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y内心:Coze开源只是太监版本,我一点都不慌!

叶小钗
0 评论 2090 浏览 7 收藏 16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功能性、稳定性、安全性、合规性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的易用性

Coze开源48小时即冲6k星,却被Dify嘲讽“阉割版”:插件只剩18个、日志调试全砍、私有化难赚钱。本文深扒字节真实意图——醉翁之意不在Agent,而在生态位与智能体棋局;也提醒2B市场:别被Stars冲昏头,生态完整度才是护城河。

我是发现DeepSeek和Manus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所以在前天晚上,7.25凌晨,Coze开源了!一时间AI圈又热闹起来了,他们总是这样整活,我都麻了…

Coze是字节旗下一款Agent开发平台(低代码/零代码平台),他们非常适合简单的个人助手类AI应用,之前我们对常见的几个Agent平台做过对比:

其实,现阶段正儿八经分庭抗礼的要数Coze和Dify,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生态最好,并且从迭代节奏来说,都后劲十足!

Coze得益于飞书体系的加持以及本身产品体验过硬,牢牢占据着2C的市场;而Dify由于其开源的生态位,在2B私有化部署这块一直占据第一的身位。

当前Dify破10万Stars,Coze Studio刚开源2天Stars近6千。Coze(之前闭源版本)插件巨多(貌似3000多);Dify这块要差点,但常见插件几乎都能找到。

如果Coze将插件生态一并移植过来,对Dify威胁很大。

所以,难道Coze开源的目的就是为了与Dify争夺市场?

为什么Coze要开源

有很多朋友都认为:Coze选择开源,也许是面临竞品压力,但我认为更多是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

以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内C端本来Coze就一家独大,那么他要侵入的领域就更多是2B,那么之前是什么样的公司在用Dify呢,Dify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位?

因为我去年的AI+管理经验,也会用到Agent平台,这里能分享一批片面的数据:

浅度服务36家,深度服务15家客户,在我进入公司体系前,80%不知道什么是Coze,剩下的20%也只会很简单的用Coze,并且他们压根就不在乎数据安全,没有真实的私有化部署需求。

我们对这批数据简单做下划分:

1)50%的不明真相“群众”

以成都为例,很多电销的公司,内部都是用Excel飞来飞去,他们连在线表格都没玩明白,团队根本没有产研团队,而这种公司在国内巨多!

我甚至认为数据样例增多,比例会超过60%。

2)30%不痛不痒

然后就是0-50以上团队,他们有一定工程能力,但是多数业务场景不会使用Agent平台,少数使用也只是在做一些不痛不痒的业务,比如内部提效,只不过这些公司老板非常不重视内部降本增效。

他们连最常见的财务系统都没有,遑论Coze提效?

3)20%不屑于用

剩下的团队就是50+的产研团队了,他们研发实力较强,对于Agent平台这种低代码平台更多是个无所谓的态度,生产上基本不会用,内部提效是有可能的,但这个会进一步与办公软件相关,比如钉钉体系的公司绝不会选飞书的Coze。

开源->生态之争

综上,我觉得Coze开源更多是一场生态之争,不仅是与钉钉的生态,还包括了其背后的云服务生态。

这里分享个可能相关的案例:前几天腾讯云的哥们(中层干部)找到我,我以为他又要给我推坑爹的产品,却不曾他在忽悠我用火山引擎,一问才知道他去字节了…

同时,之前做文心的一些销售,最近联系下来居然也去了字节,工作是推广字节的AI产品!

最后,如果将视野在拉大,4月的时候字节推出了对标Manus的智能体扣子空间。

这种智能体的核心在于工具链,工具链的话暂时又可以具象化到各个MCP服务,从这个角度字节可能需要吸引足够的开发者进入生态才玩得起来!

要知道智能体是个大得多的赛道,Coze对于他似乎不值一提了

所以,开源Coze可能不是一个仓促的决定,如果其目标是要反哺上层的智能体应用的,那么对生态的要求就高了。

最后,再大胆猜测一下:Coze不开源,也赚不到钱!

Hi Agent

依旧是之前做AI+管理时候的事,有2家公司使用的是飞书的私有化Coze部署版本:Hi Agent。

但企业方反馈并不好,原因是跟线上的版本差距太大!

我私下咨询内部人员得到了一个信息是:Hi Agent与Coze是两个团队做的,可能销售蹭了Coze的热度,于是我进一步咨询了下这种SaaS私有化部署赚不赚钱,答案是否定的!

SaaS最大的敌人是定制化,定制化需要员工驻场开发,如果要做大就要维护一个庞大的实施团队,管理是一个问题,更大的是版本问题!

比如年初部署一个公司赚了500万,但年底企业如果要求升级,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一年所有已经做好的应用可能全部要修改。

因为版本很难做到无痛升级,并且年初部署人员有可能离职了,新的同学根本不了解业务,实际执行下去就是一笔烂账,最后都是成本问题,总结下来:如果企业要赚钱那就要败口碑!

