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怎样识别真需求和伪需求?
做产品,绕不开「需求」二字。很多产品从0到1需要团队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在把握用户需求的时候出了错误,再好的团队、再牛的执行力、再牛逼的技术也阻止不了项目的失败,所以,分辨用户需求就成了产品的关键。
需求有「真需求」,也有「伪需求」,「真需求」可以实现用户的强关联,从而实现产品的稳定增长,而「伪需求」要么无法获得用户,要么昙花一现。比如魔漫相机,超级课程表这类曾经的「现象级」产品,在短暂的疯狂后迅速被用户抛弃,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正确识别用户需求。
那么,如何找到买家真正的需求呢?
一、思维工具——「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在《从为什么开始》中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
他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人的思维模式,黄金圈从外到内依次是: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why)。
- 思维模式处在最外层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很少去思考怎么做才更好;
- 处在中间层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成任务和目标,却很少思考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 而处在最中心圈的人则是以「为什么」为出发点,他们拥有内在动机,能够实现自我激励,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才能激励和影响到身边的人。
黄金圈思维可以让人们穿破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最佳决策。
它不仅可以用于自我激励和成长,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营销、管理与沟通等领域,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如何用它来识别真需求及伪需求。
二、分辨用户需求的「黄金圈」模型
what(用户反馈)、how(用户行为)、why(真正的需求):
- 用户告诉你的需求是what,比如你通过问卷调查或者买家评价与反馈所收集到的信息等。
- 用户表现出来的需求是how,即用户在使用产品、选择产品时的动作和结果,它可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行动表达上的证伪。
- 用户内心真正的需求是why,即用户一系列动作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要使用该产品而不使用其他产品等。
通过这三个层面,我们可以发现需求、验证需求,进一步挖掘需求,最终识别出用户真正的消费动机,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三个步骤形成了一个「需求验证漏斗」:
三、在「what」层发现需求
what层面是用户评价和用户痛点,它让你「发现可能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不一定会形成需求。
比如你要做零售产品创新,那就可以直接去淘宝,看同类产品的买家评价。尤其是差评,就是等待你解决的「痛点」。
身边的朋友都抱怨淘宝上买东西经常要找好半天,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那么「产品多、筛选难」就是个待解决的「痛点」。
隔壁养金毛狗的女孩经常抱怨狗粮太重快递又不送上楼,减肥成功的男士原来的衣服都不合身了,这些我们平时很容易发现的抱怨类的信息,就是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痛点,也都有可能成为新产品的机会。
发现机会,并不代表我们要立刻开始寻求解决方案,因为需求可能只是伪需求,或者根本就不具备任何可行性。
1. 需求本身是「伪需求」,用户对问题表述「错误」或者缺乏对解决方案的「想象力」。
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不要问客户他需要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平板电脑出来之前,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一台完全没有键盘的电脑。
2. 项目不具备可行性
比如消费人群不够大,对这类「硬造性场景」感兴趣的都是小众,无法落实到真实的大众生活里去,产品无法扎根;就像现在的O2O上门服务,大多都是伪需求,上门洗车、上门美容都属于这一类,消费频次太低,而且家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个非常私密的地方,并不希望陌生人到访。
四、观察「how」验证需求
What层面会呈现出的「需求」,我们并不能马上开始基于这个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是要通过「how」来进行进一步验证。
