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靠私域囤了1.2亿会员!分析其复购超40%的6大狠招
在门店流量日益紧张的当下,如何借助私域实现破局,成了零售品牌的必修课。安踏凭借庞大的1.2亿私域会员池,实现了令人瞩目的40%复购率——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高招?本文将拆解安踏私域运营的核心策略,揭示他们如何通过三大狠招激活用户、驱动转化,助你找到门店引流的突破口。
一、理解鞋服行业的复购特性
在零售行业,通常把新注册会员的第一次购买称为“首购”。“复购”则指的是会员在首购之后的再次购买行为。每个会员的首购只有一次,但复购行为可以发生多次。
因此,行业内常用“二次购买率”(即首购会员中发生第二次购买的比例)来衡量新会员的质量和初次购物体验的效果。而第二次之后的复购行为,则更多属于常规会员运营和忠诚度培养的范畴。
鞋服行业的复购挑战:与食品、日用品等消耗品不同,鞋服产品没有固定的消耗周期和复购节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多由特定场景(如换季、节日送礼、大促活动)和感性需求(如潮流、搭配、自我表达)驱动。这意味着,提升复购不能依赖固定的时间周期,更需要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和偏好。
二、提升复购的常规运营方法
针对复购目标,鞋服品牌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基础策略:
1.月度目标驱动
核心指标为MAPU = 当月首次付费用户数 + 当月产生复购行为的老用户数。要有效提升MAPU,就需要分别深入剖析新客获取与老客复购两大核心路径,并构建清晰的转化漏斗进行监测与优化。
(1)新客获取:追踪转化漏斗,定位流失环节。新用户的首次购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典型的转化漏斗过程。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环节包括:
A. 总曝光量:有多少潜在新用户看到了我们的新品资讯?(覆盖广度)
B. 渠道点击率:不同获客渠道(如信息流广告、社交媒体、KOL合作等)的曝光人群中,分别有多大比例产生了点击兴趣?(兴趣激发)
C.加购/收藏转化率:点击进入后,用户将商品加入购物车或收藏的比例是多少?(购买意向形成)
D.支付成功率:最终完成下单支付的用户比例是多少?(付费转化)
通过层层拆解这个漏斗,我们能清晰定位新用户在哪一个环节流失最为严重。例如:某渠道曝光量大但点击率极低?→ 需优化该渠道的广告素材或投放精准度。点击率高但加购率低?→ 落地页体验、商品吸引力或价格策略可能存在优化空间。加购率高但支付成功率低? → 需重点排查支付流程复杂度、优惠券使用门槛、库存或信任问题。
老用户的复购同样遵循一个用户旅程,核心指标为复购率=复访率 × 转化率。其起点和驱动因素通常与新客不同,更侧重于精准触达与激活。拆解老客复购漏斗,有助于我们:评估不同唤醒渠道的效率,优化资源分配;识别用户对复购活动的响应程度,优化营销内容和时机;发现复购路径中的转化瓶颈,针对性解决转化问题。
无论是新客转化漏斗的分析,还是老客复购旅程的优化,其根基都依赖于高质量的用户标签体系。后续会重点论述。
2.寻找“魔法数字”
核心洞察为数据分析常发现,当用户完成特定次数的复购(比如第4次)后,其后续的消费金额、复购频率和忠诚度会显著提升并趋于稳定。这个临界点常被称为“魔法数字”。一旦识别出这个关键数字,运营会设计专门的激励路径。通过会员升级奖励、连续消费优惠、积分加倍等手段,鼓励和引导用户完成这关键的几次复购,从而将其转化为高价值忠诚用户。
3.分析低复购原因
真正提升复购的关键,在于深入用户的购买旅程,定位导致用户‘不再回购’的关键断点。
三、深化复购:基于用户需求的精细化运营
要超越基础策略,实现更有效的复购提升,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用户个体需求和偏好,并进行精细化运营。
1. 识别用户类型与场景
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清晰描绘其主导的购买场景画像,实现场景化精准触达。
(1)深入分析用户历史行为数据是理解其复购动力的关键。通过挖掘安踏用户群体的消费模式,可以提炼出几种典型的、驱动复购的核心场景偏好:
