出了,最近闲下来一些可以多写一写,希望各位多多支持,如果有有意思话题的也欢迎回复交流,能输出的我也尽量输出。

而且目前正在找工作,如果有需要用人的企业可以随时联系我,下面是联系方式,目标职位是高级产品经理或以上,方向是内容、社交、AI方向其一,坐标北京。

参考资料

[1]吴邢一夫《关于社交,有可能这是最全的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6.08.10

[2]陈悦天《怎么在内容产业做出生态体系?读懂内容产业的流量漏斗》,创业邦,2016.01.7

#专栏作家#

吴邢一夫(微信号mystic326531548),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需求、用户、数据有深入研究。欢迎交流想法,拒绝无意义添加好友。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特约稿件,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 NPR,作者为 Chris Nickels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或是有共鸣的朋友可以加我,目前创业就是做的区块链记录社交行为,流转产生价值。

    回复
    1. 联系方式?

      回复
  2. 拿巨头的成功,解释他们的路线,佐证自己的思路,却不想巨头的成功,因素没有那么简单,甚至他们的成功只有一次,不可复制

    回复
  3. 以果推因,多数文章多少这个思路啊

    回复
  4. 精彩啊

    回复
  5. 赞,请问文章中的图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呢?

    来自北京 回复
    1. Axure

      回复
  6. 很棒

    回复
  7. 喜欢有深度的文章,点赞!

    来自浙江 回复
专题
18834人已学习15篇文章
表单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个信息录入工具。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表单设计指南。
专题
3502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有多少用户痛点,你是听回来的,而不是经过深思过后找出来的。
专题
1628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风控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13686人已学习11篇文章
生活中,难免会接到企业的一些外呼电话,无论是人工外呼还是AI外呼,其背后的外呼业务场景是什么?外呼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外呼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1288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产品定位是一个产品面向市场前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也是产品人和运营人的必备技能。什么产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的主要卖点或独特性是什么?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产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