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产品经理能力模型思考—商业价值与技术落地的“双面胶”

0 评论 363 浏览 0 收藏 10 分钟

想要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大半年时间驻场甲方,沉浸式体验了甲方的工作环境,太久没有听到过大家的声音~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成长模型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才足以应对这频繁变化的市场。

5年、10年、15年、20年、25年,假设它的职业时长是25年,要走到哪里,要怎么走?希望可以抛出来一些💡,大家一起批判、思考、判断、选择,点亮来时路,照亮可以去往的方向。

与AI共生的时代,人与社会产生链接的工作模式,将逐渐从记忆到练习,更迭为从获取到判断。

如果说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型思维主导,价值追求是以机械提升生产效率,互联网革命是由用户型思维主导,价值追求是以占领用户时间刺激流量变现;那么AI革命的助推器可能是产品型思维,追求以算力推理解决具象问题。

当我们有足够多水平相近的AI工具使用时,即使看上去所有的发展空间都挤满了创意泡泡,产品型思维仍然能够推动我们从场景出发,去挖掘、思考和闭环: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收集和利用哪些资源,做出一个怎样的东西,它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产品型思维是产品经理最基础的素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相信是每一个产品经理的快乐源泉。除了满足内里的自驱动力,想要带来被认可的实际产出、创造价值,市场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所以整篇文章将围绕市场环境而展开三个议题的探讨:产品经理面对哪些市场环境、每种环境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使用怎样的能力,推导出产品经理的能力成长模型。

节省时间,可以只看思路大纲,不管推导过程~

一、产品经理面对哪些市场环境?

我把产品经理面对的市场环境概括为:甲方、乙方、平台。

市场是以交换为目的存在的,一定存在甲乙双方。

在有交易、合同等约束关系的场景中,甲乙方会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而诸如共享单车类型的共享经济、加密货币交易类型的去中心化市场、电商平台运营类型的多边生态市场,虽然没有纯粹、鲜明的甲方乙方角色,抽丝剥茧之后,仍然可以明确定义出交换的双方,甲方提出要求,乙方输出反馈。这一类型的甲乙双方角色有着更复杂的交互、重叠和利益关系,为解决其间问题存在的产品往往以平台的形态存在,所以单拎一个平台出来。

为什么没有选择使用常见的C端、B端产品经理来定义呢?都做过之后,总觉得还差点意思。

二、每种环境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我们先把真实场景中甲方、乙方、平台实际代表的一个长决策&协作链条简化为一个核心角色,也不去考量核心的可量化程度,只做定性的甄别。

甲方:战略目标落地

甲方是投资者,核心在于通过业务规划落地战略目标,说清楚花多少钱、干什么事、由谁来干,挑战在于规划的方向具备真正的落脚点。

乙方:项目交付完成

乙方是建设者,核心在于通过资源协同完成项目交付,做明白干哪些事、要怎么干、值多少钱,挑战在于交付的结果与预期价值的匹配。

平台:业绩持续增长

平台是服务者,核心在于整合链路能力刺激交换抽成,织网串联这一链路中更多的人事物交互,挑战在于进入平稳期如何谋求持续增长。

三、解决这种问题的场景下,需要产品经理使用怎样的专业能力?

为什么是说使用而不是具备,一来能力可以在磨砺下生长,二来其实各项能力都应该长出来,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环境之间边界也许并不足够明显,自己要有判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使用哪些能力去解题,自己更擅长于组合哪些能力去解题。

甲方产品经理:看方向能落脚

甲方产品经理一方面要向决策组织呈报方向性规划、一方面要能指挥、验证乙方的落地点位会否行差踏错。所以会用到的能力点包括:

  • 政策解读–把握宏观方向,洞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转化企业战略目标;
  • 业务创新–基于政策解读,跳出传统思维,重构业务模式/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解决方案;
  • 技术理解–持续关注掌握行业内前沿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 应用转化–将政策导向、技术优势和创新理念转化落地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
  • 资源整合–整合内部资源,包括研发、销售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整合外部资源,如合作伙伴、供应商等,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

乙方产品经理:搞定事搞定人

我犹豫过搞定事和搞定人哪一个放在前面。虽然有很多过往案例告诉我,先搞定人会让所有事更加顺畅,但我仍旧期望做好事成为认可人靠谱的前提。

  • 场景拆解–深入了解项目背景、目标、业务、需求、场景、流程,将大需求拆解为子功能,精准规划项目路径;
  • 原型设计–将抽象的业务需求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形态,axure的原型交互面向的只是使用者,当你需要面对的更上层的管理者、规划者,项目蓝图也是原型的重要部分;
  • 用户洞察–明确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和核心目标,归纳总结并于项目组各方对齐其中的核心需求;
  • 体验设计–通过与客户、团队成员等各方的有效沟通,将预期效果、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考量应用体验,赢得各方的支持和信任;
  • MVP权衡–项目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构建最小可行产品交付,合理运用有限资源保障核心功能落地,确保按时交付和快速迭代优化。

平台产品经理:成本效率创新

平台产品经理需要找到锚点推动平台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围绕成本、效率、体验三个要点不断谋求增长,创新是源动力。

  • 数据驱动–数据是平台运营的金矿,依据数据洞察用户的行为规律和趋势,动态掌握、调整各个时期和目标下的baseline和增长空间;
  • 效果锚定–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线值,设定可量化的业绩目标和效果指标,并将其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行动计划,建立效果评估跟踪机制,精准把控增长路径,即北极星指标;
  • 竞品分析–借鉴优势、识别不足、超越同行;
  • 差异化定位–挖掘和打造独特的价值点和竞争力,没有一蹴而就的护城河;
  • 风险识别–正向的执行落地势必伴随着负向的断点可能性,提前预判制定应对策略和预案护航增长之路。

回顾整个能力框架,乙方产品经理往往是连接甲方和平台的所在,也是衔接技术落地和商业变现的“双面胶”;在能力模型框架的基础上,每个技能所触达的深度,组合成各自的木桶木块长度,会决定产品经理绞尽脑汁找到的最优解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存在一个最优解域。如何量化评估域内解的价值,在每一个能力模块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留作下一个议题~

本文由 @快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