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4个产品陷阱,第4个你肯定也踩过

0 评论 2219 浏览 3 收藏 13 分钟

在产品设计上,有很多的认知陷阱,本文总结了其中四个高频陷阱,并对它们进行拆解,希望对你有启发。

系统认知是走出地图的指南针。上周二,我在对另一位产品同学进行交流时,她也主动提到很认可我在文章中分享过的十二字产品心得,即,“规划意识、落地能力、复盘思维”,算是一个最小的产品认知闭环。

和她的交流让我也很受启发,回顾过程产品历程,我意识到除了躬身入局的恒心、日拱一卒的韧性、孜孜不倦的勤奋,更高纬度的竞争力其实来源于产品认知,系统认知才是第一生产力

不仅如此,认知还是对抗焦虑、提高视野、创造价值的底层驱动力,前进路上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荆棘与陷阱随机隐藏在地图的草丛中,避免跌入陷阱的前提是要足够了解陷阱。

产品认知是作战指挥旗,更是动员指令和思想号角,能让我们瞄准对手和前进方向,使我们有效避免混乱与跌入陷阱,老话说得好:知道为何而战的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仔细一想,诚然,产品设计上有太多误区和陷阱,这也是为何我们要建立设计规范体系的原因,顺便说一下,目前我也正在梳理产品设计规范,完成后也会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前天在Pendo网站看到他们梳理的产品设计的十大陷阱,深有感受,我以此为基础做了改良,结合我的产品过往经历,加入了便于理解的产品案例,并引入了其他更为常见的产品设计误区。

编撰成册,做成了《产品设计常见的十大误区》,且在团队内部做了系统分享,大家反馈也都还不错,有些同学甚至感叹自己竟然一直蒙在鼓里:之前的产品设计犹如在陷阱中建造房屋

因此,本文也做一些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产品设计有启发,因篇幅有限,仅对部分高频设计陷阱做拆解分析。

一、陷阱一: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又称“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这里的关键,其实在于预置了“赞成”的逻辑,也就是说人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在产品迭代过程中,产品经理对某个需求已经形成固有认识,为了论证需求的合理性,他们会通过征求他们知道会提前同意的同事的反馈,并且会尽力避免那些可能不会同意的同事的反馈,从而建立所谓“共识”。

举个产品案例:

公司内部运营团队提出在客户入驻后推送优惠券等信息,以提高留存、转化;某产品经理在设计前就认为应该无差别地推送某主流业务线的优惠,于是在调研时只围绕该业务线人员展开,因为她觉得这样能证明自己的判断,果然大家都很支持,但产品上线后效果却远不及预期。

这就是典型的“确认偏误”,如同提前固化了认知观念,剩下的就是寻找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为此,只找能认可自己的,忽略可能反对的。

镜同学认为,这对我们的产品的启发是:针对内部业务类需求、运营类需求、外部舒适区类需求等,要清空已有感性认识,不要凭直觉,应采用客观、系统的方法论进行

二、陷阱二: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或他人时,会像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这种心理效应会让我们根据某人的某个特性,形成对他人全面的结论。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导致对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被夸大,而他的其他方面却被忽略了,也导致人们在评估人或事物时,通常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即依赖对一个特质的评价,推导出对该人或该物的整体评价

事实上,产品团队在需求调研或产品迭代路线选择时,他们往往基于初步掌握的局部信息反馈,并未进行详细调研和系统分析,从而掩盖可能会暴露出来的问题或困难。

举个产品案例:

比如,前不久我们在为服务机构客户升级某业务模块,某同学在调研需求时,因为很对第一个接触的客户专业性,便主要以该客户的讲解为主,而且对该客户提出的问题过于夸大,对其认可的小众需求过于放大,但实际该客户只负责某个局部业务,从而导致PMF未达预期。

这也是典型的“光环效应”,类似于爱屋及乌的放大版,因为对初步结识的这个客户有好感,所以以点带面,过于放大其他优势,忽略了系统的调研。

镜同学认为,这对我们的产品启发是:光环效应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偏概全,我们在产品设计时需要掌握足够信息,不要急于作出结论,信息越全面,选择越少,得出正确答案的概率越高

三、陷阱三: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其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

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导致过分关注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而忽视了未来可能的损失或收益,从而继续执行一个可能不正确的项目或功能,仅仅是因为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工作。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产品团队计划设计的一个复杂功能面临着使用率很低,并且对于用户来说似乎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项。然而产品团队依然选择继续优先考虑它,因为他们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举个产品案例:

公司平台某业务功能来源于定制化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功能,但未做好市场匹配导致用户使用率低,我们产品提出多次舍弃,但业务团队都以投入过多,放弃可惜为由,拒绝砍掉并要求持续更新,导致系统根本无法解决用户问题。

同样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沉默成本案例,因为在乎之前投入会被浪费,所以持续不断的“优化升级”,其实只会是更大的沉默。

镜同学认为,这对我们的产品启发是:产品设计要具备止损思维,在评估需求和进行产品迭代时要理性,不要过于关注过去的成本投入,要考虑未来的预期收益,尤其在面对砍并业务线时更要学会做减法

四、陷阱四:权威偏误

权威偏误(Authority Bias):是指过分尊重或信任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而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和能力,优先考虑处于权威地位的人的意见或判断,并给予他们不应有的重视。

比如,首席产品官认为产品团队应该优先考虑一项提议的A功能,而不是另一项B功能,尽管产品经理是最接近实际工作但有着不同的感受,出于尊重和对权威的惯性认知,从而选择保持沉默并选择B功能。

事实上,《关键时刻MOT》这本书反复强调,一线员工比管理层更了解企业,企业发展应避免权威偏误,这里也推荐大家去学习下。

举个产品案例:

镜同学就说个自己的反面教材,我们之前在CRM“合同管理”设计时,负责的产品同学经过调研认为应该暂时不用做合同管理模块,而我凭直觉认为合同管理是必备模块,因为我的专家效应,产品同学都认为我权威,选择增加了该功能,但功能上线后并未得到很好应用。

所以,镜同学认为这对产品的启发是:产品设计人员应合理看待权威人员,把他们的意见当做调研来源之一,综合研判,而权威人员则应避免不必要的指导,让听见炮火的人员指挥战争。

我们分享过很多次,产品经理是一系列思维的表达载体,避免掉入设计陷阱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产品思维,拓展产品视野,建立体系化认知的破茧过程,是走向高产的必经之路。

职场试错是把双刃剑,既是痛苦,也是财富,但前提是公司愿意给你试错机会,否则面对产品设计来说,我们还是要提前掌握系统认知,构建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预先识别设计误区,从而避免掉入陷阱之中。

当然,产品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认知模型值得学习借鉴,产品本身就是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大家要学会用模型来提升认识和能力,我始终坚信:古老的指南针永远有效。

系统的积累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而后则来源于日拱一卒的勤奋,希望获得系统提升,快速掌握设计规范的产品同学,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获得完整版文件和视频内容,相信对你会有启发,也希望能帮助你建立更完善的产品体系。

希望对你有启发。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