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品方法和产品方法论

0 评论 5849 浏览 28 收藏 7 分钟

大家做平时工作或者听他人分享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自己用的产品方法,当我们工作几年后,又会有自己的方法论。这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今天在听产品方法论培训的时候,偶然出现了一些灵感。就是我们常听网上或周围的人在说产品方法论,说产品到三年之后就要逐渐有自己的方法论了。但产品方法论到底是什么?跟方法有什么不同?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本篇我将带着这三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文章末尾我会附带一些自己实际总结的一些做产品的路子,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指点。

一、产品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的理解产品方法论是对人的一种赋能,一种持续有效产出且能够自我迭代的赋能能力,本质上都源自于一种逻辑自洽的自驱力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通俗来讲方法论像一个“马达”,且是能够自我升级、持续进步的“马达”。在工作中,我们本质的核心目标就是低成本高效的达到我们预期业务目标,用数据来实际衡量我们实际工作的成果和产出。而方法论就是能持续带我们到终点的核心动力之一。

试想如果我们不懂得问自己整体业务的方向是什么?自己所在业务板块的定位什么?产品要拆解到的颗粒度是多少?等问题,不知道如何寻求答案,那抵达终点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业务整体又是不断变化的,不能一个问题的结果适用于全生命周期。所以就需要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最终使我们抵达终点

二、那方法论和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探索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方法。我理解方法就是对一件事、一种相似场景有规律性的总结,适用于同一种相似场景、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果按照这个理解,我们会发现方法是片面的、是局部的、是一个点或一个面的

基于这个理解,我会认为方法论和方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一个是表面一个是核心

三、而方法论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在表述产品方法论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方法论能提供给我最大的点就是不断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让我不断质疑、挑战和更新自己的所学所知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码一些字来分享下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产品方法。

做需求前要看清位置

如果有资料务必了解一下整体业务架构图,看下自己这条业务线在整体业务上处于什么位置。判断这个位置对需求有什么要求,再进行后续的梳理。

整理需求清单(刨去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需求)

需求要大且具有改革属性。所谓需要大且具有改革属性指的是:用户高频事项、共性需求、能提高竞争力需求、重大风险隐患需求等。

寻找需求切入场景

一个结果的达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个场景才能达到。所谓寻找需求切入场景就是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那个点来切入,进而影响到整体的结果。比如我们想提高一款产品的转化率,那我们是在产品本身上花费精力精进,还是在投放上扩大受众面积。这两种方式都能影响最终的转化率结果,那就需要我们评估ROI找到最合适的点进行切入,进而拿到预期结果。

需求拆解与分析

在找到具体的切入场景后,就需要针对目标场景目标人群做需求的整理。也就是我们产品经常做的这部分工作。

  • 任何需求都来源于具体问题,我们要对问题一个定义。如果问题定义不清楚,那我相信在做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无用功。
  • 要把需求拆解到最小任务项。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自定义表单的需求,就需要表单列表、表单配置、表单维护等,可能需要多个部门或人员协助。如果不拆解到最小颗粒度,那么还会有很多隐藏的“坑”在等着我们。
  • 确定协同关系。顾名思义就是确定各个最小任务项的业务逻辑关系。
  • 确定数据指标。评估一件事情的结果,需要能有对应的数据进行衡量。建立各个业务指标,方便我们及时发现、处理、解决问题。
  • 确定数据源。任何数据都有对应的数据源,越复杂的业务就越需要一个中台数据库,确定好每个任务的数据源才能整理好数据流程,将具体需求落地。

项目复盘

  • 回顾目标:当初的目的或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 评估结果:对照原来设定的目标找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 分析原因:事情做成功的关键原因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 总结经验:包括体会、体验、反思、规律,以及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 备注:复盘的核心目的是总结经验并制定后续行动计划,切不可变成指责会,氛围尽量放松,真实反馈意见至关重要。

本文由 @岁岁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