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

王不白
1 评论 3087 浏览 8 收藏 21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竞品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竞品的走向、功能、卖点、优劣势等,制定产品的策略和方向

如何正确理解并洞察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关于这点,作者就发表了他的看法和见解,在他看来,或许我们需要先把自己当个真实的人。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吧。

前段时间的一条朋友圈,好些哥们儿留言这条,想让我说得更多一些。下图是朋友圈原文:

如何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

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在理解用户需求,还是思考用户价值时,用户是原点,这是确定的。实际上,别说人类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社会活动,包括研究和规范人类社会的学科、法条的出发点也都是“人”,甚至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为人。

没有人,一切存在、活动、行为都没有意义,没有了人,地球太阳爆炸了都没关系。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来看此花时,一时便分明起来。什么意思?人才是重点,因为人的存在,花的存在、花开与否才有意义。

当然,非要杠精花的存在和状态在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接下来去讨论就没有意义,也说明你不仅连一点哲学都不懂,还可能是任由他人为你编织意义,他人想要的你想要的那种人。

而理解用户,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需要的是常识,常识是进行事实判断的唯一标准,只有常识,才不会被各种理论、方法论有目的疯狂加杠杆而影响你的判断。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一旦加了杠杆,就变得和互联网黑话一样糟糕,大部分人听不懂但却显得很高级,但转过神想想,这只是表达的游戏。

有意思的是,这和常识是相悖的,常识大部分人听得懂但却不愿意接受、或遗忘、忽略,原因也许只是不够高级,当人们总是迷幻那种“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名场面中,且这些被人为杠杆过的东西,通常都表现的“大而正确”,充斥着企业人员的也免不了认知偏误的自我判断、咨询顾问的先预设后验证的逻辑自洽、市场研究公司将正在发生的事作为趋势的报告……过分的迷信这些玩意儿的,实际上都是放弃了自我思考、忽略客观事物的判断。

好多的品牌,尤其是在品牌故事中以创始人故事为故事的品牌,都标榜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被什么样的问题所困扰,因此萌生了做这样的产品的想法,并着力渲染自己经过什么样的努力做了些什么,这背后是在表达什么?抛开那些想要打动人心的话术,实质是对外界说:我自己就是自己产品的典型用户,以此来说明我的产品是基于用户真实需求的,以此来说明投资人我的产品是有市场的。

通常来说,创业者的宣称发现一个机会,都要么是基于自身的需求问题,要么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前者就是上文的那种情况,后者通常就是来自于各色报告公司给出的所谓趋势判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只能起到灵感作用,也就是启发作用。

别自我感觉良好的往大了说,什么赛道机会、增长上限,创业者始终要明白,创业的第一件事是你要有产品,你的产品是基于真实的用户需求?你有需求能代表多大的需求规模?你提供的用户价值到底是什么?是否是空中楼阁?……

创业者要做自己产品的用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你要对自己产品所带来的用户体验负责,体验是什么?体验是感受,你自己都不爽又怎么希望别人能爽?体验改进的基础是共情,而需求洞察的基础是同理心。和谈恋爱一样,你光提供情绪价值,但是你无法提供理性价值,往往就只适合谈恋爱,不适合结婚。

至于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出身的人,这么些年,不乏很多营销从业者下场创业消费品牌,但真正做起来的你能数得出来么?

以前有一个段子讲:普通人创业是从0开始,咨询顾问创业是从负100开始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身为乙方人员,绝大部分时候,工作方法都是围绕甲方,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想方设法去验证这个假设,这相当于啥,高考命题作文,作文可以写得很漂亮,但作文就只是作文而已,甚至都不如古代科举,这种工作方式往往会极度危险。

当然,我们理解这种工作方法,因为如果你直接驳斥了甲方,等于你拒绝了一份生意。所以,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其实玩得也是欺骗的事儿,欺骗分两种,一种是欺诈,另一种是忽悠,现实中大部分都是“忽悠”基础上的工作模式,这种忽悠往往是甲乙双方都接受的。甲方缺乏框架、模型、方法论,又过于着魔的追求成功,这种压力给到乙方画大饼的机会,于是转化老板便成为乙方更大的专业,成功了是案例,失败了悄悄埋葬。就我自己,以前也干营销咨询,很清楚甲方多是啥样的,即使我明示和践行着“我只能保证不故意坑你”,何为故意?明知有害而为之、明知有害放任之,就这样,也能被理解为“你不保证结果是成功的……”。

比如,所谓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重视健康”,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旦,我们过于沉迷其中,就极其容易忽略那些受制于人性底层逻辑的需求,而痴迷于价值的形而上的表达游戏。

比如我的朋友圈里提到的,这个老板不就是想参与一下国内一地鸡毛的低度酒市场?为什么参与?说穿了,不过是看到某种报告,什么低度酒市场规模有多少,什么年轻人不爱喝白酒,将美国的低度酒市场占比直接换算到国内……如果是这样,做出来的产品大概率会失败的。