「how」就是「用户行为」。用户反馈可以说谎,但行动不会。
一个女生说我选老公的标准是:这个人要孝顺,帅气,结果她选择了一个有钱人;
一个男生说我选择老婆的标准是:要善良,结果他选择了一个漂亮身材好的人;
小岛居民经常说他们讨厌穿鞋子,因为鞋子会经常进沙子,但实际上他们依然在穿鞋。
也就是说,用户经常「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你问用户喜欢什么颜色,十个人中可能有五个告诉你他喜欢绿色,但如果你真的生产一堆绿帽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魔漫相机」,你如果采访用户的话,十个人可能有八个告诉你他非常喜欢这个应用,但实际上他们玩一次之后就把它抛弃了,因为「烂大街」了,用户只是在跟风,他本身根本没有这个需求。
因此,判断需求不能只是听用户怎么说(what),一定要通过看他怎么做(how)来验证。
那如果验证了之后发现用户「言行不一」,是不是需求就不存在了呢?也不是,我们要跳出用户的思维,从主动的角度,也就是「why」这个角度去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开发解决方案。
五、在「why」层挖掘真实需求
Why是用户反馈及用户行动背后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才能最终验证需求是否是真需求,也决定了用户最后是否会为你的解决方案买单。
我们先拿「小岛居民的鞋子」来举例:
小岛居民鞋子很容易进沙子,这就是一个痛点,也就是what层面的需求。
如果要解决这一痛点,是不是就提倡大家不穿鞋呢?这要从how这个层面来判断,也就是用户如何表现,结果发现虽然鞋里经常进沙子,大家依然在穿鞋。
最后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沙滩里面有很多碎贝壳,不穿鞋会划伤脚,所以,「不能划伤脚」比起「进沙子」的需求显然是更为迫切,因此,用户的真实需求是「舒适地行走在沙滩上」,那么解决方案不是提倡大家「不穿鞋」,而是提供一双舒适的、不会积沙的鞋子。
再说一个我身边一位朋友创业的真实案例:
朋友安妮是个喜欢喝奶茶的女孩子,她几乎每天都要喝上一杯。在某天和同事讨论奶茶的时候,她们开始吐槽奶茶的各种不好,尤其是「不健康」,奶茶的主要成分是植脂末和茶粉、淀粉,不仅不健康,而且容易长胖。安妮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发现很多买家都对奶茶的不健康有所担心。
于是,安妮决定开个店铺,专门做「健康的奶茶」。
但实际上她的店铺开张后生意却非常冷清,除了一开始有些熟人会过去捧场,大多数时间店里都是门可罗雀。
安妮的奶茶确实做到了健康,完全用纯牛奶和新鲜的茶叶冲泡,糖都是用的上等的果糖。
但为什么大家现在反而不喝呢?
因为「需求」把握错误。
消费者在抱怨奶茶不健康的时候,他不是想要健康的奶茶,而是想要口味不变、价格不变、包装漂亮、环境舒适的情况下,更为健康的奶茶。
我们如果再向why层面进行探索,就会发现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大家要喝奶茶,如果想要追求健康,为什么不是果汁、酸奶、牛奶、咖啡?
因为奶茶好喝,口感丰富、有层次、有趣味,这是其他饮品无法比拟的。
到此为止,我们会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好喝而有趣的饮料」。
对于大多数饮食类产品,口味绝对是第一位的,牺牲口味而满足用户的其他需求一概是伪需求。
在「七宗罪」中有一条是「贪食」,喜欢美味的食物是人的天性,大多数人只有在真的生病之后才会在乎健康,在这之前,他愿意为了绝妙的口感冒第二天中风的危险。
由此可见,由发现需求到验证需求,是要经历「how」层面直接的验证,同时追索到「why」层面进行分析才能最终确认。
本文由 @青眉煮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能不能这样想呢?
真需求,伪需求的判断还可以放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产生复购,或者产生行为价值让用户满意。也可以通过mvp的方式,快速给用户体验,尝试验证,再调整找到真需求。
关于“伪需求”的举例,个人感觉不够代表性,要是用产品工作中真实遇到的案例来说明,能解析得更加透彻……
所以一切伪需求都是源于没有分析到位用户的真正需求
感谢,请问,有没有一句话让同事意识到自己想的是 技术炫技型功能、设计炫技型功能、创意炫技型功能, 还有就是互联网从业者因为从小就勤于思考,远超其他人一些能力,比如空间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而以为小白用户也能很好的使用这种功能?
追诉到why层面,就会让需求方很烦。请问该怎么解决呢
这是的好问题,同问楼主
发展机会,验证需求,发掘真正痛点!
请问下超级课程表是伪需求吗
并不是,超级课程表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能解决他们记录课程的痛点,只是毕业后不需要了,才会被用户抛弃,它本身就针对学生这个用户群体做的,角色一旦转变,就不再是超级课程表的目标群体,怎么能说是伪需求呢
前面分析的很到位,受益良多,谢谢作者,后面结尾比较仓促,只举例说明了什么是伪需求,其实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同感
同感加1
同意加1
写得很不错,好像之前看过一句话,在听用户调研反馈的时候要“用心听,但不照做”,哈哈哈哈~~
写的不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