从这个角度来说,Dify的做法是对的:我是开源的,我又不赚你钱,那使用最新版本导致的问题就该你们公司自己消化。

大家能理解Dify,毕竟是白嫖,但大家不会理解字节,因为真的很贵…

基于此,如果本来也赚不到撒钱,那不如开源算了,只不过让下面同学(AITech实验室)实际部署测试了一波后发现:当前是阉割版本…

阉割Coze

大家部署比较简单,飞书产品文档一直很好,直接照着官方的来就行:

获取源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git

配置模型

cd coze-studio

# 复制模型配置模版

cp backend/conf/model/template/model_template_ark_doubao-seed-1.6.yaml backend/conf/model/ark_doubao-seed-1.6.yaml

#编辑文件

vim backend/conf/model/ark_doubao-seed-1.6.yaml

这里要修改配置:

1)id 全局唯一,每个模型都要不一样

2)meta.conn_config

  • api_key获取方式
  • model获取方式

修改拉取源

修改Docker镜像地址为国内源:

vim /etc/docker/daemon.json

# 修改为如下内容

{

“registry-mirrors”: [

“http://hub-mirror.c.163.com”,

“https://docker.mirrors.ustc.edu.cn”,

“https://registry.docker-cn.com”

]

}

部署并启动服务

cd docker

cp .env.example .env

docker compose –profile “*” up -d

接下来就可以体验了,这里先说结论:

Coze是阉割版

这个可能比较重要,Coze开源版是阉割版。

初步体验下来,主要缺少的是海量插件都不能用,只有18款内置插件,并且很多还需要授权;调试方面不支持回溯历史版本、不支持查看历史运行日志、不支持查看运行关系图;

然后对比Dify的话,开发体验方面要稍好,但生态方面其实并不占优势,甚至由于没有很好的支持MCP还有可能落下风(COZE内部是插件机制,有自己的一套规范)

简单来说:只是现在这个版本的话,真不足以让Dify慌,最后还是给一个案例,方便大家进一步了解…

简单案例

我们用智能体实现一个简单的天气查询功能:

具体步骤如下:

用户问系统”上海天气如何?”

系统加工后转发给模型

{

“用户问题”:”上海天气如何?”,

“可用工具列表”: [{

“tool_name”: “weather”,

“tool_desc”:”查询某地的天气”,

“tool_params”:[{

“param_name”: “location”,

“param_desc”: “城市名称,如:上海”,

“param_type”: “String”

}]

}]

}

大模型收到后回复:

{

“tool_name”: “weather”,

“tool_params”: “location=上海”

}

系统根据大模型的指令实际调用服务:

https://your_service.com/api/weather?location=上海

系统把外部服务查询结果给大模型:

{

“用户问题”:”上海天气怎么样?”

“Weather查询结果”: {

“location”: “上海”,

“weather”: “多云,25度”

}

}

大模型根据数据回答问题并返回:

上海今天多云,25度,温度很舒服,适合户外运动

工作流核心思路比较简单:

1)外层需要包装一个循环,通过Status判断当前是什么状态,应该怎么处理,是否需要继续循环

  • Status=0代表新请求
  • Status=1代表需要调用外部服务
  • Status=2代表外部服务请求完成
  • Status=3代表调用结束

2)每个步骤完成后,需要手动修改Status的值,让循环进行下一个步骤。

3)循环过程中的临时数据,需要存储在”循环变量”中,方便下次调用

最后,将提示词给想要偷懒的同学…

# 角色

任务处理大师

# 任务

1. 根据用户输入解决用户问题

2. 如果你判断解决问题需要使用工具,请返回调用工具的信息

3. 如果你判断不需要调用工具,则根据输出示例直接返回答案

4. 不要额外输出其他内容,也不要格式化输出

5. 如果缺少必要的参数信息,则根据输出示例提示用户补充

# 可使用的工具列表

[{

“url”: “http://youer_service.com/api/weather”,

“tool_name”: “weather”,

“tool_desc”:”查询某地的天气”,

“tool_params”:[{

“param_name”: “location”,

“param_desc”: “城市名称,如:上海”,

“param_type”: “String”

}]

}]

结语

如果我们只站在Agent平台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他会存在?其实原因无非一点:给不想/不会写代码的人用!

在几年前有个很冷的笑话,老板让下面有2年没写代码的总监去开发一个东西,2天后老板在群里问搞得怎么样了?

该总监回了一句:有日子没写代码了,昨天搞了一天的环境,现在正在做?

老板这里就很疑惑了,打趣道:搞什么环境,要香薰的吗?

这让那个总监很烦躁,你别说他很烦躁,你突然让我写代码,想起那个环境问题,我也很烦躁…

而Agent平台这种低代码平台,在解决环境烦躁这点是很优秀的,只不过最近Cursor、Trae等AI编程助手貌似也能解决这类问题了。

所以,逻辑上来说,低代码平台的生存空间会被AI压缩,Coze与Dify也不例外。所以,低代码平台的优劣,比较重要的还是得看其插件生态,这个短时间AI够不着。

而从插件生态再看这次的开源版本,Coze根本不是Dify的对手;另一方面,Dify正在和一些公司洽谈进一步的融资,这场战役还有的玩。

所以,Coze想要更进一步,是需要进一步开源的,毕竟现在N8N有水土不服、Dify身上还有一些商业限制,这些都是机会…

最后,其实之前也说了:就我的实际经历,各个团队重要系统都不会用Agent平台,不论是Coze还是Dify天花板挺低的,特别是AICoding已经足够提效了…

综上,这波Coze开源的意义依旧是字节办公体系生态位的事,其实对各个公司可能没什么影响,只不过Dify团队的背后貌似跟腾讯渊源颇深,不知道腾讯这个玩家是不是真的想完全错过这次AI办公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叶小钗】,微信公众号:【叶小钗】,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234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金融产品的流程与常见策略规则类型是从事相关行业人员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消费金融APP流程详解。
专题
1472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帮助企业管理和维护其人力资源。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44606人已学习16篇文章
设计库存、财务、退换货流程时不用一个头两个大了。
专题
14315人已学习11篇文章
生活中,难免会接到企业的一些外呼电话,无论是人工外呼还是AI外呼,其背后的外呼业务场景是什么?外呼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外呼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38786人已学习22篇文章
复盘是产品经理和运营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专题
19635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智能客服类产品,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以低成本取代人工客服工作中大量重复性的部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一个智能客服。