更别提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包括饮酒,这不就是扯淡么?酒有什么功能呢,不就是喝醉么,喝醉对健康有帮助?那使用违禁药物达到“醉”的效果不是更健康?相同的说法,还有女性更喜欢低度酒之流……

低度酒的关键在哪里?饮料化+微醺。很多人受品类思维的影响,甚至都忘记了喝的都是饮料,酒既然能像白酒一样,为什么不能如可乐、红茶那样口感多元、色彩缤纷,为什么除了辛辣的刺激外,就不能有甜的?为什么就必须有酒精?——很多做低度酒的,甚至都没有去调酒吧看一下调酒师是如何为顾客量身定做酒水的,大概也不会知道有无酒精的鸡尾酒喝起来口感和酒差不多的……

再说微醺,就是微微上头,但不会醉如烂泥断片了,这是什么,这是人类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基因,老实承认吧,你就没有幻想过和女神共进午餐?就没想过将你的老板暴打一顿……微醺的本质是什么,适度的放肆+快乐,轻度SM般的痛并快乐着……

再比如我在朋友圈中提到的,保健酒,够健康了吧,毕竟人家主打的就是保健功效,但是你会发现,劲酒的广告总是伴随着女声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更别提以前的那些赤裸裸的广告语了——是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提到这类药材泡酒,大家都心照不宣,这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再比如,0脂0卡0糖的元气森林,和健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所有的视觉露出中,都是所谓的好身材,身材和健康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那盛传的唐代以胖为美怎么说?说白了,什么好身材,直接说“瘦”吧,那再有什么呢?不就是不劳而获呗,喝喝元气森林就能拥有好身材嘛。跑步运动,那得多累呀。

再比如瑞幸,卖的是咖啡,他和星巴克究竟有什么不同?星巴克卖的是第三空间,本质上卖的是社交空间,咖啡只是这么一个社交载体,在美国,也许你去人家里做客,招待你的就是咖啡,在中国是茶,在英国是英式红茶,喝着东西再配一点吃的,甜点、糕点这样的。所以,咖啡作为一个社交载体,的确在全世界都可以存在,可以满足社交需求嘛。

但你不能因此说,中国的咖啡市场,距离美国的占比,还有多大空间,大家玩起来吧,教育用户们吧,这不是在坑人么?要真有能耐,你应该出海,美国茶市场还有多大空间,你去占领这个。瑞幸早期就是这样,教育中国用户喝咖啡,成功的给自己搞出了造假,事实上,现在的瑞幸才是成功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咖啡始终不如茶那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往高了说有琴棋书国诗酒茶,往低了说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咖啡只是沦为一种生活方式产品而已。只要你去观察,就会发现,瑞幸最广泛接受的产品、出圈的产品不是拿铁,而是西瓜拿铁、椰云拿铁啥的,国人最广泛接受的、或者在国内最具有普世需求的,咖啡喝的口感和风味。

茶和白酒一样,在所谓年轻人中没落了,是年轻人的原因么,年轻人不喝白酒、不喝茶,这是那些上了年纪又固步自封的人对年轻人的批评,问题并不在人身上,而是在产品几千年没有变化,也不愿意变化的后果,那些顽固的拥趸,办公室煮水的瞧不起喝袋泡的,喝茅台的也瞧不起喝江小白的,抛开茅台的身份象征、金融属性,未必会怎么样。

咖啡也一样,实际上那些文青小店,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玩死了不知多少。最常见的问题还有,比如很多喝酒的会说,香精勾兑酒不如粮食酒健康,但我估计他们也从未看过配料表,比如江小白是纯粮食酿造的酒,配料只有高粱和水,但你喝的某某酒完全就是香精勾兑酒,为什么?口感好、有香味、有面子……

说白了,人的需求来自于底层的人性,而不在于你怎么形而上的表达的,这是最稳健的。所谓的健康,可能就是瘦、美、帅……搞一堆形而上的价值表述,什么生活方式了,都敌不过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瘦,即使用户知道瘦需要多种方式共同管理,但是也敌不过其他方面的人性,比如懒、比如不劳而获,比起你让我节食、跑步、自律,吃点啥喝点啥就能瘦最好了……

最近爆火的广东夫妇与本然重塑的青汁,如果不在直播中明里暗里说可以瘦,不搞声势浩大的造势(送苹果)……

理解用户、洞察需求、设计价值,也并不在于你是不是年轻人,或者所谓的趋势报告告诉你的年轻人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在某些社会议题中,你所理解的“女性更懂女性”一样,不能说这是完全扯淡,而是归因错了,即我在上面所说到的“共情”而非“共理”,如果女性更懂女性,那为什么第一个为难女性的往往是女性的妈妈。就如同夜里走黑暗的巷子,真的只有女性会害怕吗?难道男性就没有人会害怕,不会鬼探头般冲出来一个歹人?你应该先把自己当个人,而不是我是年轻人,你是老年人,我是男性,你是女性……