A. 价格敏感型 / 大促驱动型用户:这类用户的购买决策高度依赖于促销活动节点(如618、双11、品牌周年庆)。他们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大促期间集中爆发购买力,对折扣、满减、赠品等优惠机制极为敏感,是平台大促GMV的重要贡献者。
B. 场景需求型 / 节日礼品导向用户:他们的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与特定节假日(如春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或社交馈赠需求强关联。购买动机多为满足“送礼”或“特定场合穿着”需求,对产品的礼品属性、新品/限定款、包装等有更高要求。
C.功能驱动型 / 季节更替敏感用户:这类用户的购买主要受自然季节变化或品牌换季上新节奏触发。他们通常在换季时(如春秋交替、冬夏转换)或品牌发布当季新品时活跃,关注产品的功能性、流行趋势以及基础款更新。
(2)理解这些场景偏好,是精准触达的基础。这不仅是给用户打标签,更是理解其消费决策的“关键时刻”和核心驱动力。它的价值在于:预测购买时机, 预判不同用户群体最可能产生购买行为的窗口期;定制沟通内容;设计精准权益:为目标场景用户提供契合其需求的激励;优化用户体验。
2. 利用用户标签体系精准预测与推荐
针对鞋服非计划性购买的特点,通过打标签来预测偏好和挖掘复购机会。关键是要构建标签体系,主要分为:
(1)商品标签:例如价格区间、品类(如跑鞋、休闲裤、滑雪服)、预计使用周期、关联搭配(如与某款上衣搭配的西裤)、目标人群(如Z世代、熟龄)等;
(2)内容标签:用户关注的话题/活动、咨询的问题、社群讨论、互动游戏等。尤其要重视能判断用户深层属性的内容标签(例如用户咨询“西裤面料是否透气”,暗示其对舒适度/功能性的关注),这有助于早期识别潜在忠诚用户;
(3)用户标签:基础信息(年龄、身型、来源)、行为数据(会员等级、活动偏好、价格敏感度、颜色喜好、历史复购率)等。
A. 新客侧:侧重精准的渠道来源标签、内容营销偏好标签、商品浏览/加购偏好等,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归因、评估渠道质量,并实现更精准的新客定向投放。
B. 老客侧:完善的用户生命周期标签(如活跃、沉默、流失)、购买偏好标签(品类偏好、价格敏感度)、行为标签(浏览、加购、收藏历史)等,是进行精细化用户分群、个性化触达和复购推荐的前提。
应用场景:基于标签组合,预测用户潜在需求,进行个性化复购和连带销售提醒。例如:用户购买了一条西装裤,系统可在几天后自动推荐与之搭配的衬衫或皮鞋,提升客单价。
3. 基于人群分层的差异化运营
不同产品线对应不同的核心人群,运营策略必须差异化,例如关键人群与运营策略示例:
A. Z世代 (95后-00后):
a. 特点:追求个性化、自我表达、高颜值,热衷社交化消费;
b. 策略:强调“限量”、“定制化”、“用户共创”,增加参与感;善用社交媒体互动,了解需求并引导UGC(用户生成内容)进行品牌推广。
B. 熟龄人群 (40岁及以上):
a. 特点:注重品质、舒适度、经典稳重、实用性与功能性,可能有怀旧情感;
b. 策略:强调面料品质、经典设计、易打理(如抗皱)等功能性卖点;可运用怀旧元素引发情感共鸣;内容上侧重实用价值和穿着体验分享。
写在最后
因此,提升会员复购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依靠月度目标、活跃度唤醒和关键复购次数激励等常规方法确保基础复购水平。且关键在于通过构建精细的用户标签体系,深入理解用户多样化的购买场景和个性化需求(如大促偏好、节日送礼、换季购买等)。
再精准触达,利用标签进行人群分层(如Z世代与熟龄人群),针对不同群体的核心特征(个性化vs功能性、社交化vs经典实用)设计差异化的商品推荐、营销活动和沟通内容。同时,要进行场景挖掘与连带销售。基于用户行为(如购买一条裤子)预测其潜在搭配或场景需求(推荐衬衫),进行精准的复购和连带销售引导,有效提升客单价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这种结合基础运营与深度用户洞察的精细化分层运营,是鞋服品牌在非计划性消费市场中提升会员复购、培养忠诚度和驱动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由 @前线运营老饕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