或许男性、女性、成年人、年轻人的表现会有不同,但这根本不重要,只要还是个人,决定他们的首先是人性,而非后天受可变的社会、文化、规则等等所影响的价值观也好、态度也好,在底层的人性面前,后天形成的并不那么重要。所以看那些什么报告,什么Z世代、90后,他们变得越来越怎样时,并总是将其与80、70等等进行比较……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忽略人之所以为人的底层人性,一切都是空中花园。

比如,还是“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健康”这个洞察,难道老年人不重视健康?否则为什么有“家族群里老年人总是转发各种养生信息”,“电视台广告中养生专家天天在扯淡”,哪怕从整个人类历史上去看,那些痴迷炼丹的不还是为了健康?当然,还有批评年轻人,比如年轻人爱打游戏,实际上打开王者荣耀,里面一半的都是中年大叔,沉迷钓鱼游戏的钓鱼佬绝大部分是中年大叔,公园里沉迷下棋的几乎都是老头……老头之所以不爱打游戏,根本原因是老头的青年时代、壮年时代,根本没有电子游戏。

实际上,那些贴标签式的洞察,只能让你找一些表现的共性,实际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哪怕是两个年轻人,你只能说,看他们的表现,他们差不多是一种人而已。你也许觉得你的产品是年轻人想要的,但可能,年轻人根本不鸟你,不管你针对的是谁,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你的产品之所以成功,不过是“他们原本就想要,刚好你能提供”而已。

至于说教育,比如瑞幸,市场总说它是在教育人们喝咖啡,但今天的瑞幸之所以成功,恰恰不是因为咖啡而成功的,而是饮料化的风味和口感,你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教育用户是最扯淡的,他完全曲解了“用户想要的不是马车,而是更快”的含义,你永远不能希望用户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因为用户也不能清楚描述他需要的是汽车,你做出一个马车、更快的马车,他没办法才选择的你,对汽车的成功而言,是因为用户刚好需要,而不是被你教育出来的,换言之,有了汽车,你再快、工艺再牛逼、材料用黄金、汗血宝马的马车,都不可能被大众需要,而是沦为土豪的收藏。

同时,健康这玩意儿,也是后天塑造的,至少庄子就不这么认为,庄子认为自然才是健康的。今天,健康最大的敌人是糖,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在强调自己不含蔗糖,可是在以前,热量是敌人,再往前,脂肪也是敌人。再再再往前,吸烟没有任何问题,中世纪的欧美贵族,往脸上涂铅白,也没有任何问题,即使科学证实了这玩意儿一沾就有毒的东西在过去,可能任何问题都没有。甚至说,有害的东西都不要紧,只要能击中人性都可以被接受。

反反复复的,过去被认为不健康的,今天可能是健康的,过去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今天可能是健康的。你以为是用户变了么,没有,用户仍然是在乎健康的,只不过是被所谓的“后天”而塑造的,这个“后天”是媒介塑造的虚幻图景,形成时尚、潮流、时代精神、时代话题,继而成为用户们向往的现实图景。

什么燕麦奶,如果口感没有变化,他的接受程度几乎为0,还有人造肉啥的,在国内人们根本找不到理由消费……在国外,他们之所以还有小小人群消费,都不过是切中了什么“环保、动保”的议题,并且每次都像要干掉奶牛养殖者一样。今天的人们似乎对脂肪、热量、糖深恶痛绝,举个极端的例子,也许下一次人类饥荒出现的时候,这些被嫌弃的反而会成为潮流。

如果,你还对以上有过怀疑的话,去看看情趣用品的销量,去看看那些“让人瘦”的食品饮料,去看看可口可乐的创业史……甚至,过去那些成功的微商产品,他们都切中人性,反而那些看起来不像个人的产品,表达游戏做的棒,但是没有切中人性的产品,要么已经没了,要么还在挣扎着。

回到题目,如何正确理解、洞察用户需求、用户价值,没有标准答案,就正如用户需求、用户价值仍然一直在被研究中,我唯一的建议是:把自己当个真实的人,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

专栏作家

王不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商业战略与品牌增长,专注青年消费投资运营与孵化。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来自中国 回复
专题
67909人已学习25篇文章
做好微信运营比做好APP运营还重要,因为用户把时间都给了微信。
专题
2088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经理面试题和解答思路。
专题
70662人已学习25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的你,需要了解哪些内容,用正确的姿势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变化?
专题
1454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OTA,在线旅游(Online Travel Agency)指“旅游消费者通过网络向旅游服务提供商预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并通过网上支付或者线下付费。
专题
1844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RFM模型是与用户价值相关的常见模型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什么是RFM模型?如何应用RFM模型?
专题
1527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在协同办公场景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协同办公产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协同办公产品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